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字说文:中国历史文选研究

三、题库创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启示

字体:16+-

在创设题库的实践中,我们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原来设计的在题库中分组、然后抽取这些组中的若干组来形成一套一套的考试题,这种做法是极为不合理的。原因十分简单:如果在题库中不分组,随意抽取若干题目来形成考试题,那样按照排列组合的法则,能够形成的不同考试题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原来的设计!

以繁体字题库为例:我们共选取了1000余繁体字,如果分组,只能分为一百余组;而不分组地随意抽取,就可形成几百乃至几千套题目!因此现在创制的题库就是未经分组的。

在繁体字题库的创制过程中,笔者获得了一个重大启示,即必须增加改写异体字为规范字的内容。

申报项目时,由于笔者对异体字重视不够,未能列入此项内容。但在阅读原始材料时,异体字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换言之,在阅读古汉语材料时,辨识异体字的作用绝不亚于辨识繁体字——这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深有体会:当我在课堂上写出下列异体字与规范字时,学生们显得十分惊诧:盃、杯;菑、灾;牀、床;覩、睹;氾、泛;邨、村;竝、並、并;呌、叫;仝、同;襍、杂;疋、匹;麤、粗;甦、苏;堃、坤;畧、略;淼、渺;羴、膻;喆、哲;薑、姜;彊、强——他们完全想象不到这些经常见面的规范字竟然有形体如此怪诞的异体字;惊诧的同时,这些异体字也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并提高了他们对异体字的重视程度,同时还增加了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正因为如此,笔者在繁体字题库中加入了不少常见的异体字。

而在篇章题库的创制过程中,笔者又获得了一个重大启示——加标点符号的题库与翻译题库的篇章之和有五百之多,这些篇章在选取的书籍、篇章内容和难易程度上都经过我们的精心筛选,因此将这些篇章上传于网络、公之于学生,就可以成为他们最好的课外读物;而作为考试题库公布,学生对其重视程度显然要远远高于一般的作业——如此一来,这套题库不但在检测时,而且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这确实是当初笔者申报题库项目时所未曾设想的,可称为意外收获吧!

基于上述启示,我们在创制篇章题库时规定了以下原则:

1.以课外读物的要求来考虑如何制定篇章题库——主要是要求可读性强,还要兼顾趣味性。

2.覆盖面应当比较宽——即经史子集兼收,但不收诗词歌赋、戏剧之类的纯文学作品。

3.一律使用繁体字。

4.难度大的作为加标点符号的篇章;难度比较小的作为翻译的篇章。

5.注明规范的出处。

6.篇章字数大于或等于300(如果使用时觉得过长,则可以压缩)。

7.选《左传》时,尽量避开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古文观止》中的选篇。

8.仅选1911年以前的作品。

篇章的选定确实是一项十分艰难复杂的工作,在此仅就上述第二点略加说明——覆盖面宽的目的,就是要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使他们认识到:传统的图书分类法中的经史子集各个部类的内容,都可能成为历史研究的材料;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各种体裁的史料。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选取的篇章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在经部书中,十三经我们选取了八种,未选的五种理由如下:《尚书》过于古奥,可读性不强,且对后世汉语的影响远不及《左传》《史记》诸书;《诗经》中确实有不少史料,但毕竟主要是诗歌;《尔雅》属辞典性质,所以不选。三礼与历史研究的关系相对较远,故仅选其中一种。

史部书中,除二十五史外,我们还选取了若干编年体史书、地理书、史评体史书、典志体史书、杂史等。史书体例繁多,《四库全书》中,史部下又分为十五部类,我们的题库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故此只选取了几个部分。

子部最为繁杂,我们选取的是我们认为与历史研究较为密切的部类。其中选用佛道典籍则是基于如下考虑:“佛教自东汉传入华夏大地,近两千年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最高统治者到庶民百姓,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直接、间接的种种影响(笔者认为:对反宗教者来讲,宗教同样对他们产生了很大影响,只是影响的性质不同而已)。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中国古代统治思想、伦理学、乃至养生学等,无不带有其印记,历史上以道教为旗号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也为人所共知。人们常以儒、释、道三者并举,就说明在中国历史上,这三者皆起过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要想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亦须对释、道有所了解。”

我们还选取了几种著名的类书——类书是历史研究资料的渊薮,其价值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这也正是我们选取的原因。而迄今为止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因为其中引用的材料出处现在大都能够看到,所以未选。

笔记对于历史研究的价值早已得到史学界的公认,所以我们选取了较多的笔记。

集部书是让我们颇费思索的难点——它卷帙浩繁,其中不乏许多珍贵史料,但如果广泛选取,其数量可能要超过以上三部的总和——这显然与历史文选课的要求是不符合的。考虑再三,我们只是象征性地选取了少数几种, 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到:集部书同样蕴涵着历史研究的宝贵材料, 以便他们在日后的研究中重视和运用集部书。

这两部分的篇章选定后,则可以考虑作为古汉语文选单独发行——这些篇章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读物,而且可以引导他们以此为索引,按图索骥地阅读更多的原始文献。

上述这些考虑很可能存在问题或缺陷,我们的选篇可能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因此诚望全国同行们对此提出宝贵的意见, 以使过关考试题库日趋完善。

这些题库在制作过程中就已经投入使用,如繁体字题库已多次用于本科生的期末考试和过关考试,篇章题库诞生稍晚,也已经用于各种考试——这些实践表明:题库总体上是适合于本科生的各种考试的;它们使考试题目更具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待公布之后,它们更可以成为学生的最佳课外读物。

综上所述,笔者深感古汉语检测题库的创制过程,也是自己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古汉语程度的提高是没有止境的,检测题库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还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在2002年全国“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有同行提出:千万不要使古汉语过关考试题库成为又一个类似高考的指挥棒,从而限制了同行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力。我们完全同意这个观点,我们创制古汉语过关考试题库的目的,仅欲为全国同行们在出考试题时提供一个参考,而绝非让过关考试成为又一次高考。

笔者一贯认为:大学的教学应当“百花齐放”, 即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每位教师都应当依据自己丰富的学识,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的特色。这样在出考试题时,自然也可以不拘一格。因此,我们的考试题库绝不应成为教师出考试题乃至教学的羁绊,而应当成为同行们的好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