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历史性的大会,大会的召开带给了中国人民新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带给了世界诸多新的信息和影响。
以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党的“十八大”报道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新闻传播现象;中外媒体对党的“十八大”的新闻传播使中国政治舞台扩展延伸;党的“十八大”的新闻传播促动了全民关注政治的热情,举国上下对党的“十八大”的关注程度形成全国性的意识而不是地区性的意识。
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声音不仅仅为中国所关心,而且为全世界所倾听。正是由于中国的前景和发展方向同“十八大”的召开密不可分,中国的国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十八大”的重要性决定了全媒体新闻传播的独特性。
我们看到,在全媒体参与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媒体仍然是强势媒体,特别是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在“十八大”报道中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1.走基层意识与“十八大”预热报道的视角
依照新闻采访学的观点,走基层一般特指新闻采访的路线。伴随着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记者走基层的采访路径呈现在屏幕上,成为报道的结构方式,同时开启了报道的多维视角。
自2011年8月以来,走基层的报道态势在全国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播现象。2012年9月3日,CCTV(中央电视台)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视频动员会之前,推出了“十八大”预热系列报道《在基层·我这十年》。可以说,CCTV以走基层视角策划“十八大”预热报道这一率先举动,体现出一种自觉的媒介意识。同年9月6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视频动员会在京举行。
从CCTV播出的《在基层·我这十年》的一些报道来看,每个报道虽然只选取一个人的故事,但每个人身上都折射出社会变革所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带给人们一种时代特征所呈现的多义性的感知和思索。例如,身患残疾的山东人孟宏伟通过互联网趴在炕上做生意,成功为乡亲们卖牛羊的“传奇”故事,折射出互联网在中国农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浙江退休老人崔盐生参加30多次听证会的故事,折射出普通中国人拥有关乎民生利益立法层面的权益与积极的参与态度。
《在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作为“十八大”的预热报道,用第一人称作为节目的片名,给人一种亲切感,也是从百姓视角出发的尝试。此外,由于节目着眼于普通百姓的变化,有益于找准报道的切入点。这对于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来说,具有了便于操作的可行性。
从专业角度分析,百姓视角不仅仅是简单的选取普通人进行报道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应怎样理解百姓视角;怎样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选取百姓视角怎样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基层·我这十年》系列报道的多维视角带给我们很多思索。
CCTV重点推出的《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特别报道,成为CCTV在党的代表大会预热报道的创新电视节目形态。
所谓形态,是指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电视节目的形态是指节目的外部形式,内部的构造及其变化和表现。
《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9月12日开播,报道了“黑河分水10年”“新浦东:后世博时代的文化新地标”“保护古城历史幸福运河人家”“北大荒粮满仓”“库布其:创新沙漠生态文明”“1933老厂房;从屠宰场到创意秀”“云端上的国道:畅通天路看民生”等。这些选题的策划在时间上一定是具有提前量的,从中可以看出,CCTV在探索电视时政报道的创新形态方面正在形成自觉的媒介意识。
《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其突出特征是: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的采访路径,记者深入现场,到现实社会生活之中把握时代变迁的脉搏;在报道选题上,以新的变化为选题取向,呈现与国计民生、社会进步息息相关的社会变革;在报道结构上,在典型的现场环境中,以记者的采访活动为主线,揭示报道选题的起点和落点;在表现手法上,运用纪实叙事的手法,以表现人物的活动为主体,捕捉现场细节、**画面,达到故事化的效果,丰富报道的信息量,增强报道的可视性。
毋庸置疑,预知性重大会议时政新闻前期报道的策划十分关键。倡导走基层报道常态化,意味着走基层将成为一种自觉的媒介意识,这对于冲破时政报道概念化的惯性思维具有深层的意义。
2.微调查、随机采访、纪实段落呈现的新方式
CCTV推出的党的“十八大”报道呈现的节目形态、视角和表现手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其中国庆期间连续9天播出的喜迎“十八大”百姓心声特别报道《你幸福吗》引起了公众特别的关注,产生广泛社会反响。
从专业角度分析,《你幸福吗》的报道类型是微型调查,调查方法是即席随机快速采访,表现形式呈现采访过程的纪实段落。从形式上看,微型调查既可以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报道的切入角度。
幸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在不同的情境和语境下表达内心的一种愉悦舒畅感受。那么,为什么“你幸福吗?”在电视主流媒体上呈现后会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呢?关键是报道的视角和问题的切入点契合了时代的大背景。
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活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买房、买汽车、出国旅游等过去难以企及的事情成为现实,成为许多人拼搏工作的物质目标,同时人们在不断变化的选择中开始思考生活的质量、工作的方向、幸福的含义和代价。
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你幸福吗》特别报道调动70路记者,20个地方台,随机采访3 550人。节目选择147个不同采访对象的回答,《在朝闻天下》《新闻30分》等节目中播出,《新闻联播》以头条、提要的方式挂标播出8集,并配发编后、评论。“你幸福吗?”一时间成为人们诙谐幽默的问候语,“你幸福吗?”在新浪微博微话题排名第一,引发了全社会关于“幸福观”的热烈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
3.数字动画视觉新闻的表达手法
在CCTV围绕“十八大”所策划的报道中,《数字十年》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产生较大影响,体现了电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
《数字10年》从8月21日起在《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新闻栏目中播出。“十八大”召开期间,又以《数字十八大》的名称播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十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十八大特别报道》出版发行,成为“十八大”召开期间参会代表和媒体记者人手一本的读物。这本源于电视同名特别报道的读物,被认为是十年中国发展、十年中国崛起、十年中国奇迹、十年中国民生最全面解读的客观之作。从中可以看出数字动画视觉新闻的表达所产生的力量。
《数字十年》通过动画风格的表达方式和客观准确的数字,报道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民生、健康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展的十年巨变。例如,国民生产总值十年增长1.5倍;工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粮食总产量创历史“八连增”;十年新增就业一亿人;医保覆盖率超过95%;进出口贸易额十年增4.9倍;民间投资遍布177个国家和地区;城乡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3.43岁;4.32亿城乡居民有了养老保险;城镇化首次突破50%;农业机械化水平突破50%;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购物交易额十年增长600倍;我国铁路每天延长6千米、我国公路每天增加641千米,等等。
一般而言,数字新闻是成就报道中比较常用的报道方式。对于电视媒介来说,用数字组合的新闻使观众难以记忆,因此,往往采取配图标、模型、对比等方式加以表达。CCTV的《数字十年》较好地利用动画手段,在形式上把单纯的数字转化为数字动画视觉新闻。可以说,这开启了重大时政报道范畴中报道题材通过生动数字进行表达的新思维。
4.电视直播“十八大”的传播效果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报道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未来发展的动向,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局势动态的敏锐观察点。
客观地讲,全国各大媒体在党的“十八大”召开期间的报道必须完全按照“十八大”的程序进行,报道内容和方式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异。最大的看点是:CCTV对“十八大”重要程序和内容的直播。
CCTV直播党的“十八大”,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时政报道变革与开放的窗口;不但展现了“十八大”开放的姿态,而且折射着中国领导人物的开放程度。电视直播方式已成为“十八大”程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于媒体来说,它记录了重大时政报道的变革步伐。
笔者认为,可以说,在电视直播“十八大”的所有内容中,新闻发布会、开幕式、闭幕式、新班子与媒体见面会的直播最具挑战性。
从传播学视角透析,电视直播产生的影响和作用渗透到政治、社会、公众、媒介等层面。其促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其一,直播“十八大”的内容为世界所倾听,促动了大会对外开放的姿态和透明程度;
其二,直播的真实客观性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促动了大会建立新闻发布会制度并走向常态化;
其三,直播的形式吸引着受众的眼球,引发了公众对大会的关注、热议、参与、互动;
其四,直播“十八大”所透露的新信息、新观点,构成新的新闻报道内容,往往立即引发社会的普遍关注,甚至成为大会的焦点;
其五,直播的内容成为媒体进一步解读大会的切入点,开启了对大会报道的新思路;
其六,直播给媒体自身带来较高的收视率,成为电视媒介对大会报道的固定节目形态。
在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学者和社会学家十分关注重大新闻的电视直播报道。一般认为,真正意义的电视直播报道应该给社会带来某些变化。
“十八大”的电视直播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对电视媒介核心竞争力形成起到助推作用。
当今世界,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流动一体化的速度日益加快。作为重要信息载体的电视传媒,对信息流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电视对“十八大”新闻的传播,一方面提供了信息来源,一方面构成了信息通道。梳理电视直播“十八大”的报道经验,有利于揭示这一特定传播行为的基本特征。
[本章重点]
1.策划,是围绕确定什么选题以及如何采访报道所进行的多维性思维活动。
就采访策划而言,主要围绕题材选择、信息集合、价值取向、确认选题来通盘考虑。
2.选择题材是采访的开端,题材即采访报道的题目或对象。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主要取决于编辑部的报道思想、采访意图、新闻线索和记者的判断。
3.报道思想是编辑部在一定阶段内或时期内,为达到预期的新闻传播目的而制定的新闻报道的设想、意图。报道思想一般包括一个时期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报道提示。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当前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中心工作、全局和实际情况,经过通盘考虑之后,综合制定的。具体报道提示是根据总体报道思想来确定的。
明确报道思想有利于记者从全局来考虑问题,报道思想往往是选题的依据和出发点。
4.新闻线索是选题的具体指向。线索就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或即将发生的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线索的特点是比较简略、笼统,没有细节、过程,最多告诉记者一个片断或一个由头。线索不等于新闻事实,记者要在采访过程中加以核实。
5.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新闻价值可以为记者判断事物、确定选题提供参照。传统上,新闻价值要素主要包括:兴趣、影响、接近性、及时性、显要程度、异常性、冲突等。现代的新闻报道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闻价值观念上的反映是:影响、兴趣、信息,可视性。新闻价值要素构成历来是新闻学最难以下定义的。记者判断事物,确定选题往往取向于某一个突出要素,并兼顾考虑其他要素,而不是将所有要素等量齐观。
6.新闻判断力是指记者判断什么事物值得采访报道的能力。具体讲,主要体现是对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辨别能力;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7.新闻报道的主题是记者反映客观事物时,通过具体内容所表达的中心观点、中心思想。主题不等于问题,而是记者对问题持有的观点和看法。主题也不等于内容,内容是报道对象、报道范围、主要事实;主题是通过这些内容表达的某种思想和主张。新闻主题不同于文学作品,其报道主题具有客观性。为此提炼主题一要从全部事实材料出发;二要把握事物个性,抓住事物的特点。表现主题要以小见大,鲜明集中,不要贪大求全。
8.报道角度是指记者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角度。换言之,即发掘事实和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新闻采访报道对角度的考虑和选取,首先取决于客观事实本身具有的特点;其次取决于特定报道形式的要求;最后还要考虑电视特点的发挥。
[思考题]
1.为什么说采访策划是多维性思维活动?
2.选择题材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3.什么是报道思想?
4.总体报道思想是根据什么制定的?
5.新闻线索的特点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6.什么是新闻价值?主要有哪些要素?
7.记者的新闻判断力在采访中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什么是新闻报道主题?主题同报道内容是一种什么关系?
9.怎样才能表现好报道主题?
10.记者采访为什么要对主题进行思考?
11.什么是报道角度?选择角度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1] [英]罗伯特·蒂勒尔:《电视新闻的采制方法》,吴南缨译,14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2] [美]肯·梅茨勒:《创造性采访》,1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 [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向》,1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
[4] [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2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5]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139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
[6] 李峰:《谈谈提炼主题的几个问题》,见《新闻采写经验谈》,199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7]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154页,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2。
[8] [美]库亨:《美国商业电视网中的新闻采访》,见《外国电视研究译文》,134页,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