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说乐:当代中国音乐面面观

音乐总监黄大德领导下的丑闻(2001)

字体:16+-

香港管弦乐团(以下简称“港乐”)新任音乐总监黄大德,有雄心壮志,他想把这支乐团变成亚洲文化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一份力量。这个抱负已成为国际媒体的文章标题了。可是到现在为止,他们的焦点只放在黄大德这个目标之上,却忽略了他的实际行事方式。上个月,他严重打击了港乐团员的士气,把它拉到最低点。乐团有关行政部门的运作,立即成为本地中英文传媒的热门论题。

1月下旬,12位在港乐服务多年的乐手接到通知,他们不会获得续约。而他们都曾参与一个倍受争议的、针对个别乐手而安排的测试,这是港乐自1974年成为职业乐团后首次举行的测试。黄大德为这个安排辩白,描述它实在“很难处理……可是,这是必需的,为了要把新生命注入”港乐。

“我们将会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力量”,开除乐手的两天后,黄大德告诉《南华早报》,“我们做事快,也很进取,所以肯定会燃起一些火花”。

乐手批评总监的做法“不公平,有选择性、歧视性”。他们还表示,这次测试偏袒来自外地的音乐家,故意为难本地乐手——而这种批评也受到本地传媒的广泛支持。2月5日的香港《信报》刊登了周凡夫撰写的文章。他批评乐团行政部门竟然选择在春节期间,把员工解雇。“黄大德不应该忘记这一句”,他写道,“这里没有不好的乐团,只有不好的指挥”。

1月10日,16名港乐弦乐部的老臣子——其中有10位在港乐工作超过10年,也有一位是超过20年的——在续约前一周收到通知,邀请他们分别在黄大德面前,演奏一下。乐团高级行政人员是用电话通知这些乐手的(他们全都是亚洲人),而且提到,这次测试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岗位(港乐有44位华人乐手,其他49人来自其他国家,包括日本、韩国、美国与澳大利亚)。

这个测试过程,一开始就引起争议,因为过程从来都没有被称为“试演考试”(audition)。合约条文很清楚地列出了,要是举行“试演考试”的话,需要提前3个月预告。在香港电台的访谈中,黄大德却用一次“邀请试奏”(an invitation to play)来描述这个过程。但是,当记者提问,如何辨别“邀请试奏”与“试演考试”时,他却无话可说。受解雇的12名乐手之中,有9名参与了“邀请试奏”。另外3位受解雇的则不属于弦乐部,只是接到通知,从今年9月份起不再续约。9名参与了“邀请试奏”而被解雇的弦乐手都是华人,但是乐团不愿意确认,他们是香港本地的、来自内地的,还是海外出生的华人。有一位(来自西方的)团员,在不公开姓名的前提下,为我分析了这宗事件:目的是减少乐团里香港乐手的人数。“你还会看到亚洲脸孔,但是他们大部分来自香港之外。”

黄大德却否认这些指控。“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歧视香港的音乐家”,他对《南华早报》解释道,“我自己也是在香港出生的。这是一支香港乐团。我当然引以为荣,这个乐团值得拥有最好的人才”。

我们应该把观察的范围扩大一点。黄大德这次举动,远远比不上前任总监大卫·艾德顿(David Atherton)。艾德顿在1991年开除了14名乐手,而他在1994年开除乐团团长马尔库斯·雷曼(Marcus Lehmann)后又引起了乐团里14位乐手的一致行动——不再续约。黄大德告诉《南华早报》,他处理这宗事件,实际上务求把“没有表现”的乐手处理得“宽松一点,让他们保持尊严”。——这12位乐手,还可以保留他们的公积金。

因为港乐下一乐季的经费被削减,本来93位成员的乐团,将会减少至89位。因此,虽然9位弦乐手离开乐团,但原有的4个空缺不再招聘新人。将要离开的乐手都是老臣子,他们的年资(与工资)也是乐团中最高的。周凡夫调查了这个结果,同时也指责乐团行政部门(乐团行政组织27人中,高层人员比例过高)的这个举措是为了节省经费。但是,乐团发言人却声明,解雇乐手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有空缺而不招聘新人,是关乎财政问题。

连没有被影响的港乐乐手都异口同声,担心自己工作的保障。有些人对行政阶层不满,甚至想过发动罢工,虽然这个冲动现在已经被平复。

“我们不像纽约爱乐乐团那么有组织”,一位本地乐手告诉我,“我们之中,很多人都很看重这份工作”。他也指出,本乐季刚刚上任的黄大德,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衡量每一位乐手的能力。黄大德却不承认这一点,他对《南华早报》说道,“我利用了3周的时间,很仔细地、全神贯注地观察他们。还有,我在这里当了5年的客席指挥,也一直不忘观察”。

乐手们却有另外一种看法。“他不经深思熟虑就抱怨他人,可是他没有告诉我们他实在的要求”,一位港乐乐手对我说。在某一次排练中,他批评一位打击乐手,但没有正面说出,如何具体制造应有的效果,他只说了一句,“去听听任何一个美国乐团吧”。

在举行“邀请试奏”之前,《南华早报》的评论版也提过了港乐面临的问题。文章虽然同意乐团应该保持高水平,但却十分同情乐手的感受:他们的确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文章这样写道:“任何考试都一定要公平,而考试官应该属于对这些乐手没有任何偏见的人。”文章更提到考试应该不记名,乐手在幕后演奏。“这样的话,乐手的性别、种族都不可能影响考试的结果。就算港乐乐手要重新考试,整个过程都必须保证公平。”

乐团对媒体三番五次提问的答复,都是坚持这事件只是“内部事务”。可是,港乐确实接受政府的资助——去年的拨款,差不多是一百万美元——所以,这个试奏考试风波,应算是一项公共事务。本地的立法会议员也曾批评这宗事件,为何乐团不给团员机会,重新受训。而港乐乐手也冀盼,公众应该对乐团的所作所为有所约束。“这些测试,只有音乐总监一个人在场”,一位乐手告诉我,“他利用什么准则来决定去留,我们全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