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第四节 意大利心理现实主义电影

字体:16+-

心理现实主义是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最初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小说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消失,但它的精神却被后来的意大利导演所继承。60年代,意大利电影出现了第二次复兴,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直接继承了新现实主义中的诗意部分,把新现实主义从关注外部世界转向描写人物内心,对人类自身的处境进行反思。

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以个体话语的方式表现个人心理现实,产生了意大利心理现实主义电影,它是对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继承和发展。

一、费德里科·费里尼与《八部半》

费德里科·费里尼

费德里科·费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是著名的意大利艺术电影家,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列·塔可科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

1.生平与创作

费里尼生于意大利北方海港小镇,从小喜欢木偶和马戏。在罗马大学攻读法律的时候,喜欢绘画,为多家画刊画漫画。受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费里尼大学毕业以后进入电影界,从1950年开始,单独执导影片。第二年,他的第一部影片《白酋长》问世,得到公众好评。1953年,他执导的《流浪汉》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银狮奖。1954年,他负责拍摄的故事片《大路》首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此片确立了他在电影界的地位。1992年费里尼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费里尼的作品有数十部。在他的一生中,获得过5次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威尼斯、戛纳和莫斯科电影节上也获奖甚多。新现实主义之后,费里尼逐步奠定了他在意大利电影、文艺界乃至整个欧洲影坛的权威。他在一次好莱坞的颁奖仪式上,对索要他的签名和地址的影迷说,你们只要找到罗马电影城“第五摄影棚”,就找到我了。从此以后,“第五摄影棚”就成了费里尼的代名词。费里尼在自传里说,我一天不拍片,就觉得少活了一天。

费里尼的电影重视对心理现象的探索,他和安东尼奥尼一样,声称他们依然属于新现实主义,因为他认为,人的心理也是现实。

2.《八部半》

《八部半》(8??, Eight and a Half,又名《八又二分之一》, 1963)是费里尼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片名的意思是他此前拍摄了7部故事片和两个插曲,称7部半,此片即为8部半。影片获第3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服装设计奖。

影片具有自传成分,讲述导演吉多在拍片过程中,受到制片人的催促,演员不断找他,还要处理妻子、情人的关系,精神陷入困境。为了摆脱情感关系的折磨,吉多把记忆、梦想、幻觉都注入影片,产生了令人眩晕的主题和想象。影片穿插的回忆与幻想的段落,以超现实的方式拼贴组合,似真似幻,难以区分。

影片有两条平行的情节线。一条是叙述一部悬而未决的影片遭受挫折的故事线索;另一条是由闪回和幻想所构成的探索童年动机和成年逃避现实的线索。

费里尼在《八部半》里,大量借鉴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巧,象征、闪回、幻想和梦魇穿插在电影里,使观众能深入看到吉多内心的状态。剪辑上的时空跳跃也形成了独特的“意识流”风格。这部现代派的经典之作,是费里尼创作的高峰和转折点,至今仍被广泛模仿,成为心理片的代名词。

影片开端是吉多的一个恶梦,他在公路上遭遇塞车。他从车窗爬出来,意外地飞向了天空,由此定下了影片奇幻性的基调。公路塞车、车主等候,表现了社会的混乱与秩序。所有等待的人都面朝镜头,唯有不甘被困的吉多始终背着身子。他爬出车窗飞天,象征着人要冲破束缚,自由飞翔。飞天的吉多转换为导演吉多放的风筝人,可以把飞天看作是吉多导演的影片中的一个想象的情节,表明吉多渴望创新。

《八部半》剧照:飞天与风筝人

吉多十分焦虑,医生为他开的处方是喝矿泉水与洗温泉浴。这两种建议都在他的幻想中以变形的方式出现,贯穿影片始终。喝矿泉水的处方变为公众如同领圣水般虔诚地领矿泉水,表现吉多的宗教反叛意识,圣水如同矿泉水。吉多在喝矿泉水的幻觉中,看到了圣女般的女人,为他送上矿泉水,为吉多与女人周旋定下了基调,吉多的一大欲望是爱女人。

《八部半》剧照:喝矿泉水

吉多梦见了父母的鬼魂,他们从坟墓走出来,与儿子交谈,关注他的导演工作。梦中母亲为他擦房间的墙,表明他和情人**在母亲眼中是肮脏的。梦境中父亲过问他的工作,表明吉多朝思暮想要拍一部好片的精神压力。他送别父母的鬼魂回地府,和母亲道别时母亲幻化为妻子路易莎,他一点也不愿意。吉多孑然一身面对墓地,感到茫然,不知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吉多拜访主教,征求对他的电影的意见,主教要他聆听圣鸟的声音,他在幻觉中看到的是女人的大腿,引起他的童年回忆。童年的吉多没有遵循宗教不可与女人接触的教规,与浪女跳舞,受到严厉的审判和戴高帽子示众的惩罚。虽然受到惩罚,童年吉多仍然崇拜浪女,它成为导演吉多反对禁欲、爱好女人的一个情结,宗教再次被亵渎。

《八部半》剧照:怀念浪女

吉多在妻子与情人间周旋,筋疲力尽。他幻想所有的女人都围绕他旋转,为他洗浴,为他服务。他在幻觉中可以任意鞭打情人,成为一个施虐狂。吉多背对镜头,与朝向镜头的女人形成一个对角线的画面,表明他的男权控制,他可以对所有女人发号施令。

《八部半》剧照:施虐控制

吉多被环境所困扰,为了逃避回答众人对他的各种提问,他幻想钻桌子自杀。然而自杀也不是他的出路,他把自己消融到大众狂欢的舞蹈中。在小丑乐队的指挥下,吉多和妻子一起加入狂欢舞蹈,求得心灵的平衡。人生就是小丑上演的一出戏,一切归于无。

《八部半》剧照:人生一出戏

费里尼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八部半》里,人就像涉足在记忆、梦境、感情的迷宫里,在这迷宫里,忽然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过去是怎样的人,未来要走向何处?换言之,人生只是一段没有感情、悠长但却不入眠的睡眠而已。

《八部半》是一部心理现实主义影片,费里尼通过主人公吉多的想象、幻觉、回忆、梦境等,揭示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心理的真实与现实融为一体,真假难辨,表现人的精神困惑。

二、非情节影片的创始人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1912—2007),意大利导演,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

1.生平与创作

安东尼奥尼出生于意大利中产阶级家庭,早年学习经济,替当地杂志撰写影评。1939年到罗马,进入电影学院研习导演技巧。1956年的《女朋友》(The Girlfriends)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而真正使他享誉世界影坛的是1960年的《奇遇》。安东尼奥尼晚年半身不遂卧床。他一生多次获得电影奖, 1993年获得欧洲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1995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2.《中国》

1972年,安东尼奥尼到中国,拍摄了《中国》(China)这部纪录片,第二年受到中国政府的批判,认为该片丑化了中国人民。安东尼奥尼在这部影片中坚持客观表现人,不做任何评价,他的影片从北京天安门人们排队照相开始,采用了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把环境与人联系起来,以便让西方了解中国。诸如拍摄传统针刺麻醉接生,产妇泰然饮食,还有上海城隍庙茶馆、中国太极拳、林县山村、杂技表演等。

《中国》剧照

3.《红色沙漠》

《红色沙漠》(Red Desert, 1964)的女主人公承受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焦虑,无法与丈夫相处,做出了许多有悖于常理的事情,再现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工业文明推动了人类世界的进步,但同时工业文明又使人的主体精神失落。《红色沙漠》是安东尼奥尼执导的第一部彩色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这部影片中,安东尼奥尼创造性地运用色彩作为影片的一个元素,用色彩和调子来传达人物情绪,营造影片氛围。一位评论家宣称:《红色沙漠》是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彩色片。

4.《奇遇》

《奇遇》(The Adventure,又名《迷情》, 1960)以新颖独特的风格和极富现代感的思想内涵,轰动国际影坛,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为导演带来国际声誉。《奇遇》《夜》《蚀》是安东尼奥尼的“情感三部曲”,都是表现女性的精神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隔膜。

《奇遇》是一次男女之间的感情冒险,安娜与桑德洛快结婚了,却感到自己愿意一个人独处,他们在小岛发生争吵后安娜失踪了。导演擅长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安娜与桑德洛被置于狭窄的海礁边上,侧身、背对镜头,站在悬崖边上没有退路,以此表现情感的疏离。影片很少用音乐,对话也很简洁,人物置于海礁上,造成了环境对人的压迫,加深了人的孤独感和冷漠感。

《奇遇》剧照:疏离与孤独

桑德洛和安娜的女友克劳蒂娅一起寻找安娜,两个寻找者最终成为恋人,但并没有消除情感隔膜。他们的相恋表现了身份错位的迷失,为此感到不安。自然风景让克劳蒂娅茫然,室内建筑给她压抑,人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了这种不安的气氛。桑德洛不忠是情感隔膜的总爆发,面对吹动的树梢和高耸的建筑,克劳蒂娅处于无奈的情感孤独中。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背对观众,被置于火山与水泥墙之间,体现了人物貌合神离、不可沟通的情感状态,这是安东尼奥尼的人与环境不相适应的经典镜头。

《奇遇》剧照:隔膜

《奇遇》表现人的不可沟通、不可知性、焦虑与苦闷,它是安东尼奥尼心理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影片打破了传统电影手法对故事情节的线性逻辑追求,注重表现人的情绪与心理变化,强化个体话语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导演由此成为“非情节、非戏剧化”影片的创始人。在叙事方式上,影片抛弃蒙太奇手法,通过长镜头和连续镜头的运用,每一个场景中所展现的时间与现实经验时间几乎等长,将真实还原在观众眼前。在空间画面上,影片突出表现人物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关系。

三、小结

意大利心理现实主义的两位大师费里尼和安东尼奥尼的影片的共同特点是将人的心理现象与现实相联系,探讨现代社会人与环境的疏离感,表现人的现实困境。现代人生活在物质优裕的环境,但是感情空虚、贫乏,充满孤独绝望的危机感。

思考题

1.费里尼电影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是什么?

2.安东尼奥尼电影的心理现实主义特点是什么?

3.新现实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区别是什么?

4.分析《八部半》和《奇遇》的特点。

[1][苏联]塔可夫斯基:《烙印时光》,见《雕刻时光》,陈丽贵、李泳泉译, 6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2]同上书, 126、129~130页。

[3][法]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徐昭、胡承伟译, 327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5。

[4]单万里:《雷内·克莱尔:鼓捣影子的院士》,载《中国银幕》, 2003 (8)。

[5][法]巴赞:《导演德·西卡》,见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 297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