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电影史:插图版

后记 享受叙事的快乐

字体:16+-

对于个人而言,叙事是人生经历的过程。自1982年研究生毕业在高校任教以来,我的教学科研都没有离开叙事。我的学术起步是从探讨文学叙事开始的。读研期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与描写的多层次对照》[1]和硕士论文《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2]都是关于文本叙事的讨论,以后扩展到比较文学理论、建筑空间叙事、嗅觉空间叙事、电影叙事和跨媒介叙事的研究。如《中西叙事概念“间架”与“插曲”辨析》[3]、《礼经建筑空间的政治叙事》[4]、《〈红楼梦〉香气叙事的空间建构》[5]、《意识流小说的嗅觉叙事》[6]、《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口述史叙事》[7]、《〈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8]和《跨媒介传播演变中的叙事发展》[9]等。

从出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欧美小说模式》[10]到出版博士论文中国文学研究专著《〈红楼梦〉的空间叙事》[11]和中国小说叙事理论著作《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12],关注的都是叙事学领域的话题。从撰写《外国文学史》[13]、《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14]到这部《外国电影史》教材都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叙事学研究的风格。工作之余,也搞过文学创作,出版小说《红房子》[15],散文集《世界的眼睛和心灵》[16]、《女儿不是天才》[17]、《天使之吻》[18],纪实文学《一个女教授的南下手记》[19]等作品。我生活在叙事中。

我天生是一个适合做教师的人,喜欢表达,喜欢智慧幽默的脱口秀,属于成人版的“人来疯”,听众越多,讲话越有精神。我很享受在课堂表达的叙事快乐,我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学生的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命,这是我的教学叙事的最大幸福。

从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网站[20],到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红楼梦〉的空间艺术》[21],主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外国文学史》,投入录像,我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沉浸在叙事的快乐中。

我从小喜欢阅读和讲故事,这两者的联系是由兄妹俩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造就的。我的哥哥长我4岁,小时候哥哥喜欢和邻居男孩打扑克牌玩“赌博”图书,就像涨潮落潮,赌赢了,我家箱箱柜柜都有书,赌输了,家里什么课外书都没有了,只剩下一本1953年出版的《学文化字典》,那是我父亲的书。趁着赢回图书的当口,我就拼命看其中的小说,保不准什么时候这些书就输掉了。一群大男孩在走廊楼梯口赌书,一个小女孩席地坐在旁边看书。每当我手里的书还没有看完就被哥哥输掉的时候,我就给小说书做个记号,看它被哪家男孩赢去了,然后我就去找那家的姐姐妹妹借回这本书看完,条件是我看了后给她们讲书中的故事。直到有一天,一个借给我书看的小女孩的哥哥在打妹妹,说她偷了他的书拿去换糖吃。我放学回到家,我的哥哥一把夺过我的书包,搜出了那本书,问我怎么回事。我说我借来看的,没有糖跟她做交换,我答应给她讲故事。哥哥没说什么,把书还给那家男孩,然后专门去赢回了那本书给我看。以后他留心去赢那些世界文学名著,不再输掉,为我提供看书的书源。再以后哥哥不赌书了,他把自己赢来的书和换来的书搞了一个小人书摊,看一本挣一分钱。

每个星期天我跟哥哥到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摆小人书摊。还记得小人书中有一本西藏连环画,文字说明是藏文,谁也看不懂,也就没有人愿意看。我就根据图画看图写话,在藏文下面编写了一个汉字说明。居然有读者说,嘿,还有翻译呢!我在旁边照看书摊不吭声,心里暗自得意,嘿,那是我写的呢!这是我最早的文字叙事。

一天摆书摊下来,哥哥给我1角钱做奖励,其余的他交给母亲补贴家用。我捏着母亲给我用来租书的1元钱押金和哥哥给我的1角钱租金到街道阅览室租小说书看,租金是2分钱看一天。看叙事的外国小说比吃糖有吸引力,我是从来不拿钱买糖吃的,养成习惯至今都不吃水果糖。

就是这些阅读成就了我大学政治系毕业在工厂做宣传干部后改行考上了中文系外国文学研究生,当然这是后话。当时我不用再以讲故事为回报找邻居姐妹借书看了,但是我看了书仍然给她们讲故事。我成了我们那幢俗称“红房子”(砖木清水结构三楼一底的红砖房)住着60户人家的工人住宅里的故事大王。我感谢50年前听我讲故事的小伙伴们,他们成全了我的叙事爱好。

那时重庆市渝中区的街道阅览室看连环画也是一分钱看一本,但有不要钱的小人书看,条件是看了后要讲给管理的大妈听。我就专门去看这种不要钱的小人书,看了讲就讲呗,只要有书看。我去看不要钱的小人书,去租要钱的小说书看。从五六十年代给邻居小孩讲故事,到70年代下乡知青招工返城进工厂给知青工友讲故事,讲故事锻炼了我的口才和表达欲。1972年当我作为创作独幕剧《麦收时节》的知青代表在重庆市文艺调演的千人大会上发言的时候,我很开心,一点不怯场。

当我自己有了孩子后,周末我带她到广州购书中心儿童部,让她坐在地上随意看不要钱的漫画书,回家的时候买两本带拼音的童话书。遵循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口”,我也教她讲故事叙事。每天晚饭后散步,我要她把学校发生的事情讲给我听,回家后她把讲给我听的写下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孩子每天上学放学,从家里到学校,要她天天叙事,哪有那么多的事来叙。我就把她带出去旅行。从孩子7岁开始,每年暑假,我们母女俩做背包客,出门旅行。回来后她就写游记。如今我们走遍中国,跨出国门仍然做背包客一族,旅行叙事快乐无比。

母女背包客

女儿张蒙蒙从小学一年级学了拼音后开始写日记,以后写散文和游记。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一年级在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了8本书:《告诉你,我不笨》(1999)、《告诉你,我不是丑小鸭》(2000)、《童年,只有一次》(2001)、《快乐伴我成长》(2002)、《边玩边长大》(2003)、《我的天空有彩虹》(2004)、《青春美丽》(2005)、《十五岁的风筝》(2007),香港和平图书有限公司出版1本书《长不大的嘴巴和长得太大的嘴巴》(2003),共计210万字。写作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培养了她的善良、同情心、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理性精神。我为她的成长叙事感到欣慰和快乐,女儿是我人生叙事的最大杰作。

张蒙蒙出版的8本书封面

我希望学生也能快乐叙事。我对他们说,生活就是舞台,想一想你正在日常生活中叙事,你会昂首挺胸,脚下像踏着音乐的波浪,走路都有弹性了。活着要有凭据,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你要拿起笔来写作,证明你的能力。

电影的一个主要特点也是讲故事。在20世纪50年代生的一代人中,我对电影叙事的热爱是从小时候仰着脖子在重庆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看露天电影开始的,那是我的“天堂电影院”。露天剧场中央立着两根柱子,一张白色的大银幕挂在中间。银幕正面常常站满了人,我踮起脚尖也看不全银幕,就在银幕的反面看。以至影片中的人全是左撇子,左手用筷子,左手打枪,左手敬礼。多看几次也感到习惯,练就了自己左手用筷子、左手切菜、左手用剪刀,成了左右开弓的“全撇子”。连打羽毛球也左右换手,球飞右边用右手打,球飞左边换左手接球。

我对当时影印的电影连环画情有独钟,每页都是一幅黑白照片,就像看了一部电影那样过瘾。记得被印度片《流浪者》的电影连环画深深吸引,我看了去给邻居小孩讲故事。说道:只见镜头一转, 12年过去了,监狱里的小拉兹长成了大人,他看着手里的面饼哈哈大笑,当年他就是为偷这样一块面包给生病的母亲吃被抓进监狱的。我是根据电影连环画的影印图像讲述这一段的,至今印象深刻。因此我在本书分析《流浪者》的时候(见第9章4节),特地把儿童拉兹和成年拉兹在监狱狂笑的一段视频制作成了“分镜头”的电影插图,以纪念童年的电影情怀。见下图:热爱电影使我从1995年用电脑起就开始收集影碟和图像视频资源,从CD、VCD到DVD、D5、D9,一路走过18年,至今家有上千张碟。好碟大家看,看碟的快乐使我产生了与学生分享的愿望。我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文学与电影》,为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主讲《外国电影史》和《电影大师研究》。

《流浪者》剧照

我的年龄从“奔5”、“奔6”到“奔7”,一路奔向“60后”,我庆幸自己抓住了现代科技的尾巴,学会用技术解决教学问题。我亲自拍DV做视频,亲自制作文字、图像、视频、声音融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亲自用非编设备剪辑电影视频段落。我是一个叙事的行动派,我的工作是叙事。

撰写这部插图本教材是我十年电影教学的积累和体会,其中让我颇费心思的是构思插图的叙事结构和内容,我大量看片,熟悉电影细节,常常是半夜看碟记下时间索引,然后再根据索引在非编机上一帧一帧地截取电影剧照,每一幅插图都尽可能地追求清晰、准确、精致。例如《罗拉快跑》中动画罗拉三次跑出大门遇到恶人和恶狗的细节,第一次是恶人没有阻拦;第二次是恶人伸腿绊倒了罗拉;第三次是罗拉跨腿飞越恶人。我将这三次动作的瞬间截图下来,多一帧模糊,少一帧对不上,我欣赏这一剪接。

剪辑视频和截取图像是一个费时间、耗精力、花钱财的事情,但我乐此不疲,因为我在建构叙事的外国电影史,不仅让文字表述有叙事特点,而且让插图也参与叙事。我制作的连环画式的“分镜头”插图,老电影就用4∶3的模板做背景,宽银幕电影就用16∶9的模板做背景,尽量让插图与文字表述互阐互证。比如上面这幅《流浪者》插图,第一行是偷窃;第二行是恋爱;第三行是审判,有一个剧情发展的叙事过程,三行图中的9幅小图都有隐含的故事。在现有的插图本教材中,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创意吧,不仅切合电影的叙事特性,也能满足读者透过纸版教材看到“插图电影”的需求。我感到叙事的快乐,相信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阅读叙事的乐趣。

本教材的撰写获得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新世纪侨校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立项,也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分社的马佩林老师和责任编辑周劲含老师的选题策划与编辑出版的辛勤工作。特别是佩林在北京那头的QQ告诉我,他准备给这本书做“四色印刷”(彩色),我在广州QQ的这头一跳而起,太棒了,彩色!想一想,印彩色,即使是黑白电影插图,由于印彩色的纸张好,印出来的单色插图或双色插图也比普通纸张印刷清楚,像茂瑙《吸血鬼诺斯费拉图》的阴影表现插图是当得住印彩色的。见下图:

《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剧照:阴影的力量

我做事有些追求完美,老电影的视频图像很多不是很清楚,为了获得清晰的图像,我买了VCD和DVD两种格式制作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为了吸血鬼的那副爪子能够清楚可见,我反复截图,挑选最精准的那一幅。同时也请2011级戏文班莫雅仪同学帮我截取高清图片,在此致谢。如今彩印,为这本教材的叙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教材列出了图书、图片、影像资源的主要参考文献,难免有遗漏。在此对所有为本教材提供参考图书、图片、视频资源的作者和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礼和谢忱。

张世君

2013年8月于广州暨南大学

[1]张世君:《〈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的圆心结构与描写的多层次对照》,载《外国文学研究》, 1981 (4)。

[2]张世君:《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载《外国文学研究》, 1982 (4)。

[3]张世君:《中西叙事概念“间架”与“插曲”辨析》,载《文艺理论研究》, 2009 (3)。

[4]张世君:《〈红楼梦〉香气叙事的空间建构》,载《红楼梦学刊》, 1999 (4)。

[5]张世君:《礼经建筑空间的政治叙事》,载《江西社会科学》, 2011 (1)。

[6]张世君:《意识流小说的嗅觉叙事》,载《国外文学》, 2012 (2)。

[7]张世君:《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口述史叙事》,载《暨南学报》, 2003 (5)。

[8]张世君:《〈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电影改编的关键元素》,载《当代电影》, 2003 (5)。

[9]张世君:《跨媒介传播演变中的叙事发展》,载《叙事丛刊》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10]张世君:《欧美小说模式》,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5。

[11]张世君:《〈红楼梦〉的空间叙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12]张世君:《明清小说评点叙事概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13]张世君:《外国文学史》(纸版插图本),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14]张世君:《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纸版插图本),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15]张世君:《红房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16]张世君:《世界的眼睛和心灵》,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17]张世君:《女儿不是天才》,广州,花城出版社, 2000。

[18]张世君:《天使之吻》,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9]张世君:《一个女教授的南下手记》,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8。

[20]张世君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网站,网址: http://jpkc. jnu. edu.cn/wgwxs/index. htm。

[21]张世君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红楼梦〉的空间艺术》,爱课程网址: http://www. icourses. edu.cn/details/10559V001。网易公开课网址: http://v. 163.com/special/cuvocw/hongloumengkongjian. html。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