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三节 昆明火车站暴力事件全媒体报道案例分析

字体:16+-

以2014年发生的“昆明事件”中的媒体传播为例,可以更为明显地体现不同媒体之间的聚合与互动。

3月1日21时20分,十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在昆明火车站砍杀无辜群众,造成29人死亡,100多人受伤。现场陆续有人用手机拍下照片上传到了微博。《春城晚报》的微博第一时间于当日21时46分转发了市民的一条求证微博,22时之后,新浪图片、头条事件等微博发布了相关消息,并一直跟进事件的发展,发布伤者救助情况等信息。次日报纸、电视等开始报道此事件。

1.新媒体成为第一时间信源

首先,微博等新媒体以移动、便携、实时发布的优势成为第一时间信息的来源。

在突发事件中,现场有手机的人均可通过移动网络对外发布消息,成为自媒体。新媒体打破了原有的记者到现场、采访、制作、播出的流程,新闻生产和发布周期缩短。

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账号成为其传播信息发布新闻的重要平台,很多信息都是在官方微博中首发,然后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中跟进。此外,官微也成为事件直播的平台之一。

2.主流媒体的权威发布

这次报道形成了新媒体供应信息,传统媒体整合信息的局面。用户在新媒体上发布的实时消息需要官方媒体的确认才会成为大众普遍相信的事实;官方媒体对于突发新闻事件进展过程的跟进同时可以树立媒体的品牌形象,增强社会认可度和关注度。

《春城晚报》以发布及时、更新快和贴近性等优势获得了良好声誉。事件发生后的第二天,凤凰卫视在新闻中做了几个特别报道。央视新闻官微也一直在跟进昆明事件,但由于央视新闻频道较大篇幅报道乌克兰局势,部分网民在贴吧和微博中表达了对央视的不满。

由此可见虽然很多人依靠新媒体获得信息,但仍对传统媒体有所依赖,新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出发点,传统媒体则是信息传播的落脚点。

3.传统媒体通过微博与受众互动

传统媒体通过微博实现与用户的互动,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及时沟通,并组织群众实行必要的救助措施。同时,利用社交媒体监测系统及时了解用户动态以及媒体动态,进行舆情监测和传播分析。

基于网络新技术的大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被应用于新闻报道和救援。在事件发生后,昆明献血服务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义务献血救治伤员的消息,通过其他媒体官方微博的转发扩散,消息得到广泛传播,献血的人数不断增加。

一些媒体官方微博发布了防恐和自救宣传手册,并发布了为伤员家属等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的消息。

新华网微博发布了通过大数据反恐的微博,提到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表示所有人包括恐怖分子都不能避开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进行反恐已成国际趋势。

4.突发事件舆情监测的新理念

总结以往突发事件应对经验,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黄金四小时”法则。传统观点认为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是主导舆论和处理事件的关键,但是由于即时通信工具、社交网络和微博被广泛应用并渗透到突发事件的传播和处理过程中,新闻周期被缩短,舆论引导必须提高时效性。

在QQ、微博、BBS中,信息的接受者可以同时成为传播者,生成舆论的时间被大大缩短,政府和传统主流媒体必须积极利用这些“黄金四小时媒体”,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表明态度、澄清谣言、引导舆论。

事件发生的当天主流媒体的官方微博都纷纷发布消息让用户了解事件的真相。次日凌晨中央领导赴昆明处理恐怖事件,媒体官微直播进展,并于事件发生后6个小时发布了国家主席的指示。

事件发生后之后,在网上流传着一些诸如昆明公交车站也受攻击、伤员救治需缴纳押金等谣言,主流媒体纷纷辟谣,防止谣言传播激化社会矛盾,并安抚社会情绪,平复恐慌,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本章重点]

1.采访具体方式是指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方式。通常,采用的具体方式主要有:等候采访、跟踪采访、即席采访、同步采访、体验采访、调查采访、匿名采访、书面采访、预约采访、联合采访、电子邮件采访。

记者对采访方式的运用往往是几种方式交替发挥作用。

2.等候采访对记者的要求是:第一要有耐心;第二要选择好采访路线和拍摄位置;第三要抓住一切能够进入现场和接近对象的机会。

一般情况下,事先预知有新闻发生或预测有重大新闻发生都要记者到新闻现场等候采访。对电视记者而言,有些场景和自然景观的出现也是要等待时机进行采拍的。

3.跟踪采访是顺着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穷追不舍尾随采访。跟踪采访在四种情况下运用较多:一是持续一定时间的新闻事件;二是流动性的群体活动;三是新闻人物或首脑人物多地点的活动;四是范围大、头绪多的新闻事件。

4.即席采访多用于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在电视报道中,即席采访直接引入屏幕,成为最富吸引力的报道形式之一。

即席采访要注意的问题是:直截了当一次将问题提出来;一次最多提2~3个问题;借助别人提问来充实自己的报道;能够临场发挥,随机应变。

5.严格意义上的同步采访是指记者始终置身于新闻事件现场;摄像机以记者采访视线为转移;以记者在现场的出镜采访和口头叙述为报道方式。

同步采访在时空上同事态的发展相一致,但不一定在播出环节上也同事态发生、发展同步进行。同步采访不是同步报道,同步报道是共时态的报道,事件—采访—报道—播出同步进行。同步报道离不开同步采访,同步采访的新闻不一定都采取同步报道方式。

6.体验采访是记者亲身去感受尝试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求获得切实而深刻的感受。

体验采访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全身心地投入,感受领悟客观事物。

在电视报道中,体验采访发展成为一种颇有吸引力和趣味性较强的报道方式。

7.严格意义上的调查采访特指披露事件真相和内幕的采访。调查采访是伴随着深度报道和调查性报道应运而生的。

在电视报道中,调查采访发展成为一种表现手法,一种节目样式。

8.电话采访是跨越空间距离的采访技术手段,今天已发展成为特定的报道形式。

电话采访的主要优势有:跨越空间;节省时间。电话采访的不足之处是:容易造成听觉上的误差;获得的材料比较有限;缺少形象画面的感染力。

9.话筒采访是电视记者的“常规”技术手段。话筒采访要求记者:熟悉话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话筒;熟练使用话筒。

10.航空采访是现代电视记者利用的有利手段,它的优势是:不受地理环境限制;扩大活动范围;开阔视野,成为独特的视角。

11.演播室拍摄、录像采访是电视记者独有的采访技术手段,主要用于演播室现场快速采访、人物专访、讨论、座谈、辩论节目。记者要注意:事先指导、掌握时间长度、同摄像机相配合。

12.卫星电视采访不但可以跨越空间距离,而且可以引入屏幕,进行面对屏幕的人际交流。这种引入电视的卫星采访在大型报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时效强,而且具有真实感。

[思考题]

1.电视采访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2.电视采访都利用哪些技术手段?

3.等候采访对记者有哪些基本要求?

4.跟踪采访适用于哪些报道题材?

5.即席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

6.同步采访的特定含义是什么?

7.体验采访的目的是什么?

8.调查采访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9.电话采访引入屏幕有哪些形式?

10.话筒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

11.航空采访对电视报道有什么益处?

12.演播室采访要注意哪些问题?

13.卫星电视采访引入电视有什么优势?其发展趋势是什么?

[1]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101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 曹日昌:《普通心理学》,103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 [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294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4] [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308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5] [英]萨利· 亚当斯、文弗· 希克斯:《第一线采访手边书》,郭琼俐、曾慧琦译,14页,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6] [英]罗伯特·蒂勒尔:《电视新闻的采制方法》,10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7] [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330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

[8] [美]特德·怀特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327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