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第二代,不在乎被比较而选择与父(母)亲同行业,称得上勇气可嘉,如果选择的乐器又与父(母)亲相同,只能说太想不开了吧!依照过往的经验,虽然偶有例外,但是第二代要赢过第一代胜算不大,因此大多数的音乐家第二代都能认清现实选择不同的道路。这些与父(母)亲不同调的子女,如果在相关领域、其他行业表现平平,加上处事低调,被外界关注的概率不高,但是如果有点作为,闯出一些名号,就免不了成为公众人物。
小泽征尔的明星儿子
“不同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类型,日本指挥小泽征尔的一双儿女,与音乐完全脱钩。小泽征尔的儿子小泽征悦1974年生,是一位演员,日前红遍亚洲的日本大河剧《笃姬》中饰演西乡隆盛的就是他。
小泽征悦身高一米八三,明显没有遗传到小泽征尔的瘦小身材,英挺的外型看来是遗传自母亲入江美树,日俄混血的入江美树可是日本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模特儿,把小泽征悦的照片和年轻时的入江美树相对照,神情非常相似。年轻时的小泽征尔其实长得还蛮“卡娃伊”,不像现在喜感过头,才气纵横的他当时与小他九岁的入江美树步入礼堂,金童玉女很相配。
小泽征尔在日本可是名流,他的儿子自然成为贵公子,早在小泽征悦还是“小牌”的时候,就出现在父亲的纪录片里,让大众见识到,原来这位日本国宝有这么一位帅哥后代。小泽征悦曾参与电影《萤火虫之星》、电视剧《里见八犬传》的演出,在娱乐界还不到大红大紫的程度,但是绯闻不少。他的女友中最出名的是影帝渡边谦的女儿,小他12岁的日本知名模特儿渡边杏,看来小泽征悦和父亲的眼光很接近,对年轻貌美的模特儿特别有好感,之前又传出小泽征悦“劈腿”与日本混血美女主播泷川克莉丝朵交往甚密,不知小泽征尔对于儿子“花花公子”的形象有何感想。
小泽征尔的儿子投入娱乐大染缸,39岁的女儿小泽征悦则是位散文家,为家中增添书香气息。小泽征尔长年在国外发展,但是他的儿女都能说地道的日语,据说小泽征尔在美国工作时,常听到年轻的东方孩子说,他们外表明明是东方人的脸孔,但是思考模式却和东方人完全不同,处境非常尴尬,为避免自己的小孩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其儿女从小在日本接受教育。
韦伯的作家女儿
英国音乐剧之王安德鲁·洛伊-韦伯,之前曾对媒体郑重地说,“我的小孩不会继承我的遗产,他们必须懂得工作的道理”。简单来说,他要小孩了解,“老爸的钱不是那么好赚!”韦伯总共有五个小孩,与第一任老婆生了一双儿女,第二任老婆、跨界天后莎拉·布莱曼没有生育,第三任老婆生了二男一女。
韦伯第一段婚姻所生的大女儿伊茉根(Imogen Lloyd-Webber),今年31岁,她长相标致,身材火辣,摆起pose的确很有“名人”家族的风范,很难想象长相抱歉的韦伯,有这么一个“美女”,相较之下,伊茉根的弟弟尼可拉斯,简直是韦伯的翻版。伊茉根目前从英国移居纽约称得上有点名气,她出身名校,毕业于剑桥大学历史系,2007年出版《单身女子指南》(The Single Girl’s Guide)开始走红。
这本书以尚未找到“梦中情人”的单身女子为对象,指导如何对付老板、朋友和男人等,除了在英国出版,也在美国发行,感觉作者有点类似英国版的凯莉布莱萧(美国电视剧《欲望城市》的女主角)。伊茉根在作者身份之外,以“名嘴”之姿在美国过活,是福斯新闻和财经网经常邀请的政治评论员。在私生活方面,伊茉根曾与好莱坞明星克里斯汀·史莱德传出过恋情。
帕尔曼的摇滚儿子
美国小提琴名家帕尔曼的次子拉米(Rami Perlman),遗传父亲DNA,对于音乐挺拿手,在父亲盛名之下,聪明的他选择同行但“不同调”,虽然效法父亲投身音乐圈,但是玩的音乐无关古典乐而是摇滚乐。
拉米和父亲一样,一头蓬松的卷发非常显眼,小时他是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儿童合唱团团员,在曼哈顿音乐学院学过两年的小号,当他在纽约就读布朗大学时,遇上一位专攻计算机音乐的朋友,便从纽约搬到洛杉矶,决意朝摇滚舞台迈进,他的摇滚团体名为“Something for Rockets”。
史托克豪森的爵士儿子
2007年去世的德国前卫作曲家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也有一位同行“不同调”的儿子,从小聆听父亲“前卫”音乐长大的马库斯(M a r k u s Stockhausen)长大后成为一位爵士小号手,是“Karta 2”爵士四重奏的中坚分子,几年前曾来台参与两厅院夏日爵士音乐节,耳濡目染的马库斯的爵士难逃前卫,与一般人熟悉的爵士很不同。
史托克豪森曾为儿子谱写了约15首作品,1978年的《麦克环游世界》是马库斯的最爱,“我和父亲并肩试奏三个月,音乐有个段落十二个小节用的拍子都不一样,我转节拍器转到爆。还有一段我身上绑着六个小号弱音器,一边吹一边快速的替换”。
虽然史托克豪森的作品都很前卫,但是马库斯说小时候他在家里听的音乐很古典,父亲尤其喜观播放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当被问到他觉得父亲无调性的音乐好听吗?“我从小听得很习惯,没问题啦!”马库斯毕业于科隆音乐学院,演奏作品的范围很广,古典、现代、爵士都难不倒他,现代作曲家Eotvos曾提献协奏曲“Jet Stream”给他,平时在演出之余他也从事音乐创作,但是他的作品史托克豪森却听不入耳,“对他来说太和谐了!”
阿巴多的导演儿子
指挥大师阿巴多的儿子丹尼尔·阿巴多(Daniele Abbado)1958年生,与父亲属同界“不同行”,是一位剧场导演,他拥有戏剧和哲学双重学历,1988年投入意大利歌剧界,但迟至2005年才与父亲首度同台合作,可见与大师级的父亲合作,是多么“恐怖”的事。
德国已逝前辈指挥、巴赫音乐专家李希特(Karl Richter)的儿子托比亚·李希特(Tobias Richter)也是位剧场导演,熟稔行政事务,曾任德国杜塞朵夫莱茵歌剧院总经理,现在是瑞士日内瓦大剧院(Le Grand Théatre de Genève)总经理。上回杜塞朵夫歌剧院在台湾搬演理查德·施特劳斯《玫瑰骑士》,就是由李希特率“军”登台,指挥简文彬能够获得杜塞朵夫歌剧院赏识,也是靠李希特的提携。李希特曾语重心长指出,带着父亲姓氏闯**虽然有好处,但是也备感压力,“父亲20多年前以52岁之龄去世,他还来不及看到我的成就,让我深感惋惜”。
儿女与父亲不管是“不同行”、“同行不同调”、“同界不同调”,生涯成功与否,最起码还有个缓冲区,不会老是被拿来与老爸相比,最悲哀的要属同界同行同调但是才华差了十万八千里。
菲舍尔迪斯考的指挥儿子
德国知名男中音菲舍尔-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有位指挥家儿子马丁-迪斯考(Martin Fischer-Dieskau),一度差一点成为台北市立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只可惜他的音乐天赋不如父亲,脾气又十分古怪,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在试用期过后,决定不录用。
马丁从小在单亲的状况下长大,他的大提琴家母亲波潘(Irmgard Poppen)在他12岁那年就去世了,成长过程中父亲管教严格且十分独裁,或许因为这样特殊的成长背景,年轻时受到压抑的马丁长大后难以合群,就算在德国,仰仗着父亲的名号也不易找到合适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