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匹羞涩的狼

阴影与微光

字体:16+-

夜已深,静谧总易让人产生浮想,而这些文字正是**开这涟漪的石头。它们的作者虽年轻,但文字却是如此厚重沉实,甚至可以说有几分沧桑了,他笔下的人物与经历是那样充满质感和疼痛,让人读之久久难以释怀。

这是我读刘汀文字最初的感受。历来,这种有关“老家的故事”在文学中都是颇常见的。自鲁迅的故乡系列开始,有关故乡的人与事的书写,便是新文学中叙事的典范。《故乡》《风波》《社戏》,乃至《祝福》《孔乙己》诸篇,都是可以叫作“故乡系列”,或者“鲁镇往事”的。而且从文体的属性上说,也确乎很难分得清它们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说是用了散文的笔法写出的小说,或是用了小说的笔调写成的散文,都未尝不可。这便是好文字的标记了,而今我读刘汀的文字,也有类似的感觉,尽管我知道它们是“散文”,但却鲜明地感受到它们小说般的精细和质感,在笔法上是如此鲜活和细微,人物的描画是如此传神和生动,细节的描写是如此跃然和丰盈。

每个人都有记忆中的故乡,但我们思维中的常态却不是善于清理和叙述,而是关闭和遗忘。刘汀的文字似乎再次唤起了我们关于“老家”的记忆,帮我们实现了一次内心深处的返乡之旅,再次忆起了那些被淡忘的人物,那些渐行渐远的风俗,那些贫瘠或丰富的人事与场景,苦难与悲欣,特别是,那些逝去的时光—从这个角度说,将它们当作一种诗意的文字,也是未尝不可的。

这让我感到惊讶之余又颇为欣慰,作为一个“80后”的年轻的写作者,刘汀居然还有较为完整的乡村生活记忆,有着清寒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幕场景,这恐怕是同龄人中不多的,即或有类似出身的年轻人,却也未必愿意承认,或能够记得住,至少注意力是不会在这上面的。这足以表明刘汀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一个有自己真实记忆的人。而且在我看来,一个没有乡村记忆的写作者某种程度上是有残缺的,不止是因为他缺乏有痛感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他可能会离自然和诗意更远,离一个有谱系的生命世界更远,更不要说有关“大地”的概念与想象了。刘汀,却让我依稀看到这些东西,在时下青年人热衷的城市叙述与幻感世界的描述中,刘汀确乎有更为珍贵的东西,显示了独有的质朴与深远。

读其文字,我首先为之感动的是人物。那些故乡的形形色色,三教九流,他们就活在字里行间,散发着他们的气息、体味,活动着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中首先是多年挣扎在“转正”路程上的民办老师父亲的形象,以及父子两代人生命的接续和错位的种种描写。父亲当年没有走入乡村权力的核心,也没有能够成为建筑商,也许是家庭贫困多年的原因,而历经四年的退学与复读的轮转,终于考上名牌大学的“我”,面对父亲及家族亲戚“学而优则仕”期待,却选择了清淡的文学生活,然后不得不面对惨淡的现实挤压,个中滋味杂陈,真可谓难以言喻和想象。刘汀笔下的父亲,没有被美化得多么高大,而是保有了一个北方乡村汉子的本色,有他自己作为小农、作为小知识分子、作为父亲、作为一个底层的生存竞争者的全部真实,有他的父爱、权威和弱点。但他形象的真实与质朴,立体和感人,却让人读之难忘,似在眼前。

这个人物画卷中让人不能不挂怀的还有很多,最为悲苦的大概要数羊倌舅爷了,他少年时代作为祖母的“陪嫁”,随自己的姐姐从远方外地来到作者的故乡,一生未娶,到死都是个光棍,他孤苦伶仃也让人费解的一生,让人隐痛唏嘘。作者甚至写到,哪怕他这一生中有一点点艳遇,有那么一点点什么“非法”的情事也好,也给他白纸般的一生添上一笔色彩。但他对世界和生活似乎早断了欲求和念想,已全然安于贫穷和孤寂的命运。作者怀着无限的悲悯,书写了他无人照料的晚年和业已死灭的灰心,几乎让人为之落泪。

刘汀笔下的人物似乎都是这样:真实、质朴、本色、善良,有种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小农观念与思想,小农缺陷与痼疾。敏感、固执而且“小性”的四叔,他因为脾气倔而丢了在矿上的工作,后来又由于瘠薄的农田无法养活全家,不得不再次求告矿主,选择了更为险重的工作。每日于黑暗的矿洞与飞扬的粉尘中讨生活,还养成了酗酒的恶习,随之身体也日渐衰弱,而且膝下的儿女似乎也并不争气。但他的自尊和善良却从未改变,在“我”考上高中时本十分艰难的他居然塞给了我20元钱。某一天再见时,他变得无比憔悴苍老,但还是一定要与归乡的侄子促膝对饮一番,并且还惦记着有朝一日要还自己欠侄子的一千元—当年他考上大学时,自己因为手头拮据而没能给钱资助,至今还耿耿于怀……除了四叔,同样倔脾气却思想活络,擅长不择手段发点小财的、命也好得多的三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奇怪的道德说辞,常“顺一点”矿上或“公家”的财物,但从不拿个人东西的小农伦理,更具有某种文化的代表性。除此,他笔下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还有很多:有着江湖行走的传奇的爷爷,性格与命运各异的二爷爷、三爷爷,还有能下神的二娘、心气高的小姑、东西邻家的叔伯婶娘、兄弟姐妹……他们也都有着种种传奇的、有意思的、令人哭笑不得匪夷所思的性格与经历,有着守财奴或败家子的,跳大神的或赤脚大仙的外号或秉性,让人读之如在眼前。

这些老家人物的悲欢离合与命运变迁,在刘汀笔下不止是单个的画像,而是悄然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假如这部小书有更多文学性意义的话,我想正是在这里。而且,这变化并非是“进步论”意义上的物质丰盈或观念的现代变化,而是一种充满颓圮感的,挽歌式的吟咏,成为正在全面消失的乡村世界的真实录影。对于这些无法随着时代前行的人们来说,当儿女成为他们未来生活的“光亮”时,他们自己却永远成为无法走出历史和现实阴影的一群。这也许是出身乡村、有着切身体验与记忆的刘汀最真实的感受,是他对于现今乡村世界内部景象的真实叙写。

刘汀的文字中,不只是人物的刻画充满了浓烈的乡情,他对这片土地上风物的描绘也至为细腻。少年的往事渐成奢侈的回忆,那些童年难忘的风俗,年节的仪式,走亲串户的礼仪,乡人的交往习俗,剪纸、敬神、撒灯、撒仓房……这些儿时的记忆,都在他笔下活色生香地映现出来。不只如此,很多有趣的乡情故事,也曾顽劣斗狠的成长经历,比如喝到蒙古族人的“牛奶煮面条”的滋味,读书时因为饥饿而伪造饭票被抓的窘境,中学时代伙同同学一起堵在太平间去砍人的不堪回首……这些都有似鲁迅《故乡》中场景的再现,同时也融入了人世变迁,沧海桑田,旧时玩伴成陌路的唏嘘感叹,那里有平庸的欢乐和罪恶,周而复始的轮回与荒诞。读之同样让人有种种感慨与回味,心动与联想。

朴素而鲜活,真切而生动,这是这部作品给我的基本感受。刘汀的笔调已经十分老到和成熟,写人状物,从容不迫,不加雕饰而能够尽显其形,不做渲染而可以尽出其神,确乎让人欣悦和欢喜。情绪的平衡和总体的把握,使他能在朴实的笔致中,书写出人物的起伏跌宕和悲欢离合,写出他们的七情六欲和性格短长。在总体上,他把住了一个“低”和“真”,低使他得以将人物还原到他们的真实处境与命运之上,真使他写出了这些人物的活的弱点与性情,唯此才能令人信服。这不止是由其“散文”的文体所决定的,小说容许夸诞和虚构,而散文必须尽力客观和写真;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原则和美学精神的体现—那就是要销蚀此类写作中易于出现的美化与小资情调的泛滥。刘汀做到了,而且做的很好。

但这也并不妨碍刘汀才情与文笔的发挥,他在适合的地方也会抒情,虽然压抑得恰到好处,但也会不失时机地让其文字显出黑铁的质地,与冷色的光彩。这是他关于四叔一篇的结尾处的一番描写:

我的脑海里,一直印刻着他满身矿粉的瘦弱身躯,四叔站在家里破败的院墙前,衣衫单薄,艰涩地笑着,眼神里只剩下微微的一点光亮。我难受极了,真担心这一点光会被生活的狂风骤雨吹灭,或者光能持续亮着,而他的全部生命却被提前耗尽。我所能做的,大概就是下次回乡时,跟他坐在一起,好好喝一通酒,聊聊心里话,如果他愿意。

我的难过不止是四叔,更深一层的难过是:每次在傍晚时从远方回到村口,都是掌灯十分,从前我以为这些灯是一个个家庭的温馨,但现在,那片在巨大的黑暗中摇曳的微光,仍是亮,是暖,可却不知还可以亮多久……

这不止是一个四叔的命运,也是整个乡村所面临的未来。从这个角度上说,刘汀所描述的老家的微光与疼痛,也是全中国乡村的微光与疼痛。他是用了自己最熟识的老家作为一个案例、作为一个标本来认识和叙述的,所要展示和思考的,却是时代本身。这是一个写作者应有的抱负,我要对这个意图和抱负给予毫无保留的赞赏。

2012年,刘汀作为一名博士生来北师大随我读书,之前他已是一个小具名气的“80后”作家,且在一家很好的出版社供职,已策划了很多好的图书。这几年中,他一边勉力读书写作,一边为了生存而维持着原来的工作,可谓艰难而窘迫,但他还是坚持过来了,不只坚持,而且写出了一批有思考和有格调的作品,不只有小说,还有诗和散文。总之他是这样地充实而有收获,沉实而又充满信心。这让我欣喜,让我看到了一个好的作家隐隐出现的未来,一个让人可以期待的轮廓—尽管我清楚这道路还十分漫长,充满曲折和迷雾。作为一个教书人,还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值得欣喜的呢?

为人师者,要勉力而为好师,但又贵在不好为人师。我这篇序,少说也已拖了一年有余,除了忙,什么会让我一拖再拖,我自己也含混不清,大约是意在不想好为人师地指手画脚罢。其间刘汀也曾催问过,但他从来都说“不急”,我这样拖着,倒给了他再次沉淀和修改的机会云云。我知道这可能是谦辞,是出于做学生的无奈。但我也宁愿相信这是真实的想法,因为写作毕竟是个“慢活”,慢一些会更好,更有内涵的蕴藉,更有文字的味道。刘汀的“慢”是我喜欢的,唯其慢,会走得更好,更远些。

2015年1月30日,北京清河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