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行乐:音乐生态综观解读

你所不知道的音乐家!(上)

字体:16+-

音乐家平时不搞音乐的时候,到底在做什么?翻开各大相关书籍,内容大部分是叙述生平、歌功颂德的介绍文章,音乐家平易近人、耍宝幽默、狂放劲爆的一面,乐迷鲜有渠道得知。揭开音乐家“幕后”面纱,指挥帝王卡拉扬拥有赛车手的胆识,钢琴家齐玛曼具有科学家的头脑、作曲家梅西安有成为保育人士的潜力……在音乐世界之外,音乐家开拓另类经验丰富人生,他们的娱乐、嗜好或会让乐迷跌破眼镜。

齐玛曼带着键盘趴趴走 剖析钢琴结构他最行

日前访台的钢琴家齐玛曼(1956— ),自称研究音乐厅音响(hall acoustics)、声音科技(sound technology),以及乐器结构(instrument construction)是他的三大嗜好,对于三者的热情,似乎接近走火入魔的地步。

齐玛曼一向给人以欧洲绅士的印象,笔挺到不行的西装、简洁的窄版领带、具有高贵气质的落鳃胡,不过外表“古板”的他,却是一位科技怪杰。齐玛曼十分重视读谱,他说新生代钢琴家对于作品的认识,往往从他人录音得知,而非亲自研读作品,这点令他忧心。在抵台记者会上,他说自己的乐谱随时在侧,正当大家期待看到一本翻阅数次、老旧不堪的乐谱时,他却从年轻人常用的背包中,抱出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

他兴奋如孩童般,“我将所需的谱全部扫描到计算机内,不仅随时可看,还可以在上面画圈写笔记,此外计算机内有我的行程记录,而且还查得到上次拜访台湾的时间是10年前。”他得意地说,计算机让他平常旅行不需带着一箱乐谱,“我在瑞士、日本、纽约都有家,当我需要特定乐谱时,就请秘书扫描后E-mail过来,我再打印出来,完全一指搞定”。

齐玛曼对于科技的热情,也反应在钢琴上,他致力研究钢琴的结构,为了达到他所要求的演奏水平,长年扛着自己的钢琴趴趴走,事迹已闻名全球,像是柏林12把大提琴之前来台演出,听说齐玛曼才刚访台,便好奇地问“他有带琴吗?”因为2003年柏林爱乐和齐玛曼录制勃拉姆斯第1号钢琴协奏曲时,他就是自备钢琴上场,而且还备有特别的机械装置,让钢琴平稳地从货柜卸下,令柏林团员啧啧称奇。听说齐玛曼这次来台,因为美国9·11恐怖袭击之后,全球机场检验严格,为防整台钢琴被摔得体无完肤,改携“键盘”来台,12把大提琴顿时捧腹大笑。

“我不只带键盘,也有带牙刷啊!”齐玛曼以幽默的语句意指“有啥大不了”。他认为这是一位钢琴家具有责任感的做法,“一场演奏会,演奏四五位作曲家作品很平常,莫扎特和拉威尔所需的音色和音响效果差异很大,钢琴家很难在短时间调整钢琴细部构造和琴键触感,因此唯有在自己熟悉的键盘上不断磨炼,才能呈现完美演出”。目前在日本有专门的钢琴团队帮他研发,平时他也把研究钢琴机械原理的心得,提供给史坦威琴厂参考。

“我不是想创造什么适合弹奏莫扎特、肖邦、德彪西作品的特定钢琴,而是想帮助提升钢琴制造技术。”据他研究,按照肖邦谱上的指示在现代钢琴上弹奏,绝对表现不出原味,因此现代钢琴家应该了解问题所在,找到克服的方法,“史坦威琴键的深度是10厘米到13厘米,肖邦时代的钢琴只有5厘米。史坦威要以52公克的重量按键,琴键才会弹回,肖邦钢琴只需30公克”。对于声音效果强烈的追求,是否有矫枉过正而牺牲音乐本质之嫌?齐玛曼笑着说,“钢琴只是我的工具,一个长年的兴趣,我永远知道我弹的不是音符,而是作品的内涵”。

瓦萨里勤练瑜伽保健康 波哥雷里奇劈腿功一极棒

离开音乐厅舞台,波兰钢琴家齐玛曼躲在钢琴构造里“练功”,同是来自东欧的匈牙利钢琴家瓦萨里(1933— )和塞尔维亚钢琴家波哥雷里奇(1958— ),则是不约而同沉浸在瑜伽世界。今年73岁的瓦萨里,外表看起来神采奕奕,勤练瑜伽是他最重要的养生之道,至今已维持20年,“这是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最短半小时,最长两小时,我可是会双脚倒立哦!”

在瑜伽之外,瓦萨里对于禅学、佛学、印度哲学均有涉猎,曾经数度前往印度向喜玛拉雅山上的师父取经,他说,自己诞生在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从小对灵魂、轮回、来世等问题充满兴趣,透过东方哲学让他对人生有进一步认识。此外,瓦萨里还是一位诗人兼小说家,之前已有诗集在伦敦出版,“我常在杂志、报纸发表文章,创作至今已达3千页”。

瓦萨里的瑜伽双脚倒立功夫,没有机会亲眼瞧见,波哥雷里奇的劈腿功,倒是让台湾记者印象深刻。不要看他人高马大手长脚长,身段倒挺是灵活,48岁的他从17岁开始练瑜伽,记者会上话说到一半为向众人证明自己的功力,只见他瞬间起身没有任何准备动作,两脚就劈了下去,最惊人的是,劈完右腿还不够,紧接着示范左腿,之后灵敏地从地上跳了起来,直说“小意思啦!”

如同瓦萨里,他对禅学以及东方文化也深具好奇,崇敬中国的儒家思想,视李小龙为偶像,但是个性内敛的瓦萨里选择不把喜爱外显。处事不拘泥于形式的波哥雷里奇,则是身穿泰国买的粉红棉制外套,脖子批着一袭金色围巾,胸前再挂上玉石项链,加上光头造型,整体穿扮看起来如同西藏僧侣,遇到太阳大天气热,他还会拿起随身手扇扇风,他强调自己很怕热,扇子是日本朋友送他的礼物,“这是男人专用的扇子,过去日本男人可是用扇子指使女人”,趁机显现他对日本文化的了解。

凡格洛夫舞探戈 梦想骑哈雷环游世界

相较于钢琴家的修身养性,小提琴家喜爱的事物似乎“刺激”许多。俄罗斯小提琴家凡格洛夫(1974— )曾经在2005年,将全球巡演场次从100场降到40场,然后起身到南美洲学习探戈。学习跳舞是因为以色列现代作曲家本杰明(Benjamin Yusupov)的作品要求演奏家在台上即兴跳探戈,于是凡格洛夫前往探戈发源地阿根廷急训2个月。

作品中凡格洛夫除了要跳舞,在舞台上还需拉奏中提琴和电子小提琴,因此他又飞至现代乐盛行的法国,研究现代作品的演奏方式,同时恶补电子小提琴技艺。至于中提琴,还好在2004年录制华尔顿中提琴协奏曲时,已下过苦功。“学习新乐器是我的兴趣之一,过去我也尝试拉奏巴洛克小提琴。”他认为不同乐器,创造出不同的学习经验,“小提琴、中提琴看起来长得差不多,事实上它们所运用的技巧、呈现的音色皆有差异”。

不过,对于凡格洛夫来说,小提琴之外最吸引他的东西,莫过于重型机车哈雷,他对哈雷的迷恋,可追溯至孩童时期。小时候母亲管教严格,他经常从晚间七八点练琴至半夜,当附近小朋友都熟睡时,他才一个人孤单地骑着脚踏车在屋外玩耍,邻居隔天看到他,总是投以怜悯的眼神,口中叹道“可怜的马克西姆!”

过去骑脚踏车的小孩,长大后则把喜好转移至“大玩具”哈雷机车,凡格洛夫曾说,他最大的梦想是骑着哈雷环游世界,可惜他忙于演奏,至今还没有机会考驾照,“我常和朋友开玩笑,我现在拉琴比4岁厉害,应该获得更大的‘脚踏车’作为奖赏才对”。

穆特爱飚车喜登山 收藏艺术品乐阅读

看着德国小提琴家穆特(1963— )开着跑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凡格洛夫恐怕会心生嫉妒。穆特14岁时受指挥帝王卡拉扬提携在国际舞台上发光,至大师1989年去世,两人密切相处13年,她曾笑说,卡拉扬对她的影响不止于音乐,“我热爱登山、开快车都是传承自大师”。43岁的穆特,虽然已经是两个小孩的母亲,但是身材保养得玲珑有致,根本就是一位辣妈,“至今能够保有这样的身材,完全受登山之赐”。

有别于开快车、登山等爱好,穆特还是一位气质美女。她对绘画甚有研究,专门收藏20世纪20至40年代的绘画和雕塑,她曾风趣地说,“其实我也很喜欢印象派的作品,但是你要知道那一幅画要价可是数千万美金,不幸我的口袋可没那么多钱”。平时不练琴的时候,她也享受阅读的乐趣,托马斯·曼是她最喜爱的作家,“他的文字让我联想到贝多芬的音乐,充满精辟的思想,永不止息的情感,直到一句话的终结。这样的表意方式,像极了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她强调,乐迷所熟悉的《魂断威尼斯》并不是她最喜爱的作品,由此可见她读的托马斯·曼的书,绝非只有一二本而已,因此才有深刻的比较和体认。

或许因为少年得志,穆特经常在言语间追寻探讨生命的道理,“佛教虽非我的信仰,但是它的美好哲学智慧丰富了我,我们必须切记:大家平日的快乐,得倚赖别人的快乐而得;所谓个人之乐,除非周遭人与我们共同感受,否则绝不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