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一节 纪录电影之父

字体:16+-

20世纪20年代在先锋派电影流行的同时,欧美兴起了纪录电影流派。他们回到卢米埃尔拍摄电影的原点,主张拍摄真实记录生活的纪录片。不要虚构情节,不用演员扮演,不能改换地点环境,不要变更生活进程,保持生活的原貌。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纪录电影,涌现了一批代表导演,其中有四大导演都被誉为纪录电影奠基人。他们是美国的罗伯特·弗拉哈迪、英国的约翰·格里尔逊、苏联的吉加·维尔托夫和荷兰的尤里斯·伊文思。

一、纪录电影的兴起

电影通常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纪录电影是四种类型之一。纪录片与故事片相对,它的基本特点是没有虚构的故事情节,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直接反映生活。

1.纪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由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约翰·格里尔逊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最早出现在格里尔逊评论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中,刊登在1926年2月8日纽约《太阳报》上。格里尔逊在《纪录片的首要原则》里,把所有根据自然素材制作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他说:“是否使用自然素材,被当作区别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关键标准。凡是实地拍摄的影片都被称为纪录片:无论是新闻片还是杂志片,无论是旨在漫谈还是旨在结构情节的影片,无论是教育片还是正经八百的科学片。”[1]格里尔逊所说的“自然素材”,指真实的生活素材,直到今天,纪录片仍然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2.纪录片类型

西方纪录片理论界通常把纪录片区分为两种类型:人类学纪录片和社会活动纪录片。纪录片史把弗拉哈迪的纪录片看成是人类学的纪录片,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是社会性纪录片。美国学者埃里克·巴尔诺在他编写的《世界纪录片史》中叙述:“弗拉哈迪的纪录片是以较长的篇幅把身居远方却相亲相爱的人群特写下来的肖像片,而格里尔逊的纪录片则是超越个人去反映社会的进程。”

3.纪录片的表现手法

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可以采用故事片的手法,运用对比、联想、象征、比拟等拍摄电影,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活的真实面貌。让观众了解社会、事件的真相,以此影响观众。

纪录片的拍摄方法有两种。一种编写拍摄大纲或剧本,让拍摄对象充当影片的演员,在摄影机下进行他们的生活,具有“摆拍”的性质,代表是弗拉哈迪。另一种是把摄影机当作“时代的显微镜与望远镜”,被拍摄的人不知道有摄影机在场,具有直接电影的性质,代表是维尔托夫。

4.纪录电影的发展

纪录电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电影类型。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以来,至今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方式。纪录电影的发展脉络经历了传统纪录电影(20世纪20年代)到真实电影(20世纪50年代)的历程。追求真实始终是纪录电影的本质。

二、美国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

罗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 1884—1951),美国导演,美国纪录片之父。

罗伯特·弗拉哈迪

1.生平与创作

弗拉哈迪出生在美国密歇根铁山地区,从小跟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探险。大学毕业后,他从1910—1915年四次前往北极探险。弗拉哈迪一直从事探险活动,电影是他探险生涯中的偶然产物。他第三次去北极探险,上司建议他带上当时流行的电影摄影机。从此他开始用摄影机记录他眼中的世界,通过镜头和世界产生共鸣,让观众和他一起与片中的人们进行“神秘的参与”。

弗拉哈迪的主要影片都是探险的结果。如《北方的纳努克》《工业化英国》《亚兰岛人》《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等,都贯穿探险精神。他关注的主题是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他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的真实。弗拉哈迪使用的方法类似梅里爱的“排演的新闻片”,这种“摆拍”是否是纪录片,在理论界有争议。弗拉哈迪的观点是,他不要求他的影片完全忠实于事实,他希望自己成为影片内容的参与者,其创作思想是把非虚构的生活场景和自己的想象与诗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2.《北方的纳努克》

《北方的纳努克》(Nanook of the North, 1922)是弗拉哈迪的开山之作。他在北极和哈里森港的爱斯基摩人纳努克一家一起生活,为了重现北极生活,弗拉哈迪特地写了一个剧本,要求纳努克一家人充当这部影片的演员。这是一种让人物在摄影机前面活动的“摆拍”。

《北方的纳努克》剧照:建冰屋生活

影片记录了纳努克一家的生活。春天化冰的时候,纳努克穿越浮冰,在海上钓鱼,大马哈鱼是这一季的主要食物。海象是生活在北极海的哺乳动物,体重约两吨,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当时的爱斯基摩人捕海象已经不用鱼叉,而是用步枪,但为了拍到更为原始的场景,纳努克和他的同伴用父辈的方式猎捕海象,饥饿使得他们捕到海象的第一件事是生吃海象肉。冬天外出寻找食物,远离驻地,临时修建冰屋,生活极其艰苦,纳努克一家却其乐融融。饥饿是爱斯基摩人最大的生存威胁,冬天寻找食物,凿冰洞钓海豹,杀海豹的第一件事仍然是生吃海豹。

《北方的纳努克》剧照:冰上钓鱼

《北方的纳努克》剧照:捕海象生食

影片记录的是爱斯基摩人的劳动过程和衣食住行,展示了远离文明的原始生活状态,不仅具有人类学的价值,也让我们据此窥见到原始祖先顽强的生存能力。影片主角纳努克是淳朴、勇敢的爱斯基摩人代表。影片真实记录了北极爱斯基摩人的衣食住行,弗拉哈迪赢得了影视人类学鼻祖的美誉。

3.影视人类学研究

弗拉哈迪开创了影视人类学研究,他以探险家的身份进入远离文明世界的民族和地域,拍摄当地人的生活。在今天,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得到很大发展,它主要通过影像载体,记录、描述和研究不同民族、地域、历史文化背景下的风土人情。

人类学和民族志影像主要是由学者、艺术家和探险家拍摄。他们是进入该地区、族群或文化领域的客人,以外来者的眼光和视角看待当地的文化形态,难免有猎奇甚至歪曲的报道。人类学和民族志文化的持有者,即当地人始终只是被观察的研究对象,很少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在今天,影视人类学研究有了新的气象,让某一个族群的本土人士,即“文化持有者”,用影视手段,如DV、图片等,记录自身社会文化,表达自己的观点,村民自治影像的拍摄成为影视人类学研究的一种新发展。

拍摄纪录片曾经是专业人士的专利, DV的迅速普及打破了这种垄断的话语权力。DV拥有更广泛的拍摄主体,人们开始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思考。DV便捷的拍摄方式缩短了被摄者与镜头之间的距离,能轻松地再现现实,使被摄对象忘记DV的存在。这种状态下的纪录片记录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

三、英国纪录电影创始人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

约翰·格里尔逊(John Grierson, 1898—1972)是英国纪录电影学派的创始人,纪录片导演与制片人。

1.生平与创作

格里尔逊1898年出生于苏格兰,父亲是一所乡村学校的校长。格里尔逊中学毕业后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1924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进修,在此期间经常给美国周刊投稿,写一些关于教育问题和公共信息方面的文章。1929年开始从事电影工作。

格里尔逊于1928年进入英国政府新设置的帝国市场委员会,负责领导该委员会的电影部,其任务是用电影手段来宣传政府的食品供应政策,为协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拍摄纪录片。此后十几年格里尔逊一直为很多纪录片筹集资金,他们继承了在欧洲大陆已经衰落的先锋派研究,加以发扬光大。

《飘网渔船》(1932)是格里尔逊亲自导演的唯一一部纪录片,以捕鱼为题材。影片以交响乐般的结构,交叉剪辑渔民在海上捕鱼的劳动,并以爱森斯坦的蒙太奇手法把天空的飞鸟、海中倾斜的渔船、暴风雨、渔民撒网、收网的画面剪辑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张力。这部影片第一次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表现渔民艰苦劳动的英雄气概和创造价值。格里尔逊在《纪录片的首要原则》中谈道:“飘网在一种释放的状态下被打开,这种释放既包括人的解脱,也包括鸟和鱼的解脱。这个运动过程没有停顿,但是某种艰难的努力,如两种力量之间的抗争被记录下来。”[2]影片给英国电影开辟了反映新生活的道路,带来新气象,上演获得商业成功。

《飘网渔船》剧照:海上捕鱼

2.格里尔逊学派

格里尔逊对纪录片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对纪录片的倡导。20世纪30—40年代,格里尔逊领导帝国商品推销局电影处的30多个热爱电影的年轻人发起一场英国纪录电影运动,形成著名的“格里尔逊学派”。格里尔逊亲自募集资金,争取经费,为学派年轻人拍摄电影创造条件。

格里尔逊学派

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一方面强调影片的社会意义,主张纪录片应当是一种直接的宣传手段;另一方面又注意在再现真实生活场面时进行艺术加工。格里尔逊学派一共制作了100多部影片,其中的代表性作品有瑞特的《锡兰之歌》(1934)、安斯戴和艾尔顿的《住房问题》(1935)、瑞特和华特的《夜邮》(1936)、卡瓦尔康蒂的《煤矿工人》(1936)和泰勒的《烟雾威胁》(1937)等。这些影片极其讲究画面构图、镜头剪辑和音画配合,但不允许在形象内容上有所添加或篡改。

格里尔逊强调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他说:“社会责任感使我们的现实主义纪录片成为一种费心的和艰难的艺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尤其如此。”[3]他主张通过纪录片媒介,进行社会思考,实施对公众的影响。格里尔逊曾为弗拉哈迪的学生,他称弗拉哈迪是“开风气之先的人”,但是他反对逃避现实,不将眼光投向天涯海角,而主张纪录电影应该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故事,“直接地表现当代社会题材”。他说:“假如现在我能代表反其道而行的一派,我希望弗拉哈迪影片中固有的新卢梭主义,连同那独树一帜的自我一起消亡。”[4]在影片的样式方面,由于格里尔逊坚持把电影用作一种新的“讲坛”,因此发展了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样式,至今仍被广泛运用。

四、苏联纪录电影奠基人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

吉加·维尔托夫(Dziga Vertov, 1896—1954)是苏联电影导演、编剧,电影理论家,苏联纪录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1.生平与创作

维尔托夫出身图书馆管理员家庭,从小喜欢韵律节奏,这是他进行纪录电影革新的一个基础。最初他是一个未来派诗人和音乐家,十月革命后在莫斯科电影委员会新闻电影处任职,领导前线电影摄影组。

维尔托夫的主要纪录片有《电影眼睛》(1924)、《前进吧!苏维埃》(1926)、《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1926)、《带摄影机的人》(1929)、《关于列宁的三支歌》(1934)。

《电影眼睛》记录了少先队员夏令营的生活,以电影镜头表现苏联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热情,顿巴斯交响曲》(1932)实现了纪录电影史上第一次实地录音。维尔托夫把机器的声音演绎成为一首机器的交响诗。维尔托夫在苏联受到“左”倾思想的排斥,拍摄《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成为他最后的辉煌。

2.电影眼睛派

1922—1925年维尔托夫主编电影新闻杂志片《电影真理报》,每月一期。以《电影真理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实验性团体“电影眼睛派”。电影眼睛派以电影真理报为大本营,聚集了来自全国艺术界的先锋青年,核心成员有3人,维尔托夫,他的妻子斯维洛娃和大弟弟米哈伊尔·考夫曼。

电影眼睛派

维尔托夫提出“电影眼睛”的纪录电影观念,反对虚构电影,反对叙事,反对剧本、演员、照明、布景、化妆等一切手段。他在《电影眼睛人:一场革命》(1923)中提出:“把电影摄影机当成比肉眼更完美的电影眼睛来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间的那些混沌的视觉现象。”[5]“尽管我们不能改善我们的眼睛的视力,但是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完善摄影机。”[6]通过摄影机来认识世界。

维尔托夫反对虚构电影,但他重视剪辑,肯定蒙太奇手法。以“无线电耳朵———蒙太奇的‘我听’。电影眼睛———蒙太奇的‘我看’”[7],剪辑真实生活素材。他特别指出在影片《带摄影机的人》中,“蒙太奇实验尤其要求精益求精,这些实验贯穿影片始终。”[8]蒙太奇技巧成为结构影片的方法。

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从机械主义的记录本性出发,抓拍、抢拍、偷拍一切不经装饰、不加表演的现实场景,突出纪录片真实性的实质精神。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电影眼睛

3.《带摄影机的人》

《带摄影机的人》(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 1929)是维尔托夫的代表作,拍摄组主要有3人,维尔托夫是导演,弟弟考夫曼是摄影师,妻子斯维洛娃是剪辑师,这是苏联第一部没有字幕的电影。导演把摄影机架在大街上,影片自始至终运用摄影机的“眼睛”任意拍摄各种现实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自然、社会各种不相关联的事物强行剪辑在一起,产生丰富的联想效果。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街景

影片记录了摄制组在街上抓拍、抢拍、追踪拍摄,以表现它的真实性。影片强行比拟,把不同的影像剪辑在一起,进行类比,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比如对眼睛与镜头、打扫公共卫生与个人洗漱、眼睛和百叶窗、救护车与救火车、剪头发与剪电影、缝纫与剪辑等进行类比,揭示出世间事物都会有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内在联系。

《带摄影机的人》剧照:类比

4.电影眼睛学说的影响

维尔托夫的运动剪辑影响了20世纪30年代德国女导演里芬斯塔尔在纪录片《奥林匹亚》中的运动拍摄与剪辑。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真理电影”直接继承了维尔托夫“电影眼睛”学说,强调纪录电影应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兴起新浪潮运动,受“电影眼睛”学说影响,创造出纪录片和故事片结合的样式。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的很多作品都与维尔托夫的影响有关。1968年戈达尔与当时法国学生运动领导人让-比埃·高兰组织了“维尔托夫小组”,声称他信奉苏联早期“电影眼睛派”创始人吉加·维尔托夫的理论,要用影片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同时,“为了摄制革命电影,首先应该对电影进行革命”。戈达尔和他的小组拍了一系列的“政治影片”,其中包括《真理》《东风》《意大利的斗争》《直至胜利》等。

五、荷兰纪录电影大师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

尤里斯·伊文思(Joris Ivens, 1898—1989)是荷兰纪录电影大师,有“先锋电影诗人”之称。

1.生平与创作

伊文思出生于荷兰的尼梅格城,其父开设照相器材公司。伊文思13岁时在家人的协助下拍摄了一部胶片长200米的电影习作《茅屋》,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公司工作。1926年伊文思开始对电影感兴趣,拍摄纪录片。

伊文思和其他三位纪录片大师相比,创作生涯最长,在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拍摄了60余部影片。短纪录片《雨》(1930),是“城市电影”中最富诗意的一部作品,表现雨的忧郁和形式美感,被公认为欧洲先锋电影的代表作。

《雨》剧照

伊文思是一个左翼电影人,思想激进。1946因秘密拍摄《印度尼西亚在呼唤》,遭到荷兰当局禁映。荷兰当局还对伊文思采取了禁入国境的“惩罚性措施”。他在60年里,哪里发生战争,爆发革命,他就奔赴哪里拍摄纪录片。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越南抗美战争、古巴剿匪等,都有他的影像纪录。

每当伊文思追求理想受到挫折的时候,他就转向拍摄先锋电影。《塞纳河畔》(1957)是他定居巴黎后拍摄的诗意纪录片,表现人与河流交汇的美感,获得1957年的戛纳电影金棕榈大奖。

《塞纳河畔》剧照:人与河流

2.伊文思与中国

伊文思和中国有深厚的情谊,他称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1938年伊文思第一次来中国,拍摄了《四万万人民》,临走前他将摄影机和数千尺胶片送给延安,为此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了“延安电影团”。以后他在1956年、1958年、1961年、1971年、1972—1975年、1977年、1978年、1979年、1984—1988年多次来中国拍片和长久居住,担任新闻电影制片厂的顾问和文化部的顾问。

1972—1975年,伊文思与夫人罗丽丹在中国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它由12部各自独立的影片组成:《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汽轮机厂》《一个妇女,一个家庭》《渔村》《一座军营》《对一座城市的印象》《球的故事》《秦教授》《北京京剧团排练》《北京杂技团的训练》《手工艺艺人》。表现了各阶层在那段历史时期的生活、劳动、学习等情况,演出时间12小时。

《愚公移山》明显地带有20世纪70年代中国**时期“左”的意识形态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的抒情。它是了解那个时期的一个影像资源。

由于中国政治的变化,伊文思拍的《愚公移山》使他在西方社会处境艰难,落魄十多年。命运的挫折使他又一次转向先锋电影,他于90岁高龄在中国拍摄了他的最后一部影片《风的故事》(1988)。影片通过伊文思追寻风的过程表现了他对生命的体验。它以一种自我反射式的拍摄手法,将梦幻与玄学纳入纪录片,融合了伊文思早期的抒情性电影语言、“直接电影”的手法以及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方法。1989年初在巴黎举行首映式,获得好评。

《风的故事》剧照:追风的生命

3.《四万万人民》

《四万万人民》(The 400 million, 1938)是伊文思到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纪录片,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表现了日本侵略军对中国的轰炸,人民的灾难和全民抗日。包括人民抗日、国民政府抗日、国民党军队抗日、共产党抗日、蒋介石任抗日总指挥等纪录影像。

《四万万人民》剧照:日本侵略中国

《四万万人民》剧照:全民抗日

影片记录了山东台儿庄战役。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台儿庄在山东省的最南部,地处鲁苏交界,位于徐州东北30公里的大运河北岸,是日军夹击徐州的首争之地。

1938年3月24日,日本侵略军濑谷支队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守军第2集团军第31师展开激战。31日,中国军队在总指挥李宗仁将军的指挥下,将进入台儿庄之敌完全包围。战至4月7日凌晨,除一部分日军突围至峰县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围之敌全部被歼。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在军事上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政治上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显示了举国一致团结抗日的伟大力量。

《四万万人民》剧照:收复台儿庄,庆祝胜利

1938年4月初,伊文思和匈牙利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1913—1954)在抵达中国后不久,便拍摄了“台儿庄战役”。伊文思回忆说:“我不是一个作家,我通过画面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我一定要表达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拍几个尸体,而是拍摄整个一段,死亡牵连到的往往是许多人。我触到了中国,中国也触到了我,我拍了战争,拍了一个在战争中瓦解,又在战火中形成的国家,我看到了勇敢!”[9]

卡帕摄影:台儿庄战役中的中国军人

《四万万人民》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真实写照,成为今天中国抗战影片的重要素材。

六、小结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四大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维尔托夫、伊文思的电影发展了纪录电影类型。弗拉哈迪专门拍摄远离文明的原始部落的生活;格里尔逊提倡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维尔托夫主张以电影眼睛代替人的眼睛,客观表现现实生活;伊文思以革命的**,表现世界各个国家发生的事件。纪录电影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不断发展。

思考题

1.纪录片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是什么?

2.弗拉哈迪的电影特点和拍摄方法是什么?

3.格里尔逊的纪录电影观念是什么?

4.维尔托夫的电影观念和拍摄方式是什么?

5.伊文思的电影风格是什么?

6.早期纪录片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哪些?

7.解释:影视人类学,格里尔逊学派,电影眼睛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