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民俗志(第2版)

第一节 案头准备

字体:16+-

民俗者需要长时间地了解被研究对象,而田野前的准备工作会更长,包括从选题、案头准备,到集中研究某一具体问题。

田野作业的准备工作,主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做田野和到哪里做田野。第一个问题是根本,现代田野理论认为,田野作业的方向,是要了解自我文化以外的文化,并为此阐释某些理论假说,它们或许是很深奥的问题,也或许是很简单的问题,但不管怎样,田野之行都必须对解决这些问题做出贡献,才有意义,而不能只为了搜集资料去做田野,更不能为了田野而田野。一旦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就要制订相应的计划,即解决去何处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有了尽量周到的前期准备,才能保证田野作业的顺利进行。

一、阅读文献

在进入田野前的案头准备上,首先要搜集已有的民族志资料和理论;熟悉大量相关的学术资料,以便了解到目前为止民俗学界在这方面已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已知道了什么样的民间信息?要通过文献和前人经验,熟悉和掌握下列一些基本问题:个人的社会化理论,不同文化系统的生产和交换、政治和权力、法律和习惯法、民俗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各种知识。与此同时,民俗学的田野作业者也要具备掌握民众生活及其物质状况诸层面的能力,例如,生态环境变迁问题,生存问题的技术解决方式,将民间社会的个体成员捆绑一起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超自然关系等。要考虑对它们如何认识?有何特殊的途径?或前人已揭示了某种方法?等等。此外,还要了解做田野的一些研究分析的方法,如民俗学的技术方法、人类学的技术方法、社会学的技术方法、民族学的技术方法和统计分析的方法等。具体有以下几点。

第一,阅读民族志档案资料。包括历代民族志和民俗志、中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含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以下基层社会的手写资料和地方老人口述历史记录等。

第二,地方文献书目。包括地方地方志、地方历代笔记杂纂、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地图地方田野作业者的资料描述笔记、手稿、报告、日记与研究著述和外来文化的学者对本地文化的研究著述等。

第三,考虑调查方向。就民俗学专业而言,是以研究传说故事为主攻方向?还是以研究村落民俗、社区民俗、民族民俗、信仰民俗或物质民俗文化为主攻方向?这要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获得资料的可能性确定下来。

二、田野作业选题

资料阅读结束后,根据所选择的调查方向,可集中考虑探讨一个田野作业题目,在自己认为思考得比较明白的时候,把它确定下来。

一般的田野作业选题,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尽可能完整地对他者文化进行描述和分析。

第二,集中注意力,对他者文化中的某些行为进行探讨。

第三,将自我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研究。

通常田野作业者会选择一个没有被研究过的民间社会作为研究对象,把它当作记录民众与其文化、行为的重要基地。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学界在田野作业选题上产生了新的革命,把重点转向了“变迁”研究,而不再固守“整体制度体系”的研究。一些田野作业者强调研究经济因素、特别是其中的技术因素对民俗生活的影响,这些技术因素包括:运用工具、资源的方式和社会结构等。还有一些田野作业者提出了文化生态的平行演化问题。也有的提出改进功能论,即认为均衡发展既非静态也非动态,而是在一组关系被另一组关系吸收和整合所产生的冲突中,在保持持续地、辩证地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功能。还有的主张由生产模式、支配关系来检验一种社会文化的性质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田野作业选题的另一重点,是强调主体性,即研究民众集团本身的思想观念系统。因此,出现了前面阐述的结构主义、认知理论和象征资本研究的学说等。田野作业者们由此对他者文化的思想范畴、哲学概念和知识理论体系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调查研究的途径,是借助了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掌握文化观念、民间信仰和民间文艺的真实含义。还有,重新发现物质文化的潜在的学术资源的问题,近年也受到了重视。现代学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建立在科学的、长期的和密集的田野作业基础上的。这方面的选题也可以考虑。

三、预设假说

选定田野作业题目后,就可以预设一两个假说,作为进入田野调查的理论切入点。实际上,没有人能搜集、记录一方民俗的所有资料,在这个意义上说,田野工作也是有选择的。为了集中注意力,有时要先注意某个焦点,形成一个假设,然后再求得验证。

假说与问题的提出,必须与当地民间社会的基本文化特征结合起来思考。对相当稳定的民俗文化、封闭孤立的民俗文化、变迁迅速的民俗文化等不同民俗文化形态,要注意把握,看到它们会影响到田野作业者对田野作业侧重点的选择,也影响田野作业者对搜集和分析资料方法的选择。

假设和问题的类别有以下几种。

第一是概括性问题还是特殊性问题?前者要求对人、事象和事件有普遍意义。后者是特殊个案问题,并不呈现普遍性。如春节祭祖、放鞭炮和文艺表演有普遍性,春节出国旅游和上网虚拟聊天是个案。

第二是现实描述性问题还是史论性问题?前者适合做差异性调查,如年龄组和社会分层差异。后者适合做背景式调查,如补充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资料。

第三是解释性问题还是理论性问题?前者适合做意义类分析。后者适合做学术史研究,如解决这个问题对学术界的研究有何贡献。

第四是评价性问题还是比较性问题?前者适合价值判断,回答好不好、有没有的问题。后者适合做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调查。但初学者不适合选择这种问题。因为定性研究一般不涉及价值判断。另外,做比较研究,容易搜集可比较资料,忽略无法比较的资料,影响结论的客观性。

预设假说并不容易,有时会绞尽脑汁而未果。这时要多征求有经验的田野作业者的意见,并善于借鉴,以后自己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假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假说是万万不行的。在现代田野工作中,没有假说就没有视角,就没有可控制的观察点,就不能建立有限文化分析的基础。一开始时,假说的叙述总是很笼统的,以后经过调查,不断调整,便会逐步形成一种带有独特田野意识的叙述语句。

田野调查的成果,不但要记录各种其他人前所未闻、尚属一团迷雾的社会事实,同时要对已有文化及行为的理论假说,对前人的理论提出有依据、有分寸的修正。

近年我在陕西参加了民间水管理与民间社火仪式的田野调查,最初准备的假设叙述如下:

这次调查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社火仪式与民间水管理的关系,就以往一些民俗田野作业者的认识看,华北正月社火中历来有祈雨活动,这是一个常见的民俗事象,其本身就与农耕用水有直接联系。但这种解释忽略了一个问题,即社火中的祈雨仪式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禳灾仪式,它还无法证明老百姓实际上是如何解决水资源乏匮的心理焦虑的?也无法解释他们在度过缺水危机时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和社会管理形式是什么?设身处地去想,也让人难以置信,在一个水源不足的地方小社会中,农民只靠表演和想象,就能喝水吃饭。但联系表演和生活的中介究竟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民俗田野作业者还要从仪式、民间组织和水物质文化的整体上,对“社火”与“水”的话题做综合调查,然后提出更具体的解释。

后来经过三次调整,才最后确定了理论表达的内容。

第一次,1999年到泾阳,原定观察传统社火,但下去后看到,现在的社火是镇政府官办的,于是重点调查了社火表演与官方对话的关系,个案地点定为对水电局有气的南强村角门组社火队。我们发现,当地民众巧妙地利用社火仪式,组织公共空间的对话,提醒行政领导部门改善政策,合理分配水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官民冲突,不会得罪官方,有时还多少能解决一点实际问题。

第二次,2000年到泾阳,原定回访南强村角门组社火队,但到了南强才知道,这一年镇政府没有组织社火表演,而选拔了包括南强在内的三个社火队到上一级行政地区咸阳市参加汇演。这一回,南强露了脸,镇政府也没有受到群众的当场攻击,两下都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好对社火队的锣鼓表演做了录音记录,才发现锣鼓点是产生强烈号召力的声音灵魂,是鼓舞男人阳刚行为的民俗动力。锣鼓点相同的社火队,属于一个人群群体,锣鼓乐谱不同的社火队,绝不在一块敲,甚至连给上级领导表演也不去。

第三次,2001年到泾阳,原定观察传统社火表演对民间用水的象征性管理类型,下去后,发现泾阳镇正在卷入城市化的建设。城边农民的土地被市镇建筑和商业经营者一块块征用了,农耕灌溉的用水量减少了,不少农民失业了,泾阳人正在由水利农业的富儿变成了新城市经济中的穷人。农民离开了土地、没有了房基地、又没有工业生产的技能,生活贫困,对镇政府的意见更大,连社火也不耍了。镇政府干脆把正月社火期间开人大代表会的日子也改了,免得群众上门拦告,两下见面都上火。另一方面,在离城镇较远的塬区和偏僻缺水的农村,农民照样耍社火,锣鼓队、狮子、龙灯都很活跃,但被赋予了“拉关系”的新含义。此外,在两个水利纪念圣地——泾惠渠渠首和三原县清峪河畔的城隍庙,依然是表演社火的历史故地,我们在这里惊奇地发现了绕龙王庙巡游社火和讲水渠风水传说的一个活博物馆。通过这次调查,加上以前的两次调查,我们对原拟假说有了如下认识:泾阳社火仪式与民间水管理的关系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社火仪式与民间水管理脱离了关系,发展了自己的娱乐功能;第二类,是在远离城市的农村,社火队与民间水管理仍有联系,社火表演农民的一种戏剧化仪式,被他们用来缓和乡村社区之间、家族与神灵之间、农民与政府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现代社会关系的网络,对水资源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管理;第三类,是在水源神圣纪念地,社火表演成为一种象征性的动态管理。经过三次调查,我们形成的假说叙述为:

不管是对“官水”的管理,还是对“民水”的管理,社火队都参与其中,成为一种特殊的现实管理和象征化管理。不过在不同的上下文中,社火仪式的表达内容也有所不同。

总之,田野假说要在多次出入田野后,反复修改、反复验证,才能提炼而得。一个通过检验的理论假说可以传达田野作业者的理论观点。

四、编制计划

为了使田野作业不至流于空泛和草率,在开始田野作业前,调查者就要编制一个工作计划。这个计划应包括背景资料、预设假说和问题陈述、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及其在民俗学研究中所具有的意义。经学术上与实际操作方法上的双重论证后,方能进入田野工作。

论证计划的内容包括:选题题目,含选题意义、国内外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内容,含理论视角、理论目标、重要观点、研究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价值,含选题的创新程度、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对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社会效益、应用价值;研究基础,含个人已完成的相关成果,中文与外文的参考书目、地方文献、口头资料和田野报告。

论证计划的阐述语言要简洁明了,让非本选题的专业同行也能看懂并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调查者要通过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此点是十分重要的。论证计划写好后,应说出来给同行听,研究生要主动征求老师和同学的意见,把自己原来想不到的地方补充进去,把别人的好主意吸收进来,形成一个有思想而且可行的初步调查计划。

田野调查开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计划会被不断地修改。等到调查结束时,原计划已有多处改动,可能变成了另一个计划表,那正说明工作正在正常进行。调查计划的样式有两类:一类是专题文化分类调查表,田野作业者可以按照计划上的分类项目去调查,把所得的资料一一填写到各个类别的栏目中去,直到填满大小项目,成为一个完整的资料群。

例一:民俗仪式调查表

(一)民俗仪式的称谓和陈述标题

如调查以村落为单位。陈述标题要尽可能明白地指出做田野作业所在村落的“特定地点”和所调查民俗仪式的“特定名称”。例如:

陕西省泾阳县扫宋乡马家堡村的药王庙祭祀仪式调查

明白的标题有助于将来以地区或民俗事象种类来检索及保存资料,也让使用资料者一目了然。

(二)仪式调查的主要内容

1.村落基本资料与信仰概述

①村落户数、人口数与村民构成(性别、年龄、识字程度)

②开发简史

③与其他村落的关系和表现方式(称谓、亲属、社火、会社、庙宇)

④家庭与宗族(亲属组织)

⑤庙会与组织(社会组织)

⑥岁时祭仪(年中行事)

⑦三套集成搜集

2.仪式的传统与变迁的基本资料

①所有制、传承史、民间存藏资料

②官方与地方文献

③管理方式及变迁(制度、经费、庙产、选举)

④村落其他经济的活动(日常生活、农耕灌溉、灾害时期、社会制约)

⑤民间纪念物(建筑纪念物、象征镇邪物)

3.仪式的民间信仰基本资料

①民间解释(传说、故事、歌谣、戏曲、祖训、风俗)

②本地人的文化中心观

③民间教育知识(教育形式、叙述方式、手抄本、经歌、话本、民间地图)

④禁忌与社会问题和村落经济类型的关系

⑤仪式与治病、健康、财富

4.仪式的基本资料

①名称、表演沿革

②祭祀组织

1)民俗事件的内部脉络及程序

2)参与者及其相互关系

3)主事的个人或组织

4)幕后指导的个人或组织

5)特殊节目的领头人(鼓头、抬泥像者)

6)仪式的主持人、宣布人及其他特殊角色(本村中心人物、外地人、村落中特殊地位的说话人,当地行政领导)

③预定实践的节目

1)预定参加的人

2)实际参加的人(是否事先有召集人员的范围?如何召集人员?有何争论?——比如:每个人都“能”参加,其实只有男人参加)

3)核对节目表与访谈过程的记录,发现问题:

A.娱人活动 B.娱神活动 C.宗教仪式 D.对外来人的认知和分类 E.对不同村落群体的认知与认同方式 F.特殊餐会

4)特许权的分配

A.临时特许权 B.为本仪式开设的永久性事业 C.交通特许权 D.收取馈赠特许权 E.享受特许权者:个人或团体

5)经费及来源

A.经费来源与筹集方式 B.支出项目

6)私人装饰与公共装饰

A.谁负责 B.装饰内容 C.在何时、何地、用什么办法、祈祷词

7)社会控制

A.正式的社会控制(兵种或警种、属于哪一级,本地或外调、明显或隐蔽、严格或松散、穿制服或佩带武器、手机)

B.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成年人对小孩,特殊群体对喧哗的个人,或对恶行、对规范外的行为和言语)

8)旁观者

A.一般围观群众的组成(年轻人或老年人,单独来或携带家人,三五人扎堆或成群结队)B.外村的来访者 C.外地观光客 D.以前住本村现在赶回来的人 E.对仪式漠不关心的人 F.群体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本村人与观光客的互动,本村人与邻村人的互动,以类分群而明显聚集一旁者的态度)

9)衣着

A.不同衣着的旁观者 B.参与者的着装 C.不寻常的服饰

10)计划外事件

11)一般人的印象(有趣、热闹、拖得太长、有组织或混乱?其他**)

12)其他评论

④仪式过程及行为构成(人、事、时、地、物)

1)聚会平面图(简图)——标出仪式场、方向、游行路线

2)仪式场平面图(内外坛平面图)——标出方位

3)准备工作

4)仪式过程与节目结构

5)仪式所用器具

6)对本仪式及其信仰的访谈与描述

7)后续节目

⑤表演班社(其他组织)

1)表演班社沿革

2)节目组成(前场、后场,文场、武场)

3)法器、神明画(泥像、符、戏箱)

4)祭祀诸神

A.神的名称及对其的描述 B.对旧神的神圣化(开光、点眼、披袍) C.传说

5)禁忌(种类、内容)

⑥重要仪式参加人的生活史

⑦仪式传承路线(向谁传承、何地、何时、传承方式、学习方式)

5.民间组织的基本资料

①组织名称、沿革、人员构成

②管理分工(轮流、抽签、大姓)

③替村民做过的事情

④解决官、民矛盾、民事纠纷

6.重要民俗传承人的生活史

(1)姓名与目前住址(邮编、通讯地址、电话)

(2)出生年月、地点

(3)家庭成员(谱系)

(4)家族史(简略)

(5)祖先籍贯

(6)教育背景(知识获得的途径)

(7)居住地和外出地(外出时间、所遇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8)就业史(时间、地点、工种、过程、职位)

(9)所获奖励或荣誉(时间、地点、原因、证书)

(10)家庭中的疾病史

(11)家庭的不动产和动产情况

(12)特殊技能和兴趣

(13)宗教活动(家庭的、村落的)

(14)班社活动(包括自乐班,参加时间、地点、次数、班社性质、担任角色)

(15)一生中的几件大事和自我评估

(16)期望和目标(应区别的个人和家庭的两类)

(17)材料提供人在所住村落内的民俗传承人地位

(18)材料提供人的个性

(19)材料提供人的照片

(20)材料提供人所保存的民俗资料(或复印件)[2]

另一类是问题调查表,田野作业者可以把围绕假说所考虑到问题一一写出来,然后按照民族志的叙述逻辑加以编排,成为一个问题库。调查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对有限文化资料的访谈。田野作业者根据对方的反应和答案内容,及时地调整调查问题,使调查双方在共同关心的问题中对谈。

例二:陕西蒲城尧山十一社与水利社会关系的调查问题表

(一)尧山十一社的清明接送神仪式

(调查事象见例一)

(二)尧山十一社民间组织与民间水管理的关系

会、社、村的关系\社首年中行事\社首掌握的民间文献\十一社的社首如何产生\帮社的社首如何产生\社首的正常例会\社首的非常例会\社会的内部规矩\社首的公正性\社首的经济权利\社首的神判\社首的信物、神器\社首的传说\社首之间的关系\社首对村落、家族的看法\社首在水管理上的地位\社首如何利用碑文\社首如何利用庙宇\社首如何利用祠堂\社首如何创收\社首与村长的关系\社首与家长的关系\社首与地方有声望的老人的关系\社首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是临时性的、还是长远性的?)\接神前的捐款交给谁\如何分配捐款、如何结账\如何处理村落纠纷\如何处理社与社的纠纷\什么是不利于“山上”的活动?还有哪些活动属于“不利”之列?\香火钱的用途\为什么过会要强调“干净”和“捐款”?两件事?\有否其他章程\卿老、社首、纠首、头、的各自含义\家族在社首中起什么作用\如何解释河东的庙?两个是否为同一类型?\过会日期的含义(正月十五、清明节、八月十五)\清明期间降香1天的内容与含义\捐款、虔诚与上香的关系

(三)尧山圣母庙的民间还愿活动

庙前站的是什么人?身份、性别、信仰、家族、对庙的解释\还愿、许愿的全过程叙述(注意使用的花、红被面或其他物品及其含义)。

其他问题:许愿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被许愿人(同前)\参与许愿的其他人\还愿人和参与还愿的其他人(同前)\还愿人的分工\还愿使用物品及民间解释\还愿用词\有否经师帮助\人员来源地区\许愿和还愿起止时间与相隔周期\还愿内容\还愿祈祷的对象(神像、庙宇、碑文、房屋的某一方位、其他)\是否显灵和怎么知道\为家事、为“社”的事与为“村”事的比例\为灾害与为求福的比例\返回几次?

(四)村碑的民间解释

祈雨文与其他内容的比例\灾害类型\如何表达人员财产损失(庄稼、人口、动乱、土地、牲口)\祈雨起止时间\祈雨持续时间\是否显灵\表达显灵的方法(庄稼、人口、土地、牲口、安定)\立碑时间\县官\其他官员\乡绅\社首\村民(数量、姓氏)\主要事件\撰写人\刻碑人\显灵时间\官方行为\民间行为\捐款\使用经费\参加村落\参加“社”\是否演戏\其他仪式\是否下雨\是否刮风\是否阴天\是否庆祝

(五)当地水文记载资料和民间社会的实际情况

(六)水资源、水观念、水灾害、水利用与民间日常生活(以几个动态民居为个案)

十一社的耕地面积,水浇地、旱田、河滩地、山坡地、林地、荒地

十一社的井、渠、窖、缸、坝、水库的书面记载数字和实际数字(至少有八社和对比社、村的个案)

民居个案问卷设计:村民如何解释房屋结构的要害部位\对防风、防洪部位的改造\“社”的房屋分布图\“村”的房屋分布图\临时搭建的结构的用途\据老百姓解释,哪些部分是原封不动的、哪些部分是后来改造的\房屋取材与水资源的关系\房屋位置与水的关系\房顶覆盖物及其防御对象,覆盖物有无变化?\村民如何解释房屋使用的时间\反映房屋乡土特色的表面标志\房屋某部位的利用与节水用水的习惯\“社”的聚落和“村”的聚落离水源地的距离及其区别\“社”的聚落和“村”的聚落离村碑的距离及其区别\房屋通道与用水

这些问题大致有一个集中的内容,但在形式上是按照类目划分的,比较适合初步调查。

五、编制日程表

日程表,是田野作业者的作息时间表,与田野作业者施行调查计划是配套使用的。它把田野作业的搜集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时间化、把建立田野关系工作的日常化,把田野调查中的自我与他者成员共时化,在这一过程中,把完成田野作业任务的过程变成可视的现实。

日程表的体例:

(一)出发时间、集合点、旅行方式、进入状态方式

(二)食宿安排

(三)调查分工

(四)地方联系人与工作步骤

(五)搜集资料的方法、访谈对象与地点

(六)田野工作会议安排与主持人

(七)阶段性离开的时间和标志

日程表的具体描述不是一成不变的,兹以2001年正月陕西泾阳水象征文化调查日程表为例,说明日程表的内容一般都会在调查前后发生一些变化。

例三:调查前的日程安排

2001年正月陕西社火与水资源象征文化田野调查选点与问题设计

调查小组成员:[法]艾茉莉,董晓萍,研究生助手:李亚妮、杨亚锋。

田野调查类型:回访调查\对比选例调查

调查时间:2001年1月31日—2月15日

日程安排时间:2001年1月20日

一、田野调查选点中的几个参考点

(一)泾阳县泾干镇南强村角门组(牛松林、牛松柏兄弟)

(二)云阳县蒋路乡阎家村姚家大队(刘德元老人)

(三)三原县鲁桥镇孟店堡东关村(师学让老人)

(四)户县大王镇兆伦村明代十八社社火(毛明玉老人,秦建明提供)

调查后的实际日程安排

陕西泾阳县社火水象征文化与社火田野访谈日程表

续表

在此表中,第1列“时间”栏,为“活动日程”。第2列“主要工作”栏,标示含“田野工作会”,即指田野小组的内部谈话,全部内容见这册资料集的附录中。表中第3列“地点”和第4列“主要信息提供者”,可对照看,含当日访谈的人物事件的重要线索。表中第6列“参加者”,可与第4、5列连读,为每日安排中的个人经历简述。

以上两个日程表的描述,分别反映了田野作业者安排日程的前后变化。变化的因素取决于田野现场的实际情况。它们有时能反映田野关系的微妙变化,有时能反映田野作业者自身的想法和做法的临时改变。但不论哪一种,都可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的个性和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