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六节 《香港回归特别报道》案例分析

字体:16+-

香港回归是20世纪末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香港回归的报道可谓是一次世纪报道,集中700多个新闻媒介的8 400多名记者,200多个电视台派记者团到香港采访。

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在香港回归这一重大事件的报道中,根据中央精神,精心组织,制订实施全方位的报道方案,圆满完成了香港回归电视直播报道的任务。

CCTV香港回归电视直播报道于1997年6月30日6时开始,7月3日6时结束,历时72小时。在这72小时中,中央电视台的9套节目(包括一个临时英语频道)共播出有关香港回归的节目221小时。包括重大活动直播、新闻背景介绍、新闻滚动播出、25集庆回归音乐、系列专题等。

1.总体报道

报道思想:

“1997香港回归”报道总的原则是:以我为主、主动出击、全球覆盖、扬我国威。

中央电视台在遵循电视规律并充分利用电视新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做到及时充分、准确权威、平实深刻、鲜活明快。

在实施总体报道方案过程中,遵循以北京为中心、以香港为重点、以国内和海外重点地区为辅助的方针,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网络结构体系,实现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多角度传播报道的目标。

(1)技术系统方案

技术实施方针:

配合有关香港回归电视报道指示精神,技术方案的策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以高度可靠、全面配合、周密实施、勇于创新的方针展开。

技术方案遵循的主要原则:

a.确保安全播出,系统简化,便于操作,实行岗位责任制。

b.充分满足编辑部门的需要,为便于三套节目办出自己的特色,分别在三个演播室设立制作和播出系统。

c.采用当今世界上先进技术和设备。重要的实况转播如政权交接、宣誓就职仪式、北京庆祝活动等都采用数字转播系统;使用直升机航拍和做节目传送中继;配备自动跟踪系统、数字卫星转播车和移动卫星地面站;在直升机上安装防震式陀螺航拍摄像机等。

d.为节省经费,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不足部分通过租借和购置解决。

e.调动CCTV卫星传送站点、国家信息通信、动力保障等系统,保证直播的技术安全。

(2)报道系统配置

a.香港报道中心

香港报道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完成ENG采访、后期编辑合成、主持串联,并把香港所有庆祝活动和仪式的实况信号传回北京作为直播信号。

直播内容主要包括:政权交接仪式、特区成立仪式、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入港、国家领导人抵港、港督离港、港英政府最后一次降旗、特区政府第一次升旗、红勘体育馆庆祝大会。

b.北京报道中心

北京报道中心是这次报道的大本营,主要任务是:将香港报道中心回传的信号、北京地区庆祝活动的信号、海外多个城市的卫星收录采访信号、国内多个城市微波回传信号进行串联、包装和播出。

北京报道中心集指挥、调度、制作、播出为一体,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出和传送香港回归的电视报道节目。

报道中心设立了三个播出、制作系统,对第一套节目、第四套节目、英语频道节目分别建立播出、制作系统和直播播出系统。同时,对四场重大活动进行现场直播。

2.具体报道内容与播出时段

对于记者来说,遇到了异地采访、语言障碍,气候不适等一定困难;多点传送、活动日程变动等因素也对记者采访报道和信号传输带来难度。但是,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前后方协调一致,确保落实好具体报道计划。

6月30日6:00(一套)

北京演播室,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开篇报道

6月30日16:58(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入记者在香港启德机场现场报道

《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中国香港》

6月30日19:58(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到香港演播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出关欢送仪式》

6月30日22:25(一套)

记者翟树杰在驻港英军司令部作现场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先头部队抵达驻港英军司令部》

6月30日23:16(一套)

直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

7月1日00:19(一套)

记者柏杨在香港一家饭店37层作现场报道

《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

记者章伟秋在添马舰作现场报道

《英国领导人离开香港》

7月1日01:16(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到记者张宏民现场报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暨特别行政区政府宣誓就职仪式》

7月1日05:30(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到香港演播室,白岩松现场报道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大部队入港》

7月1日09:56(一套)

北京演播室,主持人在庆典大会上作现场报道

《香港回归祖国和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典》

7月1日16:18(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到张宏民现场报道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庆祝香港回归祖国招待酒会》

7月1日16:55(一套)

北京演播室,切到招待会现场

《国务院庆祝香港回归招待会》

7月1日19:50(一套)

北京工人体育场大会现场

《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

7月2日23:31(一套)

《祝福香港》

7月3日05:52(一套)

《中国迈向新世纪》

3.报道效果检验

央视有关收视率调查显示:全国有93%的家庭收看了天安门广场的庆典活动;94%的家庭收看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91%的家庭收看了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庆祝大会;83%的家庭收看了首都人民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央视的调查还显示:香港回归重要活动的收看人数达到8亿左右,创造了最高收视纪录。

《’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中国新闻传播历史上却留下浓重的一笔。其中,最值得总结的是:此次报道总体规划的落实,离不开严密组织和细致安排。

《’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实现了总体报道规划方案提出的“安全、准确、及时、生动”的整体要求。香港回归特别报道政策性强,政治上、政策上的口径把关尤为重要。三天之中,中央电视台的一套、四套、临时英语频道确保了报道内容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播出安全。

72小时的直播报道,以重大活动的现场直播为主线,及时传递动态消息,突出报道现场活动的同时注入新闻背景,历史背景,使整个报道既突出重点又富有层次。专题节目在宏观上体现了规模浩大,全方位,多角度;在微观上体现了见人见事,平实鲜活。专题内容主要包括相关历史背景、特别事件专辑、人物专访、配合性报道等。在一套节目中,分25集播出《庆香港回归音乐电视系列片》,表现形式生动,歌曲节奏感强,有气势,有意境,富有爱国主义**。

连续72小时播出,同时加开41小时的临时英语频道,这在中央电视台的历史上是第一次;香港回归报道规模宏大,开创中央电视台连续三天直播报道先例;新闻时效快,实现两个演播室与多地点记者现场采访报道同步直播;收视率高,覆盖面广;节目包装具有特色,三套节目各有特点。

[本章重点]

1.采访准备和计划被视为采访的战略部署。通常,具体的着眼点是全面准备;确定重点;研究背景;设计问题;拟订方案。

2.准备是采访成功的前提保证,充分的准备可以缩短主体认识客体的距离。

记者要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准备,包括理论准备、政策准备、情况准备、知识准备、心理准备、事务准备。

3.确定重点即寻找采访的主攻点。具体讲,就是确定采访的重点范围、重点对象、声音选择以及主要画面。

确定重点要求记者在采访前要明确采访的侧重点,找准方向。

较好的办法是:采访前先对自己阐述一下采访的目的。目的清楚,才能有明确的重点目标。

4.研究背景资料是采访的入手点,是为正式拍摄采访而进行的前期采访。

研究背景的目的:开掘报道深度。

研究背景的作用:武装记者头脑、提高认识、增强洞察力、发现线索、吸收使用。

5.研究背景的基本环节主要分为5个步骤:广泛浏览、分门别类、综合分析、消化吸收和存储积累。

广泛浏览是信息输入大脑的过程;分门别类是对背景资料进行定性研究的过程,即依照事物不同属性进行规范化研究;综合分析是对背景资料进行质的研究过程,也就是洞察事物的本质意义所在;消化吸收是将“死材料”变成“活材料”的过程。

6.设计问题要遵循三条通用原则:一是记者头脑中必须要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二是记者必须有把握能够使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被采访者,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三是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即懂,不要使用深奥晦涩的词句。

7.“GOSS”公式是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这个公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大凡制造新闻事件的个人和组织总是出于某种目的和目标(goal);并且总是面临或即将面临实现其目标的障碍(obstacle);新闻制造者已经找到了或正在寻找某种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然后再返回目标,追问这一目标是什么时候由什么人或根据什么人的意见而开始的(start)。

记者在采访中可以借助这个公式设计问题,但这个公式不是万能的,它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或者一时想不出问题时助记者一臂之力。

8.广播电视记者设计问题同文字记者有所不同,不但要考虑在采访过程中提什么问题,而且还要考虑在话筒前提什么问题和用什么方式来提问。因而,广播电视记者设计问题包括话筒后问题设计和话筒前问题设计两个方面。

话筒后问题设计可以围绕采访题目从多种角度和侧面来考虑,尽量把事实的缘由搞清楚。

话筒前问题设计要根据报道形式、报道题目的需要以及采访插入方式来考虑,尽量做到准确、具体、简捷、清楚、口语。

9.广播电视采访方案的拟订被看做是“比赛计划”,意思是在时间、地点、项目、人物等方面做到按部就班。

广播电视采访方案包括先期采访方案和正式采制方案两个部分。

先期采访方案包括:预约采访对象、时间、地点,索取有关资料、筹划商议正式采制。

正式采制方案包括:确定报道的具体形式,采访的方式,采制的典型声音,拍摄的主要画面,现场的选择,主要的人物,重点的内容。必要时,还要拟订第二套方案。

[思考题]

1.采访准备工作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2.采访怎样确定重点?从哪里入手?

3.研究背景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4.研究背景有哪些基本环节?

5.设计问题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6.“GOSS”公式是基于什么样的理论提出的?

7.广播电视记者为什么要对话筒前问题设计进行插入方式的考虑?

8.拟订采访方案都包括哪些内容?

[1]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50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 约翰·布雷迪:《采访技巧》,52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3] [美]布赖恩·布鲁克斯:《新闻写作教程》,72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4] [美]布赖恩·布鲁克斯:《新闻写作教程》,7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5] [美]卡罗尔·里奇:《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教程》(第3版),钟新主译,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祖国不会忘记〉创作浅谈》,见《1988年优秀电视新闻稿选》,53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7] 《〈祖国不会忘记〉创作浅谈》,见《1988年优秀电视新闻稿选》,5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