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去了阿根廷,从此和这个国家有了剪不断的瓜葛。
那年夏天,从北京乘坐了30多个小时的飞机抵达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头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飞机,到了埃塞萨机场时已经犯迷糊了。但看到了已经8年没见的父亲依然非常兴奋。尽管之后去过无数次埃塞萨机场,但当时它留给我最大的印象还是那尊非常醒目的班多内翁琴雕像,因为当时我已经知道班多内翁琴是用来演奏探戈音乐的。
当时我们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弗洛雷斯区的一栋公寓里。每天傍晚,我家对面就会传来探戈音乐的美妙声音。过了些日子,我和邻居聊上了,他们是一对老夫妇,都是意大利的后裔,那位老人也有事没事儿的在家里哼几声,十足的男中音。和他们交流中,我知道了加德尔的一些故事,知道了《一步之遥》《回归》《你爱我的那一天》,所以,对阿根廷探戈的最初认识还是从加德尔开始。
当时学校在市中心,经常路过佛罗里达步行街,傍晚的步行街上人来人往。在这条街上的一些街角,经常有一大群人围着一对舞者,欣赏他们表演探戈舞,一曲结束,有些观众会往他们放在地上的帽子里扔些零钱。我对探戈舞蹈的初步印象,就是从佛罗里达街的街头舞蹈开始的。后来我发现这里跳的探戈主要是给游客看的。
一个周日下午,几个阿根廷朋友带我去了圣泰莫区,这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最老的城区,也是探戈的发源地之一。我们一群人坐在多雷戈广场的咖啡座上喝咖啡,前边有个大音箱放着音乐,那会儿还不知道都是些什么曲子,也有一两对舞者在广场上跳舞。我发现他们的舞蹈步伐更简单,走路拥抱更投入,两人完全沉浸在音乐中,享受只有三分钟的二人世界。我就想,这是否就是探戈所具有的魅力。
夜幕降临后,多雷戈广场灯火通明,广场的一角铺上了一大块木质地板,周围放满了桌椅,陆续有人在上面就座。扫一眼,全是阿根廷人,老的少的都有。音乐没有间断,那时也没去注意放音乐的人是谁。每个曲子一开始,都有大量的男士起来邀请女士。他们的舞步看起来很简单,没有华丽的甩退抛飞,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沙龙探戈,去年改名为场地探戈。这也是阿根廷人日常生活中的探戈,用拥抱和走路去寻找探戈讲述的故事。
但我真正开始了解探戈还是2006年进入报社之后。当时的报社还在门多萨街,一栋有木地板的房子。那时候给我们送报的是一个叫埃米利奥的老人,他是个出租车司机,每周五给我们送报。每次他来,总想教我们报社的人跳探戈,所以,他算是我学探戈舞蹈的启蒙老师,尽管至今我还跳得很差。
但是,我开始迷恋上探戈还是从做新闻开始。从进报社起,我就养成了每天浏览报纸或新闻网站的习惯。阿根廷最大的报纸《号角报》城市版会经常出现一些关于探戈的报道和咨询。例如,哪里开设了免费的探戈课程,哪里有探戈音乐会,还有各种探戈节的信息,也有不少是外国人在阿根廷探戈之旅的随笔。有的只带着一把吉他和一个小行李箱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快乐的探戈之旅。有些文章会编译出来刊登在《新大陆周刊》上,周末再约上几个好友前去“实地考察”。
从阿根廷媒体中得知了很多的外国人前来探戈之都进行他们的探戈之旅。但大都是来自欧美拉国家,亚洲的国家也不少,如来自日本、韩国,但专程前来阿根廷进行探戈之旅的中国朋友非常少。特别是每年8月的探戈之月,探戈节加世锦赛,丰富多彩的探戈活动,但很少见到中国人的身影。直到2013年,许暄宜、彭丹阳和贾琳三位优秀的中国舞者进军探戈世锦赛,之后便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只为探戈前往布宜诺斯艾利斯。
实际上可以看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下了很大的功夫将探戈从拉普拉塔河流域推向全世界。探戈世锦赛在北京的落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探戈走进中国的时间不长,中国读者对探戈的接触还很少,甚至会误认为探戈是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小资艺术。但通过作者在这本书中对探戈艺术历史变革的介绍和思考,我们会知道探戈其实是谈不上低调奢华,但却是非常有内涵的大众艺术。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网站www.todotango.com,让我非常吃惊的是,这个网站完全是一个探戈百科全书,上面有大量的历史资料,有西语和英语版本,本书的译注均来源于此。这个网站上还可以在线试听附带歌词的探戈音乐。
从节奏上看,探戈音乐可以区分成三种,一种是四二拍,也称为探戈;一种是四三拍,称为华尔兹;一种是四四拍,称为米隆加。在传统的探戈舞会上,音乐的编排通常以一个小节为单位,每个小节编排三到四首曲子,约合十分钟,每两个小节之间有一段一到一分半钟的间奏。正常的顺序两个探戈小节之间穿插华尔兹小节和米隆加小节。
那么,到底什么是探戈?探戈为什么能成为阿根廷的国粹?阿根廷人是如何享受探戈的呢?
探戈不仅仅是舞蹈,舞蹈只是探戈艺术的表达方式之一,除此之外,音乐、诗歌、文学都是探戈的表达方式。从这本书中我们知道了探戈为什么是阿根廷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费雷尔认为,“探戈就是在拉普拉塔河流域形成的一种用于表达当地居民最真实的感情与生活的大众艺术”。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府和蒙得维的亚市政府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递交的申请报告中这样说:“探戈在两座城市的底层阶级中产生,是非裔阿根廷人和非裔乌拉圭人、本土居民和欧洲移民的文化因素交叉结合之后产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作为多种因素杂交之后的文化艺术成果,探戈如今已经被认为是拉普拉塔河流域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一书并非是一本介绍阿根廷探戈历史的编年传记,而是作者对探戈在历史进程中所出现的变革进行归纳、分析,提出了非常权威的观点,并且用非常丰富的史料进行例证。
《探戈艺术的历史与变革》一书是作者1961年出版的,因此这本书只讲述旧、新两个时代跨度的历史。但这本书更突出的是探戈的变革,作者在书中更多的是对探戈历史进程的思考,更对探戈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尖锐的批评。尽管这本书很小,篇幅不长,但基本上把探戈历史的精髓都提炼出来了,对每个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点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为了让我们的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我也对书中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经典的探戈作品进行了注释。
不要以为阿根廷探戈离我们非常遥远。在智能通信非常普及的今天,探戈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随时享受探戈。很简单,现在的智能手机已经非常普及,你只要在手机上安装多米或者QQ音乐两个在线试听音乐软件,就可以搜到大量的探戈曲目。在优酷、土豆或是youtube视频网站上可以搜到大量的舞蹈视频和电影。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一步之遥》,在多米上就可以搜索到64个版本,从卡洛斯·加德尔最原始的版本,到各种被改编的版本。也可以在线收听探戈电台,如todotango音乐电台(http://reproductor.cienradios.com.ar/player/Todo_Tango)。
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到了大量的很具有代表性的探戈作品,在翻译过程中基本保留了曲目的西文版,而且很多经典的探戈曲可以搜到多个版本,读者朋友可以对不同版本进行比较。
我是一个探戈爱好者,探戈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乐趣,无论是学跳舞,学做DJ,还是翻译,我从中学到了非常丰富的知识。从探戈中也发现了阿根廷人的性格,我们都说阿根廷人浪漫、傲慢、散漫,这些特点在探戈艺术中显得更加清晰。所以和阿根廷人交往,应该了解点阿根廷文化,而要了解阿根廷人最民族的文化,就从探戈开始吧。
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遇到了非常多的难题,也尽最大的努力一个个攻克。但是本人才疏学浅,能力非常有限,书中可能会出现不少错误,还恳请读者们包容。我希望这本书能让读者们对探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本书能够得到一个享受探戈的指南,因为书中出现的曲目都非常值得去欣赏,书中提到的一些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地点很值得一走。
借此,我要感谢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向原著出版方阿根廷美洲大陆出版社推荐我参与这本书的翻译工作,感谢阿根廷驻华使馆新闻公使吉列尔莫·德沃托先生和文化处负责人圣地亚哥·马蒂诺作序。感谢德沃托先生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翻译理解的问题,包括语言方面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难题。同时,感谢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安老师对本书提出的修改意见,也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分社谭徐锋社长的大力支持以及王则灵老师对本书进行的精心编辑。
欧占明
2014年3月22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