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地理

第四节 区域发展策略

字体:16+-

湘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丰富,南接两广和港澳,经济区位优越,是湖南省和我国中部对接粤港澳,承接华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

湘南地区的发展思路是: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改善交通运输,整合区内产业,依托长株潭,对接粤港澳,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构建大湘南经济圈。

湘南地区产业发展应致力于以下领域:第一,立足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优势,延长有色金属产业链条,打造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第二,立足当地的煤炭等资源,加快火电和核电的开发步伐。第三,立足农业生产优势,大力开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湘南地区建设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第四,发挥靠近广东的地缘优势,积极承接华南沿海的产业转移。第五,整合两市旅游资源,构建大湘南旅游圈,打造长株潭和粤港澳的“后花园”。

郴州应立足于“南大门”的区位优势,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呼应粤港澳,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引进战略性投资者,构筑开放型经济格局。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核心,培育提升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能源、建材、医药食品、机械化工六大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区位、交通优势,借助“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乡”两大旅游知名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粤港澳“后花园”。依托湖湘文化特色,加快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娱演艺、体育服务四大产业部门。

永州要拓展海外贸易与协作,加快融入华南经济圈。农业方面,重点推进烤烟、优质稻、水果、蔬菜、油料、禽畜、水产、原料林8个行业。工业方面,着重培育食品加工、竹木林纸、制药、冶金、化工、能源、建材、轻纺8大产业,打造汽车、卷烟、造纸、制药、食品加工5大产业集群。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边贸流通业,把永州建设成湘粤桂边界的现代物流中心;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开展以道德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水上游乐、红色旅游等为主题的旅游业。

加快湘南地区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借船出海”战略,瞄准广东黄埔港、湛江港和广西防城港,重点打开出省通道。湘南地区应尽快建成高效率和立体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南岭以北东西向大通道的建设。在继续开发火电的同时,应创造条件争取尽快上马核电站。郴州城区以西可修建支线机场。

第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集中力量培育地方特色突出,体现比较优势的大型产业集团,扶持食品、卷烟、汽车及零部件、有色冶金和深加工、贵金属回收、新型建材等行业的发展。重点支持郴州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有色科技园、软件科技园和永州凤凰工业园、长丰汽车工业园等园区的拓展升级。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田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体系,加强特色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名、特、优、新农产品,迅速形成湘南烤烟、柑橘、茶叶、中草药等湘南特色农产品品牌。按照因地制宜、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先的原则,走区域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加速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体系和示范引导体系的建设。

第四,加快城市化进程。现阶段集中力量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到2020年,郴州和永州城区人口规模可达到100×104。结合郴州实际,推进北湖区、苏仙区、资兴市、桂阳县的一体化建设。为了带动永州南部的发展,可将道县升格为道州市,辐射带动周边六县的发展。

第五,扩大对外开放。主要是加强与珠三角、湛江港和北部湾的经济贸易联系。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为外资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亲商、爱商、扶商、重商”的社会氛围。转换企业机制,主动参与竞争,积极拓展市场,努力疏通湘南进出口渠道,全面推广“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通关模式,大力推行各种便捷通关措施。积极支持郴州、永州出口加工区的建设。

第六,强化区域联系。促进大湘南经济一体化建设,克服两市各自为政、自设壁垒的被动局面。实行“统一规划起步,基础设施先行”的策略方针,在交通运输、信息共享、金融证券、园区建设、产业承接等方面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充分依托环长株潭城市群,主动对接粤港澳,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抓好专业招商、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快建设与广东互融互通的交通、电力、水利、信息、生态等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打造湘南地区至珠三角的“4小时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