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它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CCCP,英语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USSR)。1917年10月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1922年吸纳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解体后分为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15个国家。
苏联期间,苏联电影对世界电影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 20世纪20年代爱森斯坦等人创立的蒙太奇学说是电影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30年代形成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特色,成为世界电影中的主要电影流派之一,影响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影响了苏联民族电影的发展。
一、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阶段
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苏联政权从创建之日起,就重视电影的意识形态宣传作用, 20世纪20年代的蒙太奇学派也被纳入宣传革命运动的历史中。1931年,以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义,苏联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934年,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规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苏联文艺创作的原则。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表现苏联革命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广大劳动人民,塑造正面人物,描写革命英雄、党的领袖、工人、集体农庄庄员、党的干部、经济工作者、工程师、共青团员、少先队员等。
20世纪30—80年代,苏联电影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 1990年6月,全苏电影工作者大会投票通过取消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电影创作的指导思想。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理论不再被人提起。
2.从成熟到低潮(1930—1953)
20世纪30—40年代苏联电影体现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突出阶级斗争,反映革命题材,表现卫国战争。代表作品有瓦西里耶夫兄弟的《夏伯阳》(1934,小说作者富尔曼诺夫),米哈伊尔·罗姆的《列宁在十月》(1937)、《列宁在1918》(1939)和维尔托夫的《关于列宁的三支歌曲》(1934)等列宁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在苏联推行个人崇拜,生产了大批歌颂斯大林个人的电影,如《宣誓》(1946)、《攻克柏林》(1949)、《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49)等。斯大林对电影生产直接干预,打击了电影工作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电影进入低潮期, 1952年全苏联只生产了5部电影。
3.从解冻到调整(1954—1980年代中期)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公开反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文艺解冻,开始全面的非斯大林化。电影代表作有格里高利·丘赫莱依的《第四十一》(1956),米哈依尔·罗姆的《一年中的九天》(1962)、《普通法西斯》(1965)和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1962)。
60年代是苏联反自由化时期,批判解冻期出现的对苏联的不同意见者,电影创作又一次陷入低潮。70年代中期,苏联党和政府再次调整电影政策,放松对电影的限制,电影再次得到发展。80年代的电影题材丰富。生活题材影片有格里高利·达内利亚的《秋天里的马拉松》(1979)、符拉基米尔·缅绍夫的《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79)、古纳尔·茨林伊斯基的《湖畔奏鸣曲》(1976)、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1977)和《两个人的车站》(1982)等。战争题材影片有罗斯托茨基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2)、邦达尔丘克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4)、阿洛夫、纳乌莫夫的《岸》(1984)、托道罗夫斯基的《战地浪漫曲》(1984)等。
二、创造列宁电影的导演罗姆
米哈伊尔·罗姆
米哈伊尔·罗姆(Mikhail Romm, 1901—1971),苏联电影剧作家、电影导演和电影理论家,是享誉世界影坛的大师。一生成就辉煌,编导过苏联经典影片,如《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普通法西斯》等。罗姆出生在政治流放犯家庭,毕业于大学雕塑系。1928年进入电影界,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工作40余年。同时又在莫斯科电影学院教学,培养了著名导演米哈尔科夫、塔可夫斯基等。
1.列宁电影
罗姆以拍列宁电影而著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1870—1924),马克思主义者、俄国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苏联创建者、列宁主义的提出者,列宁是他参加革命后的化名。他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1924年1月21日,因脑溢血逝世。列宁去世后,苏联政府为了纪念列宁,在莫斯科的红场建造列宁墓并将列宁的遗体保存在水晶棺内供瞻仰。
史楚金(1894—1939),苏联人民演员,以演列宁而闻名。至今还没有人能够超过史楚金对列宁的饰演,通过史楚金,观众认识了列宁。
列宁与演员史楚金
2.《列宁在十月》
《列宁在十月》(Lenin in October, 1937)的背景是1917年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之后。剧情是当年10月7日,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堡,决定发动武装起义,敌人到处搜捕列宁,而人民却千方百计保护他。瓦西里给列宁担任警卫,对自己妻子也不说列宁是谁。起义胜利后,列宁走上冬宫大厅,宣布了胜利的消息。
历史中的列宁在1917年十月革命前是光明正大回到俄国的,受到彼得堡工人的夹道欢迎。电影处理成秘密回国,受到追捕,显示了形势的紧张和严峻。影片以列宁秘密回国为开端,具有追捕情节,同时表现了列宁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大胆机警的作风。
《列宁在十月》剧照:追捕列宁
冬宫是临时政府所在地,布尔什维克依靠海军、陆军和工人武装,占领冬宫。十月革命的总指挥是托洛茨基,他当时是彼得格勒军事委员会主席,由于20年代托洛茨基受到斯大林排斥被开除出党,本片把总指挥改为列宁,与历史不合。片中列宁策划和指挥起义首尾呼应。
《列宁在十月》剧照:占领冬宫
3.《列宁在1918》
《列宁在十月》的上演获得巨大成功,罗姆继续拍摄《列宁在1918》(Lenin in 1918, 1939),同样获得成功。演员史楚金继续饰演列宁,因积劳成疾,在电影杀青之前去世,由其他演员继续扮演列宁。
影片选择1918年列宁遇刺事件设置情节,故事性强,以通俗的暗杀情节讲述伟人的故事,充分表现了电影的群众性和号召力,吸引广大观众,拉近伟人和民众的距离,这是列宁电影成功的一大原因。影片中《真理报》主编布哈林没有出场,通过敌对势力口中介绍,布哈林也将参加他们的秘密会议,推翻苏维埃,组建新政府。布哈林就此成为暗杀列宁的幕后策划者。克里姆林宫卫队长是打入敌人内部的特工,他向瓦西里报告暗杀列宁的情报,自己又被潜入苏维埃的间谍打死,使得影片的故事具有错综复杂的谍中谍关系,情节紧张。
《列宁在1918》剧照:谍中谍
由于政治原因,影片把列宁遇刺嫁祸于《真理报》主编布哈林,严重歪曲历史。布哈林(1888—1938)是苏联政治理论家、革命家、思想家、经济学家,曾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30年代因反对斯大林的国家高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主张,被开除党籍,并被指控委派间谍刺杀列宁等国家领导人, 1938年被秘密枪决。1988年平反恢复名誉。
《列宁在1918》剧照:列宁遇刺
影片有一句经典台词是瓦西里安慰妻子的话,“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一台词流传至今,被人们广泛引用,作为困难时候的精神鼓励和安慰。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困难重重,全国饥荒,影片用瓦西里夫妻对话和妻子把面包放入丈夫口袋、丈夫悄悄拿出面包放在桌面的细节表现粮荒和夫妻间的关爱情感。
《列宁在1918》剧照:面包会有的
两部列宁电影都因政治原因,歪曲历史,突出斯大林。《列宁在十月》是将起义总指挥托洛茨基抹煞掉,增加斯大林和列宁一起进入冬宫。《列宁在1918》是编造布哈林是刺杀列宁的幕后指挥,增加斯大林向列宁报捷。这是政治干扰创作的典型例子,但两部电影的艺术成就不容抹煞,导演罗姆和演员史楚金的共同合作,把列宁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
4.思想纪录片《普通法西斯》
《普通法西斯》(Ordinary fascism, 1965)是罗姆晚年拍的最后一部影片,也是世界电影史上思想纪录片的典范。影片至今仍然是纪录电影的经典。罗姆走访东欧各国博物馆,观看了200万米胶片和照片,搜集素材,探讨普通人变成法西斯的心理奥秘。
罗姆从一组儿童画切入《普通法西斯》的主题,儿童、母爱与死亡交叉在一起,形成蒙太奇的剪辑比较,以表达普通法西斯是从普通人来的,并且普通人是从儿童长大的。罗姆从反对个人迷信的角度探索法西斯的思想起源,儿童是被塑造出来的,成人教育他们崇拜希特勒,他们也就狂热地崇拜希特勒。问题在于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的人。
罗姆从希特勒的暴发史中寻找法西斯形成的社会基础,希特勒从一个密探到当了元首。1912年警察局就有了希特勒的档案,他是小职员的儿子,不成器的画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当过上等兵,战后做政府密探,成为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领袖。希特勒上台后像狂人般的手舞足蹈的演讲姿势,是通过对镜练习出来的,这一组照片存放在希特勒的私人相册里。
《普通法西斯》剧照:儿童比较
《普通法西斯》的解说词幽默反讽,罗姆采用叙事的手法,让不同叙事人称从不同角度给予解说,画外音具有很强的政论性。影片的解说,有时是播音员,有时模仿希特勒的口吻,导演罗姆也亲自为影片做解说,把希特勒的言行暴露给观众看。
《普通法西斯》剧照:希特勒
罗姆通过影片挖掘人性中隐藏的法西斯元素。人性中的邪恶在思想的指引下改变人的善性,使人成为法西斯。德国军人以杀人为乐,显示出人性的残忍与变态。《普通法西斯》的解说词政论性强,历史影像的剪辑对比强烈,显示了思想的深度与杂耍蒙太奇的魅力,成为新型的思想纪录电影的典范。
《普通法西斯》剧照:杀人为乐
三、诗电影代表塔可夫斯基
1.诗电影
诗电影是苏联电影的一个流派,由杜甫仁科开创。诗电影继承了俄罗斯文学艺术的抒情传统,采用抒情叙事的手法,以画面的诗意和情绪的感染力影响观众,达到精神的升华。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
杜甫仁科和诗电影在斯大林时代受到严厉的批判,直到50年代非斯大林时代才重新被人认识并受到尊重。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诗电影产生了一批优秀作品,主要表现战争题材。重要作品有米哈伊尔·卡拉托佐夫的《雁南飞》(1957)、丘赫莱依的《士兵之歌》(1959)、帕拉让诺夫的《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1965)、塔可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邦达尔丘克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康察洛夫斯基的《恋人曲》(1974)等。
2.塔可夫斯基与诗电影
安德列·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 1932—1986),苏联电影导演,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诗电影最重要的代表,被誉为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生于俄罗斯札弗洛塞镇,诗人阿尔谢尼伊·塔可夫斯基之子。曾就学于苏联电影学院, 1961年毕业。在26年的导演生涯中,留下8部电影作品,曾获得多项国际性大奖。1986年12月,塔可夫斯基因肺癌在巴黎病逝,享年54岁。
塔可夫斯基在电影学院的指导教师是父亲的挚友米哈伊尔·罗姆,他由罗姆鼎力推出,成为诗电影的著名代表。作品有《压路机与小提琴》(1960)、《伊万的童年》(1962)、《安德列·卢布廖夫》(1966)、《索拉里斯》(1972)、《镜子》(1975)、《潜行者》(1979)、《乡愁》(1983)和《牺牲》(1986)。
塔可夫斯基具有强烈的宗教气质,贯穿一生的创作母题是末世与拯救,精神的迷失与文明的危机。他在作品中从存在主义或东正教教义的角度思考人类命运,表现此岸与彼岸、罪与罚、赎罪与拯救、时间与记忆等命题。他对电影语言的贡献是创造了崭新的、忠实于电影本性的诗性叙事,他用破碎的世界和失落的碎片表现人的内心冲突和寻找,捕捉如同梦境般的生命影像,表现诗性内涵。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论著,记录了他的思想、回忆、创作灵感、发展脉络、工作方法以及自传内涵,并深入探究影像创作的种种问题。这些文章是导演陆续写成的,是读者认识和了解塔可夫斯基创作的最好史料。
塔可夫斯基的诗性叙事通过“时间写实主义”表现,即长镜头语言。他在《烙印时光》一文中指出:“我认为纪实顺序是电影的极致;对我而言,这并不是拍片的方式,而是重新建构、创造生命的方式。”[1]为此,他反对爱森斯坦单向性意义的蒙太奇剪接,他在《电影影像》一文中写道:“蒙太奇电影的理念———即运用剪接将两个不同的观念结合起来,如此产生了一个崭新的第三观念———对我而言,却觉得与电影的本质格格不入。艺术无法以观念的交互作用作为其终极目标。”“‘蒙太奇电影’向观众呈现拼图和谜语,让他们解读符号,并以讽喻为乐,一再地以其知识经验为诉求。然而,这些谜语每一道都有自己准确、一字不差的答案;因此我认为爱森斯坦阻碍了观众,使其无法对所见之事流露出自然的情绪反应。”[2]
通常一部好莱坞的主流影片, 90分钟的片长中一般有500—1000个各种机位与景别的镜头,每个镜头的平均时间长度只有5—10秒钟,以快速剪接切换形成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运用大量的长镜头以及缓慢的推拉和轨道车运动,避免了快速剪接对观众的“干扰性刺激”,有利于启发观众参与影片的思考。尤其是他的最后三部作品《潜行者》《乡愁》和《牺牲》,很少使用快速剪接,每部作品只有一两百个镜头,平均时间长度在1分钟以上。
塔可夫斯基的画面构图有大量的地平线、田园、河流、沙岸、树木、房屋、门窗、墙壁、镜子、食物、动物、雾气与火焰等,这些背景物体在时间的流逝中产生流动的韵律,它们和长镜头配合在一起,呈现出画面本身的意味和诗性品格,给人想象、思考与诗性的体验。
3.《伊万的童年》
《伊万的童年》(Ivan?s Childhood, 1962)是塔可夫斯基的第一部长片,描写战争中12岁的孤儿伊万帮助苏联红军侦察敌情,被德国法西斯杀害的故事。影片获得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伊万的童年》的开端、中场、结尾都贯穿梦境,这些梦使现实和梦幻交织在一起,世界日夜不分。影片的诗意内涵通过梦境表现,开端梦境中的伊万是一个快乐的美少年,无忧无虑,聆听着树丛中的布谷鸟叫声,生命存在于自然精灵之中。伊万一直在奔跑,镜头不断推移,跃过树梢,俯瞰大地,形成梦境飞翔的诗意。镜头不间断地由近景、中景、全景、远景拉远,又由远景、中景、近景、特写推近。梦境中伊万俯身喝水,母亲是伊万的生命之源。
《伊万的童年》剧照:奔向母亲的梦境
一声枪响,一个旋转镜头,伊万从美好的梦境转入现实的噩梦,母亲不再。他看到的是现实荒芜的农田和坠毁的飞机,他在战争中奔逃。空镜头的自然风景依然富有诗意,但它笼罩着战争的阴霾。伊万独自深入敌人阵营,太阳下山,月亮遮避,梦境与现实日夜不分。
伊万执行任务前,又一次进入梦境,他与童年女伴坐在苹果车上在大雨中穿行。伊万梦境中都有水,开始是喝妈妈打的水,现在是接受雨水的沐浴。伊万与满车苹果都是生命的果实,他与小女孩接受生命的洗礼。苹果车穿越暴雨,驶向天晴,撒满大地的苹果宛如果实累累的风景画,充满挥洒生命的诗意,苹果从大地来,生命与自然亲近。
《伊万的童年》剧照:苹果车的梦境
伊万从墙上“给我们报仇”的留言和血迹入梦,醒来是准备行装,出发执行任务。空镜头“给我们报仇”是伊万心情的写照。生命被法西斯毁灭,生命的意义是为复仇牺牲。苏军军官从法西斯档案中发现伊万被处决的登记,空镜头的刑具表示了伊万牺牲的现实噩梦。
影片结尾,伊万被处决的头颅在旋转,这是伊万灵魂的梦境。死去的伊万思念活在心中的母亲,母亲永远是伊万生命的源泉,永远不死。伊万和小女孩在水边奔跑,那是伊万成长的摇篮,伊万死后复活,生命永恒。
《伊万的童年》剧照:伊万牺牲
《伊万的童年》剧照:死魂灵的梦境
4.《安德列·卢布廖夫》
《安德列·卢布廖夫》(Andrei Rublyov, 1966)获1969年戛纳电影节大奖。影片讲述15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圣像画家卢布廖夫漂泊浪**的一生,在经历了炮火、鲜血的洗礼后,终于完成了“三圣像”画。
安德列·卢布廖夫1411年创作了传世之作圣像画《三位一体》,俗称“三圣像”,表现了象征圣父、圣灵、基督的三位天使,他们的头上都有一圈光环。画家对圣像和空白做特殊处理,造成圣像本身发光的错觉。
影片开端是一个农夫乘热气球飞到空中,充满好奇地俯瞰大地,最后摔死。15世纪初,俄罗斯遭受鞑靼人入侵,人民生活在苦难中,但是俄罗斯农民仍然保持了他们对世界的希望与渴望,异想天开地想要飞翔。导演以农夫俯瞰大地的主观镜头表现俄罗斯贫瘠而又美丽的自然,充满诗意。农夫飞天摔死的悲剧,隐喻了主人公安德列一生的追求与抗争,他目睹了战争和人民的苦难,对宗教动摇,一再拒绝画圣像。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农夫飞天
影片具有流浪汉小说的叙述框架,通过僧侣画家安德列在战乱中的流浪迁徙,把一连串独立事件衔接起来。在俄罗斯大地流浪的不仅有僧侣画家,还有流浪艺人,他们靠杂耍为生,给灰暗的民间生活增添了轻松幽默的喜剧气氛。
为纪念东正教先驱圣·乔治,影片中的年轻铸工博利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铸造大钟,完成了几乎不可实现的事业。铸钟是信仰的代表,象征在苦难之中重拾精神信仰。安德列目睹了铸钟的全过程,在轰鸣的钟声里,他领悟到神与艺术的和谐,获得了信念的再生,于是决定到莫斯科大教堂画圣像。这是他一生追求的最后归宿,铸工是另一个年轻的安德列追求精神信仰的写照。表现梦幻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的一贯手法,在铸钟完成的段落中,影片两次用闪回镜头表现安德列的幻觉,他看见了他曾经追求的女人,俗世的欲望在献身精神信仰中得到净化。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铸钟
影片结尾用了7分钟的缓慢推移镜头,表现教堂壁画和安德列绘制的“三圣像”,色彩斑斓,体现了苦难中的尊严与希望。塔可夫斯基电影惯于用黑白片表现他的时间与记忆的主题,本片结尾的圣像画出现了彩色,燃烧的木炭由黑白转化为棕红色。燃烧是时间的流逝过程,信仰之火从古燃到今,故事的历史时间进入了现代,对信仰的崇敬与喜悦之情,一以贯之地联系着过去与现在。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由耶稣像转换为河畔边的四匹马,它们是自然的生命,又是自然中的一景。流淌的河水代表时间的流逝,倾注的大雨代表信仰的滋润,画面从彩色变为黑白,一切都归于时间的永恒,思想尽在诗意之中。
《安德列·卢布廖夫》剧照:壁画与圣像画
影片结构从开端的农夫飞天到结尾的铸钟、画圣像画,形成首尾一贯的精神探索、追求信仰的主题。农夫从教堂的塔楼爬上热气球,嘴里叫着“上帝,我飞”,安德列在俄罗斯流浪,冒雨前行,结尾是雨中的马。上天入地的寻找,为的是信仰。导演阐述影片主题时说:“我想拍摄一部历史片,但它同时又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我想使15世纪人们的精神与今天人们的精神接近起来,或者说得更确切一些,就是要赋予那个时候的人和时代以生命,这样他们更接近我们,使他们的英雄气概成为我们所共有的。”
5.《牺牲》
《牺牲》(The Sacrifice, 1986)是塔可夫斯基最后一部影片,获第39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牺牲》讲述了一个关于信念与期待的故事,影片开端是亚历山大和小儿子植树,希望枯树复活,做了喉部手术的儿子能够开口说话,表现了对信念的期待与坚持。邮递员与亚历山大对话,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期待中,所有的人都在期待中,这是一个具有探索意义的哲学命题。在电影表现手法上,长镜头和推拉镜头使用非常突出,开端镜头在河边的道路旁左右来回缓慢地移动了9分钟,以此表现生活本身的节奏。
《牺牲》剧照:植树
亚历山大生活在分崩离析的现实社会中,世界末日的传言使人们陷入恐惧。他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人类精神世界,并且从此保持静默。他烧毁了自己的家,实现了对上帝的承诺,把一切化为“无”。但是他的牺牲不被家人理解,被当作精神病人送进医院。
《牺牲》剧照:烧毁
尽管父亲进了医院,小儿子仍然坚持给枯树浇水,迎来了枯树复活,并开口说话。枯树种植在流淌的河水边,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新生,孩子则是生命的延续。镜头从躺在树下的孩子一直摇到树顶,生命在时间的推进中不断充盈丰满,扩大到整个宇宙。孩子是亚历山大的希望与信心所在,也是导演的希望与信心所在,影片的结束语是导演把这部影片献给他的儿子。信念是绝望中的希望,只要坚守信念,坚持期待,牺牲就有价值,拯救世界就会有希望。
《牺牲》剧照:新生
四、小结
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在世界电影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精神上影响了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罗姆的思想电影通过影像手段表现哲理,挖掘人性的奥秘,拓宽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深度和广度。
塔可夫斯基诗电影的主题充满宗教色彩,表现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探索,对信仰的执著追求与坚持,具有寓言和谶语性质。他的电影使用长镜头,很少用快速剪接,画面构图优美。影片开端和结尾的音乐多采用巴赫的宗教音乐,以此升华主题。
思考题
1.你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认识是什么?
2.分析《普通法西斯》的思想意义与蒙太奇剪辑。
3.塔可夫斯基诗电影的特点是什么?
4.《伊万的童年》的四个梦境在电影结构中有什么寓意?
5.怎样看待《牺牲》的末世拯救的牺牲观念?
6.我们的信念、坚持、牺牲与获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