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不可以不弘毅——追忆何兹全先生

年谱

字体:16+-

1911年9月7日(清宣统三年旧历七月十五日),出生于山东菏泽城内西当典街家中。

据家谱,何家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河南考城,后迁到菏泽。

何家是菏泽大族,出过何尔健,明万历监察御史等,其子何应瑞做过南台(南京)工部尚书。

曾祖先经商,后从戎,做到千总、把总、游击将军等。守金乡县打“长毛”殉职,清朝恩赐世袭“云骑尉”。

祖父世袭,后分家。

父亲一哥一姐和三个弟弟,入保定军官学校。

何家有祠堂。

约1913-1924年

两三岁时,与母亲一起随父亲驻防新泰县,其时父亲任排长或连长。

随父亲到利津县,约六七岁,父亲已是营副。入私塾读书。

回菏泽继续读私塾。

随父亲住过平邑集,当时属费县,现在是平邑县。

随父亲换防转到泗水县立小学读书。

后父亲经常换防,升为营长,山东局面较乱,与母亲不再跟随他。

1925年,回菏泽不久,转入南华学校,插入高小一年级。

1926年暑假前,从南华小学毕业,全班升入南华初中一年级,当年改成师范,成为南华师范班学生。

1926-1927年,南华师范班学生。

1926年年底或1927年年初,加入国民党,介绍人杨尚谦。

1927年暑假前后,因北洋军打回菏泽,跟着老师出逃,先到东明,第二站到佃户屯,后到开封。

1927年暑假后,在菏泽文庙办的国文补习学校上了半年课。

1928年寒假,转学到山东省六中(即现在的菏泽一中)。

1928年春末夏初,加入国民党改组派。

1928年暑假后,正式转入六中,属初二插班生,37班,校长郭俊卿。学习两年。曾任学生会主席,与朱启贤同学。

1930年6月,六中初中毕业,决定到北京读书,往马陵道途中遇土匪。到观城,经大名、邢台到北京。

在北京,先住在后门里后局大院的一座四合院里。

考上辅仁大学附中高二插班(同学王显林),住在辅仁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原校区后海)大楼对面的学生宿舍。

辅仁中学读一学期,转插文治中学高三,校长郁士元。在后局大院南边不远椅子胡同租房居住,与六中同学王玉圃同住。有时也住在北大四斋。好友赵子骥。

1931年,文治高中毕业,同时报考北大、清华和山东大学,被北大和山东大学录取。是何家继何思源之后第二个考上北大的人。自此,生活费和学费全由何思源资助。

先上北大政治系,后转入史学系。主任由朱希祖换成陈寿颐。同班同学有:杨向奎、全汉升、李树桐等。前后同学有:劳干、胡厚宣(前);张政烺、邓广铭等(后),再后一年:杨志玖、孙思白、任继愈等。

入学后,住三院新宿舍。三院在东河沿路西,编译馆旧址,两层楼,称西斋。在马神庙北大二院西边,宿舍西墙外是景山东街,大门朝南。

第二年,搬进东斋,一住三年。三斋在沙滩,红楼的西边,三院北边。四斋在椅子胡同。五斋是女生宿舍,在松公府对面路西。

1934年,支持朱启贤的倡议,创办《教育短波》,创刊号: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六日。

1935年,北大毕业。

1935年暑假,回菏泽看望父母,从济南到青岛乘船出国,先到长崎,再到东京。

到东京,住进诹访旅馆,住了大半年,再重访时原址不存。

1936年4月,决定回国。自东京坐火车到长崎,再换轮船到塘沽,经天津回北京。

回国后先到《教育短波》工作,社长朱启贤。社址在前门外西河沿,临近北师大和平门。《教育短波》发行四五万份,还有《小学生短波》印一万多份,是全国最大的杂志社之一。主要在河北、察哈尔、山东发行。先后撰写了《纪念“九一八”——由国际动向中日关系论到民族解放的路线》等一系列有关时局的评论文章。

1937年7月下旬,“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匆匆离开北京去济南。一别13年。

1937年7月下旬,回到济南没有几天,菏泽发生大地震,回家探望。很多房屋倒塌,包括何家的部分房屋。

在家住了两天,坐火车去南京。途中遇日本飞机轰炸。换轮渡到下关。《教育短波》社址在傅厚岗。住在鼓楼下面的一个花园。

1937年11月19日,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南京局势紧张,从南京与郭良玉一起坐轮船撤到汉口。

在汉口与郭良玉结婚。

在武汉因开会见过陈独秀。在武汉主办、主编《政论》。先后撰写了《四强会议后的国际形势》等一系列政论文章,时年27岁。

在国民党办的训练团讲“中国民族战争史中的魏晋南北朝史”。

1938年春节,与夫人郭良玉一起回开封,郭良玉家在开封。几天后回武汉。

1938年《政论》在武汉出版。

1938年夏秋之交,到重庆。先住在朝天门江庆旅馆。

几天后,由赵枫介绍住到南岸虎乳街一栋竹木小楼。后又搬到重庆两路口下面名为菜园坝的临河小镇一个院里。与“艺文研究会”不远,继续办《教育短波》。

1939年1月4日(旧历戊寅年十一月十四日),儿子何芳川出生。

后因日本飞机轰炸厉害,搬到族兄何思清家住,在璧山。

1939年夏初,搬到歌乐山附近高店子住。

1940年春,又搬到歌乐山赴集镇1号住。住到1941年春夏之交。没有正式职业,靠两项临时工作解决生活费。后经介绍到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任编审。在歌乐山金刚坡苟家湾上班。家搬到歌乐山与金刚坡之间的黄家花园,后又搬回苟家湾宿舍。

1942年秋末初冬,搬家。进城先在川东师范租了间房子。

卖了一部《天下郡国利病书》,1200元,一部《汉书》和一些杂书,凑了2000元,找了一块地,盖了两间草房,位于巴县中学后门一条石板路通过大田湾下坡石板路的路旁。雅号“以庐”。后又在训练委员会后面山坡寻一块地盖了一个瓦房。

在国民党中央训练委员会工作三年多,写了三本教材。

1944年,送走了来重庆的何思源,决定不和他回山东做官,而是离开训练委员会去史语所。

从重庆坐船去李庄,约三天路程。史语所在李庄山上一个叫“板栗坳”的地方。山上最高处有一棵大皂角树。史语所用的是一家大乡绅的房院。在此写了三篇文章。接受助理研究员的名义,工资同副研究员。

1945年,日本投降后,郭良玉和儿子先到济南。

坐船先到重庆,再坐飞机到南京,到史语所重新工作。

1946年冬,何思源任北平市长。

1947年4月左右,送郭良玉和何芳川去北平,准备出国。

先到上海,坐船去美国,似乎是总统号。途经东京,一片萧瑟。途经夏威夷,上岸观光。再到旧金山,坐火车横渡美国去纽约。误车后到芝加哥,看望董作宾。

到纽约,朱启贤接站,先住到国际大厦,靠近曼哈顿河边,离哥伦比亚大学不远。行程共20多天。

1947年5月到美国,暑假办理入学手续。只读书,不读学位。

1948年7月12日到8月10日,做《纽约新报》主笔。

1949年暑假末,到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国际政治学院弗朗西斯教授处做助手,协助翻译范文澜《中国通史》。

1950年9月,坐船回国。从罗湖桥入关,到广州待了一天。

回到北京住在西单大木仓胡同教育部招待所。后住恭俭胡同。

1950年秋后,参加西南土改团,去四川参加土改,被分到川北分团,到南充,分为小队,再分为小组下到村,最后分到中江县永泰乡,分队长谢韬,小队长王德修。小组七八人又被分到永泰南的一所村,住在村头一个小学。

1964年秋末,与北师大师生一起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四清”),去陕西南。第一站是汉中,然后到西乡。几个年纪大的留在杨河公社,即柳河坝。

1967年春,“**”中,调到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负责标点《魏书》。

1967年冬,调回北师大。

1968年,上半年,被批斗。下半年,参加劳动。

1969年秋,住在西西楼。10月,北师大师生下放疏散到“东炼”(东方红炼油厂)。安排的工作是在新建楼房里用砂纸为新安装的管道打磨铁锈。

1970年春,到临汾师大干校劳动。

1971年年底,从临汾回到北京。

1972年春夏之交,北师大历史系和当时的北京师院历史系合作编写《中国古代史讲义》,北师大历史系派何先生和唐赞功参加。负责编写工作的是宁可先生。

1973年年底,《中国古代史讲义》编写工作结束。

1974年年底,在北京热电厂后一个机械修配厂学习、锻炼,主要任务是领着学生用章回体写“中国通史”。

1975年到1976年,参加白寿彝领导的《中国通史》写作,负责撰写秦汉部分。

1976年7月,从工五楼迁居到工十楼。

1978年,在长春参加“中国古代社会分期讨论会”。作“魏晋之际封建说”的发言。

1979年,《魏晋之际封建说》一文在《历史研究》1979年第1期发表。同年,去河南大学和郑州大学讲学。参观了郭守敬的观星台(登封)、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白香山墓等处。

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4年9月,赴新疆乌鲁木齐,在新疆大学讲了一个月的“周唐经济社会史研究”(十八讲)。

1986年9月,赴山东烟台参加全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年会和学术讨论会。同年10月,创办了《东西方文化研究》杂志,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9月到1988年8月,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国际研究院中国研究所作访问教授一年。其间去了一趟美国东部,访问了几所大学。受许倬云教授的邀请,访问了匹兹堡大学历史系;受余英时教授邀请,访问了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所;受杜维明教授的邀请,访问了哈佛大学东方语言和文化研究所;受Joe Cutter教授的邀请,访问了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研究所。

1988年6月,赴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一次世界和平与教育性质的国际学术会议。提交论文《太平洋地区和平和世界和平的关系》。这篇文章曾在西雅图7月《华声报》上发表。

1991年7月,赴甘肃兰州参加“中国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去敦煌参观。

1992年6月,赴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在尾形勇教授的研究室里为他的研究生和几位教授作过两次学术报告。分别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元代社会”,“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1995年1月,赴海南省海口市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诚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召开的“中国国际汉学研讨会”。宣读论文《中国的早期文明和国家的起源》。

1995年5月,赴香港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召开的“钱穆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钱穆先生的史学思想》。

1995年12月,接受新竹市“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张永堂教授邀请,赴该所为研究生作了“中国文化六讲”的演讲。12月10日,赴台北参加“中国上古秦汉学会”召开的傅斯年、董作宾先生百岁纪念会。14日,参加傅斯年先生的纪念会。

1998年,在北京参加齐文化研究所与《光明日报》理论部主办的“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暨《齐文化丛书》座谈会”。

2001年,在北师大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中国古代社会”讲座。

2001年9月27日,在北师大英东楼出席“庆祝何兹全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七十周年暨九十华诞研讨会”。

2002年5月,在山东理工大学成立庆典大会上,被学校党委书记范跃进聘请为齐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夫人郭良玉被聘请为兼职教授。

2004年4月23日,在中国社科院参加中国社科院历史所与中华书局共同举办的“《张政烺文史论集》出版座谈会”。

2008年1月9日,被聘请为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2010年9月12日,出席“祝贺何兹全教授百岁华诞暨八卷本《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首发仪式”。

2011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

(宋艳萍、宁欣整理,部分资料引自《爱国一书生:八十五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