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采编实务

第十五章 预测同样需要依据——预测性新闻报道

字体:16+-

先来看路透社的一篇稿件。

【路透社伦敦1999年10月17日电】题:中英关系进入平稳发展新时期

英国本周小心翼翼地铺设了红地毯,以恭候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该国的首次访问。这次访问标志着中英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两国过去的关系一直动**不定。

紧张的英国官员称,由于英国的商业利益、人权和中国的尊严问题都是极其重要而不容忽略的问题,对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访问“不容出半点差错”。

江泽民19日首次在英国公众场合露面将决定他此次访问的调子。届时他将与伊丽莎白女王一同参观伦敦市中心。江泽民主席还将享有下榻白金汉宫的殊荣。

江主席出访的第一站是伦敦,随后将访问法国、葡萄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沙特阿拉伯,访问将于11月3日结束。

英国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而北京对英国的出口是进口的两倍。英国负责贸易的国务大臣约翰·巴特尔在一份声明中说:“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在英国的投资一直在稳步增长,但在这里注册的中国公司仍然只有100家左右。我希望看到这一数字增长。”

认为双边关系变得成熟起来的英国官员,把访问视为经过从鸦片战争到“**”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军事和外交冲突后两国关系进入平稳时代的象征。

他们认为,两国关系之所以稳定,关键是英国两年前将香港归还给了中国。一位英国高级官员说:“香港回归中国很顺利。中国也履行了它的义务。”这位官员接着说,“就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力而言,有些地方还令我们担心,我们也一直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但中国人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已有真正的改善。”

这篇稿件虽然不长,但涵盖的内容很多:对已发生之事进行的解释,对要发生之事的预告以及对这些事实将要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预测。

为了迎接中国国家主席的到访,当时英国各方面做了精心的准备,但这些准备并非这篇稿件的重点,因此,稿件中只用了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动作来概括:铺红地毯。不过,修饰这个动作的词“小心翼翼”却道尽个中滋味:重视、紧张。

紧接着就解释为何重视、紧张,因为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来访,标志着中英关系进入新时期,而两国过去的关系一直动**不定。对两国关系为何动**不定,稿件从经济到政治进行了解释。有的点到为止,如人权和中国的尊严问题,因为在1999年5月美军在南联盟“误炸”了中国大使馆,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有的则用背景材料展开,如经济问题:“英国是在中国投资最多的欧洲国家,而北京对英国的出口是进口的两倍。”并引用了英国负责贸易的国务大臣约翰·巴特尔的讲话而加强它的解释。这些解释反衬了中国领导人来访的重要性,成了解释英国方面“紧张、重视”的依据。由此,稿件作出预测:中国领导人的访问标志着中英关系进入新时代。

从上面的稿件可以看出,有时解释性报道与预测性报道是相辅相成、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它们相互铺垫,互为补充,丰富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和内容。

在上面这篇稿件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预告。在江泽民主席动身前发表的这篇稿件,不可避免地要向受众预告江泽民主席在伦敦的活动安排以及此后的行踪。预告不同于预测,它是对已经决定的事件进行的客观报道,而预测性报道则是对已经决定的事件将会产生影响的分析和推测。但有时预告与预测也不是截然分割开的,它们可能在同一篇稿件中出现,如上文中“江泽民19日首次在英国公众场合露面将决定他此次访问的调子”。在公众场合露面这件事是早就定下的,在稿件中提及是预告,而“将决定他此次访问的调子”则是预测。同样,“江泽民主席还将享有下榻白金汉宫的殊荣”是预告,但这样的预告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稿件解释的依据:如此高规格的接待,正好证明此次访问的重要性——它是中英关系“进入平稳时代的象征”。

由此可见,可以在同一稿件中结合运用解释、预告、预测等多种方式,为报道拓展更广阔、深厚的空间,也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分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