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第2版)

第五节 “4·20”芦山地震报道案例分析

字体:16+-

突发性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灾难性”的特点,往往在短时间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突发性自然灾害由于具有社会普遍关注、媒体新闻热点的特征,围绕事件的方方面面,会瞬间形成社会舆论重心。汶川地震使CCTV(中央电视台)在重大灾难事件直播的应对机制方面积累了经验;玉树地震使CCTV抓住了报道的先机,以迅速及时、信息透明公开、新媒体的多元报道赢得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芦山地震由于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互动,使信息发布、传播和接受获得明显的效果。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强烈地震。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CCTV迅速行动,前方的记者表现十分敏捷,报道状态主动、积极,后方编辑部处理整合信息及时、到位。

1.多渠道获取事实依据

面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媒体往往就像传感器一样发挥作用。首先,考验的是媒体对信息的感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感应的速度是对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瞬间的决策态度、媒介意识、媒介行动的考验。

例如,在汶川地震时,CCTV新闻频道在地震发生34分钟后打出“突发新闻”提示字幕,根据新华社信息播放了汶川发生大地震的消息,包括震中和震级。44分钟后的15时12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中断日常节目,进行全天候并机直播。汶川地震报道不但使CCTV积累了直播重大自然灾害报道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建立应急机制的意识和措施。

玉树地震发生后,CCTV新闻中心立即启动应急报道机制,于当日8时24分在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中以字幕形式播发了玉树发生地震的消息。由于新闻频道在2009年改版中开通了大时段直播,最新消息的播发不用打断正常节目播出,因此在玉树地震24分钟后《朝闻天下》节目以“最新消息”做了口播。在地震发生后40分钟的8时42分,又以电话连线方式更新报道地震情况和救援情况。在玉树地震报道中,CCTV有效地演练了应急机制的启动和运行。

芦山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频道迅速做出反应,电话连线四川台现场记者,及时传递了雅安发生地震以及现场信息。4月20日10时,推出特别报道《四川雅安强地震》。到午夜时间,已经报道了灾情、伤员救助、新闻发布会、解救被埋压群众、各方支援的新情况。准确及时报道灾区的最新动态。

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报道相比较,CCTV对芦山地震的感应更敏锐,不但采用了字幕、口播、电话连线的方式,而且灵活采用了地方台和武警的3G视频信号,发挥出电视画面的作用。这样的态度,一方面体现了在大数据时代,资源整合的趋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CCTV作为国家权威媒体注重媒介之间合作共赢的态度。

突发性自然灾害报道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事发地的媒体具有天然的地理接近性,可以及早地进入现场进行报道。因此,CCTV加大了同事发地媒体的合作,进行报道资源的整合,变被动为主动。这不但提升对事态发展的反应速度,而且使内容更加充实。

在芦山地震的当天中午,CCTV与成都台记者蒋林进行了第一次视频现场连线,传递有关芦山医院的伤员救治的情况,播发了灾区第一段完整的视频画面。

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和交通的阻断,记者赶赴第一现场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利用先期安装在不同地点的摄像头记录的地震画面,丰富直播节目的画面信息量。此外,利用救援车的移动车载拍摄系统,提供震后房屋建筑损害情况的直观画面。CCTV播出的芦山地震灾区的最早的画面,就是四川雅安武警支队随车携带的3G画面拍摄系统传回的。

在多媒体时代,电视媒体可以灵活整合多渠道视频资源,寻求与其他媒体的联动,使新闻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移动3G画面、摄像头监控画面、航拍和移动“动中通”技术拍摄的画面等,已经成为电视媒体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来源。在这次突发灾难事件的报道中,CCTV利用多渠道视频资源和信息资源,灵活编排节目内容,重组报道结构,丰富了节目报道的样态和形式。

创新的概念包含开发利用新的资源。可以说,CCTV新闻频道围绕这次直播在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新闻资源的开掘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最为核心的是对人力资源的重新审视和开发,对媒体本身来讲,也是发挥潜能的一种创新。

2.及时传递最新现场动态

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能力,是一个媒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现代电视媒体,必须构建直播常态化的平台和机制。而作为拥有新闻频道的电视媒体,往往以频道为播出平台,灵活进行直播。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CCTV很好地发挥了新闻频道平台的作用。推出“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特别节目,创造了连续32天每天24小时的直播纪录。

2013年“4·20”芦山地震是在早晨8点02分发生,由于现场视频图像缺乏,CCTV新闻频道在1小时内做了4次电话连线,同时插播雅安的背景资料和信息。地震发生1小时后的9点至10点期间,又进行9次电话连线,以现场记者声音、图片、演播室主播报道的灵活穿插,对芦山地震有关震情和救援情况进行权威媒体的解读。10点推出特别报道《四川雅安强地震》,连续播发现场最新动态信息,有效进行舆论的引导。

值得提到的是:“4·20”芦山地震直播节目中的短片插播做到了及时更新,制作速度提升。《四川雅安强地震》播出的短片以地图和受灾群众的图像作为特别节目的开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片花的内容较好地利用了监控录像的素材,展现了地震现场的细节,十分逼真感人。

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最为关注的是现场的最新动态。一般来说,地方电视台记者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方便,往往能够最先抵达现场。因而,怎样把地方台记者的报道内容有效地引入CCTV的直播系统,需要进行慎重的选择。

成都电视台记者蒋林在对现场的选择、报道时机以及细节捕捉等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当CCTV的记者没有抵达现场时,新闻频道直播间与成都电视台现场记者对接,及时传播现场的情况。地震当日中午13时22分,成都台记者蒋林在芦山县人民医院与央视文静连线,报道芦山医院的救治情况。蒋林通过在现场数正在搭建的救灾帐篷,传递了芦山县人民医院治疗能力有限的信息;蒋林对公安武警官兵光着脚列队点名的细节表述,说明当时情况的紧急;对地震受伤者的采访和观察,报道出灾难给人们带来的恐慌。

在一定程度上讲,CCTV在借鉴汶川和玉树地震报道经验的基础上,对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的反应和报道具有创新和改进,在反应速度、拓展多元信息渠道、整合信息内容、发挥频道平台作用、与地方台现场记者沟通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3.理智把握报道基调

电视新闻直播是一种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最大化地发挥电视的优势。直播不但体现出电视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实力,而且成为电视媒体相互竞争的一种手段,也是衡量其报道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报道水平不仅仅体现在反应迅速、报道及时,还体现在对事件的冷静判断、报道基调的理智把握上。

奔赴“4·20”芦山地震现场的地方记者的报道十分积极主动。不过,一些记者在开始阶段的报道状态十分急促、紧张,在一定程度上渲染了气氛。

事实上,“4·20”四川雅安芦山地震破坏程度和造成的损失不是特别大,但是由于众多媒体的记者一拥而上,不同程度地渲染了气氛,一时间全社会似乎被笼罩在一场发生大地震的氛围之中。因此,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媒体在迅速反应的同时还要保持冷静的态度。

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比较,CCTV记者的现场报道十分冷静、理智,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素质和水准。可以说,“4·20”芦山地震检验了现场记者的观察、采访、判断、表达、思考能力和专业精神。

在地震一个星期之后,CCTV报道的重点从对灾区动态信息的传递转为对抗震救灾行动和效果的报道,报道的基调是弘扬抗震精神。

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报道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灾难爆发、灾难延续、灾难平复。每个阶段的报道重点都不相同,报道内容随着灾区的动向而不断延续。

在灾难的爆发阶段,CCTV迅速制订应急方案,公开传递地震信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和应对灾难。在地震发生后24分钟的8点26分播出第一条消息,10点推出《四川雅安强地震》特别节目,共连线报道13次,播发消息20余条。我们看到,《四川雅安强地震》特别节目在灾难爆发阶段报道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汇集多方面信息源及时跟进最新的动态;专家解读疏导民众的恐慌心理;及时通报灾情信息和人员伤亡状况。

在灾难的延续阶段,CCTV根据灾情的实际情况,报道方案由全天候直播转为重点关注。进一步公开报道相关信息和政府采取的措施,配合政府决策,缓和社会紧张气氛,积极引导舆论。

地震发生4天后,各个新闻节目恢复日常播出,在每档新闻节目的开始进行专题报道“关注芦山地震”。此外,在《新闻联播》重要时段的节目中推出《救援进行时》专题报道,报道了灾区震后生活恢复情况,体现抗震救灾精神的典型人物。报道的体裁有特写、专题、评论等。

在灾难的平复阶段,恰逢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CCTV通过五一特别节目中的《劳动STYLE》等形式引导人们从灾难走出,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4月29日《新闻直播间》报道了“芦山预计今晚全县恢复自来水供应”的新闻,这是一条灾后平复阶段最重要的快速解决饮水问题的好消息,带给人们希望和信心,全社会的紧张情绪也平缓了很多。

CCTV此次对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较好地把握了报道时机和报道基调,及时对谣言和不实信息进行真相调查并及时公布真相。

在地震当天有网友发帖称在重庆新买的楼盘由于地震中严重倾斜,倚靠在另一幢楼房上。对此,CCTV记者进行了调查,在《东方时空—真相调查》节目中用调查的事实告知公众,这是一条虚假的网络信息。此外,网上传言汶川地震后重建的房屋受损没有抗震能力,CCTV记者也对此进行了调查核实,确认是网络不实的谣传。

针对网络的谣言制造的恐慌现象,CCTV在《焦点访谈》《新闻联播》节目中公开辟谣,避免引起更大的恐慌。

可以说,在此次地震报道及时回应谣言的传播方面,CCTV较好地把握了报道时机和基调,发挥了国家权威媒体的功能和作用。

4.信息通道拓展与功效提速

当下,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芦山地震信息传播、舆论形成的过程中,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一起成为信息传播的通道。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一些灾区用户率先在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地震信息。随后,《人民日报》、头条新闻等拥有海量粉丝的认证微博相继发布了相关消息。接着,不少微博名人、认证机构开始通过微博平台,进行地震相关知识的解释和引导。据盘古舆情分析,截至2013年4月21日,新浪微博话题榜的前五位全部被雅安庐山地震占据。

此外,微信也成为地震信息快速传播的新渠道。不少公众账号都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地震相关信息,一些用户也通过微信向亲友发出信息。微信启动了一对一的微信客服服务,帮助灾区的个人及公益机构。同时为灾区救援团队开辟微信群等联系通道,为公益组织公众账号扩容至2 000人。

芦山地震验证了CCTV媒体微博传递新闻的速度。比较凤凰卫视微博,CCTV发出的第一条地震消息要早两个多小时,凸显了央视在新媒体传播领域的提速。可以说,CCTV微博在地震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出积极作用和多种的功能。

第一,信息发布功能。4月20日8点03分,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发布自动测定消息:“04月20日08时0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附近(北纬30.1度,东经103.0度)发生5.9级左右地震,最终结果以正式速报为准。”这是雅安地震后发出的第一条微博。8时14分,雅安市芦山县地震被修正为7.0级,震源深度13千米。央视微博根据国家地震台网的消息进行转发,地震发生后7分钟的8点09分,CCTV的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发出地震的消息,在8点17分进行了更新,转发数为4 352次,评论数为1 561条。随后,在8点30分、8点42分和9点02分,平均每10分钟更新一条信息,转发数和评论数也在不断增加。

第二,求助功能。地震后,语音通话业务急剧增加,灾区与外界的电话通道堵塞,而微博、微信等新联络工具有效弥补了语音业务的拥塞。微博和微信为雅安灾区人民与外界群众搭建起了一座密切联系的生命之桥,有效地争取生命救援时间。央视主播长啸在当日上午10点特别节目《四川雅安强地震》中呼吁,灾区的群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求助和发送灾区的现场状况。地震发生两天之内,无数灾区人民运用微博发布地震受灾情况以及求救信息,微博利用一传十、十传百的特点,将这些信息无限传播,为援救工作争取了时间。

第三,寻人功能。雅安地震后,灾区一些失去联系的人让身在外地的亲友心急如焚,微博等新媒体马上编织了立体的寻人网络。央视微博也通过话题积极进行沟通传播,构建了立体网络寻人平台。

第四,分享功能。地震发生后,一些经历过汶川地震的网友在网上分享自救经验,专家也纷纷普及应急救援知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CCTV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发挥了普及应急救援知识的功能。

第五,公益功能。这次地震,新兴的社交媒体也成为救灾的“催化剂”,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通过微博、微信集结起来,快速加入救援行列,利用覆盖全国的网络向灾区伸出援手。CCTV新闻官微也通过#雅安正能量#等话题,汇聚细微民间力量,号召全社会关注并伸出救援之手。

据盘古舆情分析报告,相对于网络媒体,传统媒体不仅拥有采访权,而且拥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专门的记者团队,可以亲临现场开展新闻报道,公信力相对较高。因此,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由传统媒体发布的官方微博更容易被网友所关注,被社会所信任。

面对突发性的灾难事件,CCTV新闻决策者和记者们表现出的强烈的直播意识,正是一种发挥强势媒体作用的意识。

[本章重点]

1.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必须牢固地树立这个基本观点。新闻必须完全真实,意味着新闻报道要实事求是。新闻是反映客观事物的,事物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文体是以写真人真事区别于其他文体而独立存在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2.用事实说话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规则、最起码的要求。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体现客观性。用事实说话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特征。事实是新闻的基础,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新闻是报道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用事实说话才能使人信服。用事实说话是指通过记者选择的具体事实,在报道中加入自己的议论,就能反映作者的意图、倾向、观点。也就是“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用事实说话一要选择好事实,二要概括好事实。

3.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公正是新闻报道的原则,新闻写作必须要遵守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按照唯物论的反映论,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最重要原则,新闻写作必须依照这一原则,做到真实准确。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客观公正。

4.迅速及时是新闻报道的特点之一。记者工作之所以紧张、节奏快,就是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信息流动的速度加快。在一定意义上讲,时间性体现着新闻的价值。错过时机,新闻就会贬值,甚至没有传播的必要。对于记者写作来说,迅速及时应该是在真实准确的基础上求快,绝不能为了抢新闻而忽视真实性。

[思考题]

1.新闻的生命是什么?

2.新闻的真实性包括哪些内容?

3.新闻失实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要用事实说话?怎样用事实说话?

5.新闻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迅速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