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漕运以漕运总督为核心,形成一套庞大的官制。对原有河漕官制的变革,最重要的当然是废除漕运总督。漕运总督在原有河运体制中的督促不力,很早就有人指出,可将漕标改归绿营,通仓仿海运之例,专派钦差大臣监收,帮费自然减少,浮收也会变轻。并认为,若能裁去一总漕,加派一钦差,其余悉照旧章,漕运还无起色,“民不稍苏,我不信也”。
漕运总督衙门(淮安)
江浙漕粮海运的推行和湖广等省河运漕粮的停止,使得在整个太平天国期间,漕运总督的主要精力变成了镇压起义。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漕运总督吴棠在清江与太平军相遇,双方在河下开火,吴棠将太平军击退至板闸,割取首级37颗。次日回城巡查,行至八角楼,又见太平军四五百骑,步兵千余名,由北面往西南而走,他督队连开大炮,“轰毙马贼十数名,步贼数十名,始向北面而窜”。同治五年(1866),捻军张宗禹冒充清军偷渡运河,漕运总督邵燦亲自率众,在该处添设炮台,训练士兵,以资扼御,“是以该逆屡扑屡却,颇有斩获”。因为他在捻军纵横江北时,力筹防堵,“屡遏寇氛,地方赖以保全”,后又死于职守,结果得以进入江南名宦祠。漕运总督本有统军之职,但如此大规模地参与军事活动,却是绝无仅有的,并在事实上成为对漕运总督职责的一种改良。
漕运总督驻地的清江浦为运道所经,系南北咽喉,“最关紧要”,中日甲午战争时期,枪械皆集中于此。当时的漕运总督松椿人尚平正,办事亦颇谨慎,“惟以目下清江事势而论,似难必其胜任大局”。结果,山东巡抚李秉衡特意上疏弹劾,要求撤换。由此不难看出,一向以督运漕粮为己任的漕运总督,在晚清却多次承担起相应的军事重任。
与漕运总督类似,其他漕运体制内的官员也积极参加军事活动。咸丰二年(1852),江安督粮道陈克让回江南衙署,“时已贼氛孔棘,震詟江皖”。次年正月,安庆失守,太平军逼近金陵,幕客认为粮储道非守土官,建议陈克让借催漕出运之机离开江南,陈克让怒斥之,“誓以死守,募乡勇三百亲练之”。二月城陷,陈克让率勇巷战,“杀贼数人,贼蚁聚,公肩胁受重伤”,遂阵亡。为此,清廷特在天津建昭忠祠纪念。
康有为像
漕官参与军事行动是特殊时期的产物,但原有职守无所事事,也是不争的事实,故主张将其裁撤的呼声渐高。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对漕运体制投入了相当关注,并力主废漕运总督。在康有为等人的影响下,光绪帝下诏,颁布了对漕运制度进行清查的文书,下令废除全部漕运机构,相关人士均交各省处理。他宣谕:“现当开创百度,事务繁多,度支岁入有常,岂能徒供无用之冗费,致碍当务之急需。”各省漕运多由海道,河运已属无多,应征漕粮亦多改折,各省不再有海运任务之粮道,应即裁撤,缺归各藩司、巡守道兼理。如果胆敢“推诿因循,空言搪塞,定当予以重惩,决不宽贷”。当时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对光绪帝的这道谕令评价甚高:“这些计划假若严格地来执行,将和在中国政界起个革命差不多。”
九天后,光绪帝再发上谕,谈到如何安置被裁冗员,指出各衙门裁缺各官未便听其闲散。现当振兴庶务,规划久远,应于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酌设官员额缺。随后,主事吴锡嶲条陈漕督所辖各官虽系武职,并无管带漕标之兵,名实殊不相符,所有屯田可以拨归州县。光绪帝乘机下旨:此项人员本在应行裁汰之列,“即着该督抚等妥速议办,并漕督一缺究竟是否应裁,亦着两江总督、江苏巡抚一并详议具奏”。太常寺卿袁昶进一步奏称,漕运总督本为办河运而设,河运既停,“何取此擁腫大官,割淮东厘金局三十六卡以赡之,糜漕标厚饷以卫之,徒使掣江督之肘乎”?他建议在撤裁漕运总督的同时,还将相关属员一同裁并,岁可节省廉俸、兵饷、役食银数十百万,“节费清心之道,莫先于此”。
同期,由康有为代拟、以山东道监察御史杨深秀名义上陈的《为裁缺诸大僚擢用宜缓、特保诸新进甄别宜严、庶以重封疆而警贪酷奏折》,也要求对相关人员区别对待。如河道总督任道鎔“贪狡素著”,即使不裁缺,也当罢斥,“任其归去,勿汲汲别议擢用”。从相关报道来看,这些措施及呼声在不同程度上得到社会的响应。《申报》驻武昌记者报道:“鄂中前奉裁汰冗员之旨,督宪张香帅即檄行各属一体遵照。”他还听说省中粮道及同知、通判、粮道库大使均在裁撤之列,“俟议有端倪,即当具疏入告也”,可谓一派欣欣向荣。
太仆寺少卿岑春煊曾呈递《敬陈管见伏冀采择折》,指出漕运非漕督才能解运,漕督及其属员“皆可裁”。据梁启超回忆,岑春煊主张裁撤冗员,皇上允其所请,各官遭裁,“此诏一下,于是前者尸位素禄、阘冗无能、妄自尊大之人,多失其所恃,人心皇皇,更有与维新诸臣不两立之势”。陈夔龙则称,戊戌变法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随着慈禧太后重新控制局面,清廷宣布恢复所有机构。上谕指出,裁官缺本为淘汰冗员,外间不察,遂有以大更制度为请,“举此类推,将以讹传讹,伊于胡底”?所有现行新政中撤裁的衙门,悉仍其旧,“毋庸裁并”。梁启超对此痛心疾首,指出国家设官数百人,岁糜千余万,“积弊之极,未有过是者”。若能将全部官员裁撤而听商运,每年可增千余万,官民两利,“此全国稍通时务之人所共知”。不仅如此,九月十八日,慈禧太后还特意再次下旨,指出河道总督照旧设立,任道鎔着仍回任,“以重职守”。
伴随着废除漕运总督的讨论,关于创设江淮巡抚的呼声也此起彼伏。江淮巡抚议设于光绪末年,但其源头却与同治时期创议江北巡抚一脉相承。同治元年(1862)二月,工部尚书王庆云奏称,江北各属原归江宁布政司管辖,自咸丰十年(1860)失陷,巡抚移驻上海,与江北失去联络。诸事难以应手,只得命漕运总督节制江北。漕督公事无多,不妨将其改为江北巡抚,改漕标为抚标,“俟苏常克复,仍复旧制”。清廷指出,此自系为因时制宜起见,特命曾国藩等人议复。因镇江军情紧急,清廷又特遣江苏巡抚李鸿章前往救援。镇江地处江苏中部,于淮扬、苏常及南京等处均可联络,曾国藩认为,安庆克复后,水路畅通,“声息不隔,呼应尤灵”,将王庆云之议否决。
《辛丑条约》签订后,漕运总督陈夔龙以退为进,主动请裁:自太平天国起事以来,河运停止,河督裁汰,漕督移驻清江,督兵防剿管理河运。现屯卫已裁,漕务无事,虽防卫河工也属重要,究与本缺名实不甚相符。政务处会同吏部议奏:漕督原不专为治漕,现河道总督既裁,湖堤各工均归漕督经理,“此时应请暂缓裁撤”。
张謇像
两年后,又有张謇建议徐州建行省。此建议经两江总督端方上奏。张謇宣称:“夫一镇一道之施设,在中原有事、草窃横行之日,犹可枝梧也,其在今日非建行省设巡抚,则断乎不可。”他认为徐州建省有诸多便利:海运通,铁路即达,输挽不绝;漕督可裁,未尽事宜可以徐州巡抚兼管;以原有厘金协饷等收入供养标兵;升徐州道为布政使,授镇道加按察司衔,以淮海道兼臬事,增官不必添员。御史周树模也请裁撤漕督,指出与其留漕督虚名,“不如径设巡抚,有裨实用”。政务处同意将漕运总督裁撤,改为巡抚,仍驻清江,照江苏巡抚之例,名为“江淮巡抚”,与江苏巡抚分治,归两江总督兼辖,“一切廉俸饷项,衙署标营,均仍其旧。”
光绪三十年(1904)十二月二十二日,根据政务处的意见,清廷发布上谕:
江北地方辽阔,宜有重镇,顺治年间改设漕运总督,原兼管巡抚事,现在河运全停,着即改为江淮巡抚,以符名实而资治理。即以原驻地方为行省,江宁布政使所属之江、淮、扬、徐四府及通、海两省直隶州全归管理,仍着两江总督兼辖,各专责成。
裁漕运总督而设江淮巡抚,从本质上讲并无太大差别,故很快招来反对。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将苏淮分不分省的意见进行整理后发现,主张不必分省和立即撤掉江淮巡抚的共74件,主张保留的只有7件。两江总督周馥也称:“分设行省不如改设提督为合宜。”经此波折,政务处重新决定,改淮扬镇总兵为江北提督,文武并用,节制徐州镇及江北防练各营,仍以淮扬海道兼按察使衔,江淮巡抚一缺不再添设,旧有漕标官兵即作为提标。
次年三月二十二日,江淮巡抚恩寿电奏:淮抚裁撤,清江人心惶惑,城内外一律罢市,聚众数千人,弹压不理,“扰乱异常,居民万分惊惧”。当地绅士禀称,漕督驻浦有年,商民亦唯是赖,靠此为生者不下数千人,一旦裁撤,顿失衣食之源,“佥云漕督已裁,吾辈悉成饿莩,更无身家可顾”。恩寿还称,清江居南北交冲,良莠混杂,一经煽惑,愈聚愈多,甚至抢劫焚烧,为患不堪设想!江北提督乃系武职,舆论不孚,恐以后江北各州县呼应不灵,难保不从此多生事端,要求暂缓裁撤。两天后,清廷电示:“清江人心惶惑,城内外有罢市聚众情事,着两江总督周馥仍遵前旨,迅速前往,妥为弹压。”
与此同时,江苏籍京官左都御史陆润庠奏称,改设江淮巡抚有四不便。湖北、云南正在议裁巡抚,江南忽然添缺,未免政令分歧,此其一。改设江淮巡抚后,江苏仅存四府一州,且划江而治,形甚全失,江淮省会设于滨河一隅,亦未甚得势,此其二。改制之后,江淮仅成中等省份,江苏更为小省,筹饷摊款,尤多窒碍,此其三。江淮地区原有三府二州已有两道一镇,布置周密,添设巡抚之后,“徒多文移禀报之烦,无裨吏事军政之要”,此其四。他还指出,朝廷本无分省之意,只因以裁漕督而添巡抚,因设巡抚而议添行省,“办法既疑乎倒置,定章必归于迁就”。清廷要求政务处和两江总督周馥等人再议。政务处表示,可将淮扬海道仿照新疆镇迪道例,兼按察使衔。
周馥像
关键是两江总督周馥也同意裁撤江淮巡抚。据民国史料笔记丛刊中的《蛰存斋笔记》记载,漕运总督恩寿与两江总督周馥意见不合,有一次在招待周馥时,曾以馄饨加上鸽子蛋奉上,意思是讥讽这位没有经过科举、只是凭当李鸿章幕僚起家的人为“混蛋”。结果周馥大怒,“致江北巡抚终未告成,不得已改为江北提督”。不过,在同样这本笔记里,作者又称,改制之事宣布后,“苏人官京朝者推左都御史陆润庠为首,联名力争,请收回成命。江督周馥亦以为言,乃罢行省,改设江北提督,简用刘永庆,体制一如总漕”。最终清朝廷宣谕,既然苏淮分省治理不便,“江淮巡抚着即行裁撤”。这一争论才宣告结束,漕运总督也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