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行乐:音乐生态综观解读

到墓园看“面相”

字体:16+-

悼念已逝音乐家,墓园是必游之地,音乐家在世时,作品具有个人特色,奔向天堂时,墓碑的设计也深具个人色彩,他们活着时候的名气,有时还会影响去逝后安眠的地段,他们在音乐史上的知名度,更会影响游客的探访率,到墓园看伟大音乐家的“面相”,致敬之余也饶富趣味。

到维也纳中央公墓32A访音乐家

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怎能错过位于城郊的中央公墓(Zentralfriedhof),中央公墓实在有看头,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大小约翰·施特劳斯、蓝纳、葛路克、苏佩、沃夫全都是邻居,真不知贝多芬是否听得惯华尔兹,舒伯特是否常唱艺术歌曲给大家听,这些大名鼎鼎的音乐家,集中住在“32A”区,这区地理位置甚佳,易找易见难错过。

中央公墓大到看不见边际,但是只要从2号门入园走上中央大道,五分钟过后“32A”就出现在左手边,音乐家同住一区,其实不是历史偶然,而是后天配对,把音乐家集中在一区,不仅管理方便,也造福了观光团,只见一辆辆的游览车,停放在大门外,导游以最快速度,最精准的眼力,带领团员向“32A”冲去,大家拿起相机左拍拍、右拍拍,15分钟后向贝多芬说一声再见,跳上游览车继续音乐之都的行程,而在中央公墓的音乐家,有一位被放置在外,不属于“32A”的,那就是十二音列的创始者、现代作曲家布列科,看来古典、浪漫乐派还是和现代乐派保持一点距离比较好。

中央公墓1874年投入使用,至今已容纳250万位“居民”,总面积500英亩,周边共有11个出入口,规模大到犹如迷宫。贝多芬1827年去世,舒伯特1828年去世,他们离开人世的时候,维也纳尚未有什么中央公墓,因此他们两位可以说是后来才移居此地的居民。贝多芬和舒伯特原来住在Wahring公墓,现址为舒伯特公园,他们1888年移居中央公墓,住在“32A”正中央的黄金地段,两人彼临而居,如同舒伯特生前留下的遗嘱,他要葬在贝多芬的身旁,因为贝多芬是他毕生崇敬的对象。两大华尔兹才子小约翰·施特劳斯和蓝纳原来也住在另一处—Dobling公墓,现址为施特劳斯-蓝纳公园,1903年两人共同入住此地。

说起贝多芬的墓碑,造型十分符合“乐圣”的个性,一根高耸的石柱上,没有复杂的雕花装饰,没有作曲家的肖像,只镶着希腊神话中阿波罗所弹奏的七弦里尔琴(lyre),墓碑上的刻字简洁有力,单纯以粗黑的字体刻下Beethoven(贝多芬)九个字母,整个石柱呈现的力度,反应贝多芬坚毅、固执的个性。相较之下,舒伯特具有较多的故事色彩,墓碑上的浮雕叙述乐神阿波罗赐予舒伯特桂冠并为他戴上,一位可爱的小天使在旁观礼,墓碑左右竖立着小尺度的希腊爱奥尼式柱头作为烛台,整个画面所塑造出的氛围深具诗意,而阿波罗赐予的动作也象征舒伯特在人世上的创作得到乐神的青睐及赞美。

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墓碑造型,如同他的音乐一般华丽、愉悦又轻快,小天使们环绕在四周,他们歌唱、奏乐、跳起翩翩华尔兹。长年为音乐、为爱所苦的勃拉姆斯墓碑上的肖像神情,仍是一副苦恼样,他右手抓着头,左手翻阅着乐谱,好似透过严肃忧郁的面貌,告诉世人他的未了事还很多,包括他对克拉拉的不了情。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的墓前,有尊青铜制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莫扎特的名号,莫扎特1789年去世下葬于公共公墓(St.Marx,圣马克斯公墓),尸骨无存,虽然莫扎特基金会号称保有一尊莫扎特头骨,但至今仍未有强而有力的证据证明他就是莫扎特。1855年圣马克斯公墓竖立起莫扎特纪念碑,以表达对这位音乐奇才的追忆,1891年纪念碑移至中央公墓,与其他伟大音乐家共存供众人瞻仰。纪念碑上有位女孩拿着七弦里尔琴,她翻阅着一本本乐谱,以平和又沉静的神情悼念这一位音乐天才的离世。

不住在“32A”的荀白克,贵为20世纪音乐的先趋者,墓碑造型现代感十足,乍看之下就像是一个立在草坪上的现代雕塑,没有任何墓志铭,就连荀白克的大名也若隐若现地隐藏在雕塑的基座上,简洁低调的现代感,呼应作曲家的音乐风格。

去巴黎拉谢斯神父墓园探肖邦

来到花都巴黎造访音乐家,不能错过拉谢斯神父墓园(Pere Lachaise Cimetiere),拉谢斯建于1804年(拿破仑时代),若说维也纳中央公墓是个大平原,拉谢斯神父墓园就是一个大山丘,走在中央公墓的感觉像是逛公园,拉谢斯因为地势,像是在爬山,前往拉谢斯切记要穿一双好走的鞋子,另外在墓园入口处掏个2欧元买张地图,因为园里墓的分布实在太混乱,而且没有明显的指标标示名人居所,十分容易迷路。

开始墓园之旅之前,建议先在地图上找寻想要造访的对象,然后粗略排列先后次序规划路线,由于拉谢斯山峦起伏,如果错过一个想回去找,对你的体力是个大消耗,而且不论你信不信,有了地图并不表示你就能顺利直奔目的地,遇到困难时,首先要不怕开口问,墓园中永远都有观光客在寻找心中的偶像,不妨彼此交流一下,如果能遇到墓园的工作人员更好。其次,可以从墓碑前献花的多少来判断此墓的“知名度”,看到花多的墓停下来多看几眼准没错。

拉谢斯神父墓园因应网络时代潮流,服务每日大批的旅客,墓园近来设有官方网站,点入www.pere-lachaise. com可见墓园搜索引擎,只要输入人名就可以寻找到他“住”的地方,同时墓碑的外貌照片也会同时呈现。到底有哪些人住在或曾住在此地?音乐家包括肖邦、贝里尼、罗西尼、比才、凯鲁比尼、安奈斯可,画家包括科罗、安格尔、德拉克洛瓦、莫迪里亚尼,作家有巴尔扎克、莫里哀、王尔德,演唱《玫瑰人生》皮亚芙以及“门”的主唱莫里森也都长眠于此,众多的名人让来拉谢斯的游客络绎不绝。

肖邦之墓位居游客探访率第一名,墓碑周围被各式花束包围着,肖邦的坟墓以白色为基调,带着优雅、柔性的特质,与肖邦的个性和音乐风格不谋而合。他的墓碑由法国雕塑家Auguste Clésinger所设计,他也是乔治·桑的女婿,肖邦去世后的遗容面具以及手模都由他制作,肖邦墓上的白色雕像,为希腊神话中司掌音乐的缪斯。

肖邦1849年11月17日去世,享年39岁,依照他的遗愿,遗体被摘除心脏,置放在骨灰瓮里由他的姐姐带回祖国波兰,他的心脏至今安置于华沙圣十字教堂里的石柱内。他的葬礼于1849年10月30日进行,据说有近三千人参与他的葬礼,仪式上遵照他的遗愿,演唱了莫扎特《安魂曲》,肖邦的友人从波兰带来的祖国泥土被分洒在他的墓碑旁,让他终能安眠于波兰的土地上。

以歌剧《诺玛》闻名的意大利作曲家贝里尼,因肠炎死于异乡,享年34岁,1876年他的遗体从拉谢斯墓园移回他的故乡——西西里岛的卡塔尼亚(Catania),现置于卡塔尼亚大教堂内。拉谢斯墓园目前仍保有他的墓碑,但是看来已经长年失修,整个碑座已歪斜,而且所处位置甚为难寻,藏匿于众墓之间。

贝利尼的前辈、意大利歌剧大师罗西尼,1868年于法国去世,享年76岁,也葬于此,1887年他的遗体被移至祖国意大利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虽然“人”不在此,罗先生的墓碑依然留着,墓前的花束还不少,他的“家”像似一间小房子,门面称得上气派。

以歌剧《卡门》和《采珠者》闻名的法国作曲家比才也住在此,他英年早逝,1875年去世时才37岁,他的墓虽然位于干道,但是墓碑上Bizet中的t字已模糊不清。比才之墓年初时才发生大事件,墓碑上作曲家的青铜半身像居然被盗墓者搬走了,没了自己形象,比才之墓显得苍凉。

拉谢斯神父墓园,由于面积甚大死角甚多,又没有真正负责巡视的管理人员,“有心人士”想要在园里动手脚并不是难事,之前“门”主唱莫里森墓上的雕塑也被拔走,因此有些墓碑,并不是先天样貌,而是后天所致,只能说在墓园中也是无奇不有。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