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音乐节?
音乐节风起云涌,在世界各地均有众多大小规模不一、运作方式各异的音乐节。就古典音乐领域而言,各种不同主题的音乐节也是林林总总,让人目不暇接。每到夏季,整个欧洲就仿佛进入了音乐节的海洋,进入夏天假期的人们和全世界的游客簇拥而至,尽情享受着阳光、美景和音乐。揭开这些迷人绚烂的表层,深究其核心元素和机制:他们都共同具备哪些条件?不同之处?又是如何因地制宜或根据不同观众群、地方文化传统而体现独特的魅力?
小镇与都市
大都市均有歌剧院、音乐厅和交响乐团等艺术机构常规的年度音乐季,因此虽然有些机构会“巧立名目”推出一些诸如“现代音乐节”等的特殊演出集合体,但其实亦隶属于常规演出季,只能说是特定时期之内的特定主题演出。许多最成功的音乐节均属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交通便利、有浓厚艺术传统的小镇。习惯了大都市的快节奏、高强度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在盛夏的假期里,抛开一切俗务,来到小镇尽情享受假期和美妙的艺术,是绝大多数音乐节观众们的生活方式。这里有着同样高水准的音乐艺术,但节奏却截然不同,人和人之间也充满了温情和笑容。
当然,大都市也有极为成功的音乐节。然而面对的观众就不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而主要以节日狂欢的市民为主了。比如逍遥音乐节、慕尼黑每年夏天的歌剧节、纽约市的莫扎特音乐节……它们固定的品牌、庞大的节目设计和规划、集中大密度的演出安排,都吸引着市民参加。包括近十年来兴起的北京国际音乐节,亦属于此范畴。
在古典音乐发达且普及的欧洲,音乐节可谓遍地开花。据法国相关部门统计,夏天全法有数千个音乐节,主题囊括几乎音乐的所有门类:歌剧、古典音乐、室内乐、钢琴、古乐、流行音乐、摇滚乐……夏季带来了游客,也带来了艺术。相反倒是巴黎这样的大城市,夏天会很乏味:世界各地的观光客齐集各个旅游景点,争相到此一游。美国人天性更加烂漫,因而在大峡谷、郊外搭建个露天大帐篷,观众带着野炊布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完全脱离城市里的正襟危坐,演出也有独到乐趣。
忠实观众群
一旦观众和音乐节建立起了某种“联系”,或者说一种“爱情”,那每年到了这个季节,就不由自主会梦牵魂系那个美妙的所在;会提早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定下车票、旅馆和心仪的演出票;会迫不及待地等待假期的到来;会怀着无比美好的愿景,踏上追寻美妙艺术的旅途。而完成了节庆之后,又会带着无限的满足,依依告别具有神奇魔力的小镇,等待下次的重逢。注意:不一定是最大最有名的音乐节,小巧精致但水准很高的音乐节也同样具有这样的力量哦!
而在大都市举行的音乐节对观众而言,没有“度假”般的乐趣,但却更贴近城市自身的文化和市民生活。每当节日来临,本城甚至邻近的音乐爱好者们都会充满期待。
伟大而传奇的演出场所
音乐节的魅力,往往很大部分来自其演出地点的传奇性。厚重的历史感、沧桑的古镇古剧院,和音乐节有独特渊源的历史背景、音乐名人,往往具有不可想象的魔力,将世界各地的粉丝们聚集起来,甚至达到“朝圣”的效果。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拜鲁伊特了,这个理查德·瓦格纳一手倾力打造的圣殿如今已经成了全世界瓦格纳迷们心中的圣地。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罗西尼的故乡佩萨洛等,均得益于历史上的“老乡”。
而传奇的演出场所亦有同样的魔力。意大利的维罗纳、法国南部的奥朗日就是最典型的例证。拥有了完美声响的巨型古罗马的剧场,就拥有了先天具有、无可比拟、不可复制的资本。萨尔茨堡节日大厅同样具有这样的传奇魔力,历代大师们在此留下的足迹早已经将这里圣化。法国巴黎北郊的城市圣·德尼拥有历代国王陵寝的大教堂,每年六月也举办音乐节,传奇性的大教堂又具备良好的声学效果,向来一票难求。
忠实的交响乐团和明星
音乐节就仿佛一个年度约会,不仅仅许多观众会每年赴约,许多乐团和著名音乐家亦忠实地每年赴约。甚至许多一流交响乐团自己便是音乐节的驻节乐团,每到夏天便当音乐节为自己的家。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波士顿交响乐团夏天都在探戈伍德,维也纳爱乐乐团在萨尔茨堡……许多艺术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家乡小镇或别处僻静的乡间小镇创办室内乐音乐节或小型音乐节,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挚友,甚至同观众也成了好朋友。这样的例子远可以举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创立的普拉德音乐节,近也可以举男中音歌唱家特菲尔在威尔士自己创办的音乐节。
艺术生产的发动机和孵化器
艺术节提供给平日里满天飞行的艺术家们一个喘息的机会。来自四面八方的高手齐聚在一起,在全新的环境里往往能激发出耀眼的火花。艺术节也往往是年轻艺术家们的摇篮,经过大师们的辅导,加上节庆提供的大量演出机会,也使得年轻艺术家们能够在周游世界的同时取到不少真经。艺术节更是潮流的引领者:歌剧领域许多大胆的制作,就都是由大音乐节制作的。艺术节更是艺术家们的摇篮、明星的孵化器:一颗颗新星在拜鲁伊特、萨尔茨堡等地升起,在全欧洲乃至全世界蜂拥而至的乐迷、媒体和专业人士面前表演,还有比音乐节更好的机会吗?
音乐节也可能是业余爱好者们的盛会:许多小规模的音乐节在演出的间隙,会安排大师们给业余爱好者们授课,轻松活泼的氛围、平日里难得的和大师面对面的宝贵机遇,都是音乐节的巨大魅力。比如法国的伯恩古乐节,在为数众多的音乐会之外,特邀乐器、歌唱甚至舞蹈专家开设给年轻艺术家们和业余爱好者们的课程,每年都大受欢迎。
中国自己的音乐节
北京国际音乐节已经走过十年,上海的艺术节也已经自封“国际一流”。国家大剧院也推出“五月音乐节”等一批冠名以“节”的演出。但是揭开这层层面纱,自问是不是我们音乐节的艺术水准、观众反响、组织管理已经做到世界一流、无可比拟了呢?就拿国家大剧院的“节”做例子:在一个没有自主艺术生产机能、纯粹依靠引进节目的国家级剧院里,推出如此大规模、同时主题多样的“节”,固然不容易,但也要看到,前方的路很漫长。
老人家说,广积粮,缓称王。正如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博士曾经批评过的,提前几个月才定下节目的,不能叫“国际一流”。国际一流人家是提前几年就定好以后演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