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研究背景

字体:16+-

研究背景资料是采访的入手点。我国知名记者艾丰认为,研究背景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

背景研究一般是在确定了选题和明确了采访意图之后进行的,所以具有针对性。

在日常采访活动中,研究背景易犯的一个通病是停留在一般性了解的水平上。究其原因,一是对研究背景的作用理解单一,误以为仅仅是熟悉一下采访的人和事,有必要时在报道中运用一点;二是对研究背景的基本环节把握不好,侧重于广泛浏览,忽略综合分析。为此,我们有必要对研究背景的作用及其基本环节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1.研究背景的目的与作用

研究背景的目的是:开掘报道的深度。

研究背景的作用是:武装头脑、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

早在几十年前,人们对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还缺乏清醒认识的时候,艾丰针对水的资源危机采写了一篇卓越有见地的报道《水——让我们重新认识你》。他在研究背景的过程中,澄清了许多观念上的误解,找到了水源浪费、污染的原因。一是人们对水的认识存在误解,错把大自然无限的循环当成水源拥有无限的数量,以为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不珍惜水的利用。实际上,水的数量是有限的,特别是淡水资源。二是人们以水的价格来衡量水的价值,认为水非常便宜,节省不节省没什么要紧。工厂购置一套节水设备,花的费用比浪费水的水费高出多少倍,故此宁可浪费而不节水。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如果掉以轻心,水的浪费和污染将会造成无法补救的后果。艾丰认为,通过研究背景资料,端正了对报道事物的认识,对以前头脑中的观念是一个大冲击。如果不进行背景研究,就不可能对社会上的习以为常的现象和认识增强洞察力,搞出的报道也不可能具有针对性、现实性、科学性。

西方新闻界的许多经验丰富的记者特别重视研究背景,将这一步视为采访的开端。沃尔特·克朗凯特作为第一个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尝试者,在1952年报道美国两党代表大会之前,用一春一夏时间研究政界要人的背景。报道取得开创性成功后,电视网同行和观众都对别开生面的报道形式赞叹称好,而他自己则认为成功得益于研究背景。因为不研究背景,就根本驾驭不了所报道的内容。虽然形式是不容忽略的,但根本的还是记者的认识水平决定报道质量。而认识水平的提高,分析、辨别、判断事物洞察力的增强,是无法凭空获得的,必须进行大量而透彻的背景研究。

1992年上海国际电视节评委,美国公共广播公司匹兹堡电视台总裁托马斯·斯金纳先生在中国传媒大学专门就纪录片创作进行了讲学。他说,美国同行创作大型纪录片一般用1年时间,其中两个月研究背景,两个月实地考察,两个月正式拍摄,6个月后期制作。从这个制作周期的时间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背景资料的重要性,既是采访报道的开端,也是采访报道的入手点。

2.背景研究的基本环节

背景研究的基本环节主要分为5个步骤:广泛浏览、分门别类、综合分析、消化吸收和存储积累。

(1)广泛浏览

广泛浏览是背景研究的第一步,这一环节是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

一般而言,广泛浏览主要是从已经成文的资料中获取采访题目涉及的历史与社会背景、现实状况、发展动向,以及相关人物的个性特点、职业生涯、人生观念等。

中央电视台《人民子弟兵》节目播出的4集系列片《祖国不会忘记》长度共80分钟,然而创作人员查看积累的录像资料就达8 000分钟。《祖国不会忘记》“表现的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过去30年的历史,因此,它必须以这条战线30年来积累的珍贵图像、图片和文字资料构成全片画面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长期保密的原因,有关资料来源缺,数量少,而且头绪繁杂。为了真实地再现这段历史,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打了一个挖掘资料‘金矿’的战役”。[6]

1979年12月,世界拳王阿里到北京做为期一天的短暂访问。体育记者傅溪鹏事先得知了这一信息,但是对阿里个人生活和职业经历却知之甚微。阿里在北京逗留仅一天,围绕他采访的记者很难有更多的接近机会,直接交谈更是困难。傅溪鹏深知单凭临场观察和提问是难以深入报道的,唯一的办法是事先广泛浏览背景材料,充实自己的头脑。然而,国内的报纸杂志几乎从未涉及过这位拳王的情况。他跑到几个大型图书馆,浏览东南亚和中国港澳地区的报纸、杂志,查到了有关阿里个人生活和拳击生涯的许多资料,这些资料对于他的采访报道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不了解到比较了解,再到把握人物个性。

广泛浏览实质上就是占有大量资料的过程,占有大量资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既要工夫又要有方法的工作。现在,许多国家的电视机构都建立了文字和影像资料库,查找资料手段逐步朝着实现电脑化方向发展。由于电视节目吞吐量大,各档节目都离不开资料的利用,专职的为某一档节目服务的资料员应运而生。然而,资料存储和查找的现代化手段终究替代不了资料具体应用的思维活动。如果说广泛浏览这一环节是比较易于把握的话,接下来的环节则要开动一番脑筋。

(2)分门别类

分门别类是对背景资料进行定性研究的过程,即依照事物不同属性进行规范化研究。

分门别类并不是列出一个流水账似的资料门类,而是从繁杂的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归类。美国著名的新闻节目女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是名人专访的行家,她的高超的交际能力,轻松自然的神情举止,巧妙提出问题的技巧,应付各种事件与问题的老练作风,深得同行的首肯。在局外人看来,她在电视上采访很少照稿提问,误以为是凭借多年经验和敏感的反应能力即席发挥。事实上,沃尔特斯采访前所进行的背景研究是极为透彻的。举例来说,她为了采访影视明星卡罗尔·伯内特,从大量的背景资料中归纳提炼出38页的研究报告,并在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100个探索性的问题。美国新闻教科书《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将她这份报告和问题单作为典范,其中值得我们借鉴之处是,沃尔特斯的研究报告和问题单都是按事物的不同性质归类研究的。背景研究归为四大类:童年、家庭;职业生涯;婚姻;个人习惯。问题设计归为八大类:儿童时代;青年时代;职业生涯;母亲时代;个人变化;社会观念;婚姻;人生观。

对背景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有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点,以便进一步挖掘事物的本质。

(3)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可以使记者获得判断事物的可靠依据,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以《祖国不会忘记》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而论,如何历史地客观评价国防科技30年的历程,如何将宏观认识和微观透视有机地结合起来,均离不开对背景的综合分析。“全片要有纵看几千年,横观万国事的气势,才能为我们的创作人员提供一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思考。”[7]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较多地采取了对比手法,每集里都有一个或几个“跳”点。然而,观众并没有产生牵强附会之感,而是产生许多联想和思索。这说明,创作人员对背景的综合分析非常透彻,因而在总体安排上的构思既高瞻远瞩又符合事实。纪录片中资料分配的基本方案,各集画面的初步设计,以至脚本的构想修改,都是在反复观摩的过程中实际也是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形成的。

(4)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是将“死材料”变成“活材料”的过程,也是背景研究的重要环节。

近年来,我国新闻改革特别提倡搞深度报道,而深度报道往往离不开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科学知识等材料的运用。许多对比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由于背景材料运用得当,报道力度得以呈现。

1989年,中央电视台创办的《弹指一挥间》栏目,共播出182条报道,几乎每条报道都穿插运用历史背景材料,用今昔对比的手法表现新中国成立40年的变化。这个栏目受到各层次观众的欢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资料运用贴切,致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可信性。

消化吸收背景资料要注意同主题的关系,避免游离主题生搬硬套。经验提供的办法是,首先认清报道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分析背景资料的特定意义,最后选择能够说明、衬托、深化主题的特定背景资料对号入座。

我们消化使用材料首先要弄清你所报道的事物本来面目,再仔细咀嚼文字材料,最后选取说明问题的材料对号入座,消化使用资料往往是在采访的进行中或后一阶段完成,使用的材料同报道的主题贴切才有说服力。

(5)存储积累

最后,我们还需要强调一下研究背景材料同平时注意存储资料的关系。这里面有两个工作环节:记者平时注意积累资料,采访时就能得心应手地查阅背景材料,这是其一;每次研究背景材料和采访后得到的材料要分类存储,不要随手扔掉,这是其二。

一个记者,要像电子计算机那样具有存储信息的技能,善于搜集、积累研究资料。对平时和采访过程中得来的资料,要能够随时整理分类、作出札记。“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存储研究资料是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在这方面西方记者给予极高重视,每人都有个“资料库”,什么事一旦发生,背景材料马上就出来了。“资料库”不能变成“死档案”,也不是一堆废纸,而应是一个即时“老师”。无论什么时候你要问这个“老师”,它总是能回答你。记者完成一次采访,都应把所得到的材料归纳整理,存储起来,不要采访完毕就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