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新编(第4版)

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字体:16+-

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依然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如今,新型的数字媒介已催生了多种文学样式,它们大体上可被纳入到以下两种文学之中:其一是网络文学,其二是微文学。

1.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是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出现在互联网上的一种文学样态。由于出现的时间较短,对其定义还存在着一些争议。广义的网络文学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所有文学和类文学样态。但这仅仅是根据传播介质来下定义,所以经不住推敲。例如,按此定义,《红楼梦》转换成电子文本上网之后也可称作网络文学。狭义的网络文学是指只能存在于互联网上,不能印刷出版,且充分体现着网络特征的网络超文本文学、多媒体文学,由网友共同创作的接龙文学,通过电脑软件创作的准文学等。但目前这类作品的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现在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是:网络文学是指网民利用电脑创作,首先发表于互联网上,供网民欣赏、批评或参与的文学或类文学作品。[1]

网络文学是于1994年进入中国的。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中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走进互联网络,1997年,中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世纪之交以来,专业性的文学网站越来越多,较著名的有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言情小说吧、盛大文学等。此外,中国四大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网易和腾讯也都开辟了“文学”频道,这就为网络原创提供了更多的发表阵地。

网络文学在中国兴起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已从原来的无序走向了现在的有序,其作品也从原来的屈指可数变成了当下的多如牛毛。1996—1997年,因一些网络写手刚刚“触网”,他们还不可能有多大作为。这两年可看做网络文学的起步阶段。1998—1999年,随着蔡智恒的网络爱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网上连载,引发了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创作的热潮,也涌现出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李寻欢、安妮宝贝等著名的网络写手。2000—2002年,网络文学获得丰收,一批网络小说(今何在的《悟空传》、林长治的《沙僧日记》、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江南的《此间的少年》、何员外的《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等)大受欢迎,并最终变成了传统的印刷文本。2002年,宁肯的《蒙面之城》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标志着网络文学被传统文学正式认可。2003—2004年,网络文学略显沉闷和低迷。而萧鼎的《诛仙》现身网络,则预示了玄幻小说的诞生。2006年,《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赵赶驴电梯奇遇记》等作品在网上走红。2008年10月—2009年6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的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联手承办了“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最终在1700部作品的基础上,由文学界推选出了10部最佳作品,由网络读者推选出10部人气最高作品。这一活动标志着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一次深入交流。此后,网络文学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时至今日,网络文学的特点已呈现得愈加分明。大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是写作门槛降低。昆德拉曾经在小说中以不无戏谑和忧虑的口吻指出:“写作癖在政客、出租车司机、产妇、情妇、杀人犯、小偷、妓女、警察局长、医生以及病人中的不可避免的泛滥,在我看来,无非表明着每个人毫无例外都具有作家的潜质,乃至整个人类都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到大街上,大声叫喊:我们都是作家!”[2]如果说在昆德拉的描述中,写作癖还多少带有一种想象的、夸大其辞的成分,那么自从有了网络,它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全民写作的时代也才真正到来。因为从理论上说,网民只要有条件上网且粗通文墨,便可以写作并发表作品。这就降低了写作和发表的门槛,打破了原来文化精英对文学的垄断;而随之带来的问题是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要想在海量的网络文学中披沙拣金,发现佳作,委实不易。

第二是狂欢色彩加重。狂欢、狂欢化、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等是巴赫金的说法,用来描述一些小说的复调风格。从某种程度上看,当今的网络世界也是一个虚拟的狂欢广场,网络文学诞生于此,便也更多地携带了狂欢的基因。于是,除巴赫金所谓的广场话语之外,调侃、戏仿、反讽、夸张、搞笑、恶搞、无厘头等也常常成为网络文学的主要修辞策略。早期的网络文学《悟空传》《沙僧日记》等作品开此先河,后来者则不断进入到这一写作谱系之中。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写得“好看”,很大程度上便是狂欢思维、大话美学与后现代笔法结合的产物。[3]当网络文学越来越具有狂欢色彩之后,它确实对既定的写作观、语言观和文学观构成了一种颠覆,甚至如李寻欢所言,让文学重新回到了民间。但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狂欢、大话、好看等也很容易成为消费主义的同谋。

第三是读写互动出场。传统的文学创作是作家个人的事情,这意味着从构思到写作都须亲力而为。即便作品面世之前作家会听取读者意见,但这读者一方面大都是高级读者(如期刊编辑、作家同行、批评家等);另一方面,听取意见也常常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然而,网络文学却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做法:即写即贴意味着作者将呈现出整个生产过程;主帖之后无数读者的跟帖评论(涉及鼓励表扬、批评建议乃至出谋划策等)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左右作者的写作走向。于是,这种深度参与使读者(尤其是粉丝)成了作品的潜在合作者。费斯克(John Fiske)认为粉丝具有文本生产力,而文本生产力并不只局限于新的文本生产,“它还参与到原始文本的建构当中,从而将商业化叙事或表演转化为大众文化。粉丝都具有积极的参与性。身着球队衣服的球迷们和穿戴举止都像乐队的摇滚乐听众们,都已成为表演的一部分了”[4]。网络文学的读写互动亦可作如是观。

第四是类型写作分明。网络文学类型原是文学网站的一种分类,主要功能在于方便读者找到适合于自己阅读的文学类型。如榕树下开办之初,小说栏目曾分为爱情城市、武侠天地、聊斋夜话、鬼话连篇;而到起点中文网时代则已开设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青春、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科幻·灵异、同人·漫画等小说频道。这种分类方式被各大文学网站效仿,其名目也越来越多,从而对网络写手的类型化写作构成一种召唤和规训。2006年以来,类型化写作蔚然成风,新型的小说类型(如穿越、盗墓、后宫等)及其代表性作品(如《步步惊心》《盗墓笔记》《甄嬛传》等)也越来越多。类型化写作有自己的目标受众,其情节模式、结构程式等相对固定。它发展得越成熟,也就越是在按照某种“配方”生产,其大众文化的特征也就越明显。

第五是商业气息浓郁。网络文学出现之初带有很大程度的自发性,这意味着一开始网络写手与商业利益并无瓜葛。2003年10月,随着起点中文网首推VIP会员计划,开启付费阅读模式,标志着网络文学被纳入到商业运作的轨道。此后,大量的网络写手进入这一行业,而“按字计酬”的稿费标准,“试读+付费”的阅读模式,[5]日日更新的行规以及点击率和排行榜所形成的压力等,都促使网络文学越写越长。在传统文学中,50万字的长篇小说已足够长,但对于网络小说而言,50万字才刚刚起步,只有写到数百万字乃至上千万字的小说才能使作者与网站双双受益。在这种拼速度、拼体力的写作中,“超长篇”写手很难做到精雕细刻,从容布局。与此同时,单打独斗的写作又很难支撑长久,团队合作的批量生产渐成气候。这样,网络文学最终也成为商业流水生产线上的一件件产品。

如此看来,网络文学发展至今,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又潜藏着诸多问题。而它究竟会走向何方,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2.微文学

宽泛而言,微文学也是网络文学。但由于它的特征非常明显,便有必要单独加以讨论。大体上说,我们可以把字数在140字以内,借助短信、微博等媒介形式生产、传播、阅读的文学看作微文学。微文学包括微小说、微散文、微诗歌、微戏剧、微童话等。

微文学之所以能够出现,原因大概有二:其一,新媒介来临之后,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于是70字以内的短信文学应运而生。2009年8月,随着国内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开始进入上网主流人群的视野,140字以内的微博文学也呼之欲出。因此,微文学首先是媒介变迁的产物。其二,人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时空压缩”的现实世界里,“短平快”既是一种生活节奏,也是一种生命体验。于是,“微”成为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与之配套的是微博、微信、微叙事、微阅读、微电影、微情书、微公益、微理财、微旅游等。在这样一种时代语境中,微文学的诞生也就有了强大的技术基础和文化氛围。

微文学发展至今,主要经过了以下两个阶段。

短信阶段。2002年,网上出现了“短信写手”的称谓,那些为门户网站或者专业短信息网站提供短信资源的人,为网站运营商们提供了大量有趣的文字和图片让网友下载、转发。于是,短信成为网站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大网站不惜重金将一批短信写手网罗旗下,以便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种新奇古怪、调侃诙谐的短信,吸引用户。短信文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6月,由《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和海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联合发起“首届短信文学大赛”。2004年8月,号称“中国第一短信写手”的戴鹏飞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短信小说《谁让你爱上洋葱的》。同年8月,广东作家千夫长创作的4200字的手机小说《城外》,被电信运营商华友世纪通讯公司以18万元的高价买断版权,并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后几年,短信文学逐渐降温。

微博阶段。微博出现之后,微博文学迅速崛起。2010年,首部微博小说《围脖时期的爱情》走红网络。2010—2013年,新浪继续举办四届微小说大赛。2012年,《黄金时代》杂志举办首届“微文学 大生活”微博征文大赛。2013年,《微文学》杂志创刊。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南方周末》等报纸也开设了“微叙事”栏目,2014年,《光明日报》举办首届微博微小说大赛。种种迹象表明,微博文学已后来居上,取代了先前的短信文学,成为微文学的主要形式。

从短信文学开始,微文学的基本特征就已基本固定,这种特征曾被戴鹏飞概括为:每自然段基本70个字;段落结尾或幽默,或哲理,或双关,或言情;隔行;简化故事情节,淡化矛盾冲突,强化语言精彩,深化标点意义;对白生动、夸张;采用蒙太奇手法;用环境隐喻内心的一种新文体。[6]而只要把70字换成140字,这种特征也基本适用于微博文学。

比如,我们先来看看戴鹏飞的一则短信文学。

流泪的爱情——黄瓜失恋痛哭,茄子安慰她:爱情不单只是甜美、只是沉醉,还有心碎、还有流泪。唉!谁让你爱上洋葱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则新浪微博第三届#love微小说#大赛获奖作品。

父亲病故后不久,我和爱人决定接远方的母亲过来住段时间。一天晚上,爱人很惊奇地对我说:“我发现你妈挺时髦啊,每天睡前还听MP3。”我瞬间想起那机器是今年春节妈叫我买的,当时还让我教她如何录音。心生好奇,于是趁妈出去买菜翻出来偷听,却发现里面只有打呼噜的声音。

除这些刻意创作的微文学作品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那些广为流传的段子。段子自然也有多种类型,但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是以荒诞笔法呈现社会问题、世间百态,从而达到介入现实和批判现实的目的。这种段子若写出水平,其实也可看作微文学。

必须指出,微文学的特征虽然明显,但它一开始就被明确定位成了文学商品。千夫长在谈到他的手机小说《城外》时就曾直言不讳,明确了它的商品属性。[7]而微博上的段子手也多与商家合作,或兼打广告,或在其段子中植入广告。因此,对于微文学,我们除了要注意其文学新特征之外,还必须把其商品属性考虑进来。

不过,微文学确实把我们带到了卡尔维诺所论述的语境之中。卡尔维诺强调未来的文学可能是一种“轻”“快”“简洁”、讲究“速度”的文学,微文学则在很大程度上吻合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吻合了卡尔维诺的论述。

那么,未来的文学究竟会走向何处呢?显然这是一件不太好预测的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网络和手机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文学也就会越来越频繁地与这些新媒介亲密接触。这种局面,既为传统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网络文学和微文学的进一步生长提供了巨大的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介既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方式和消费方式。而这种变局自然也会作用于文学本身,让它发生种种变化。因此,文学固然不可能像米勒所断言的那样走向终结,但是,它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却是明显的。而追踪这种变化,并从中寻找变化的内在逻辑,也将是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思考题】

1.艾柯把书分为两种,一种供人阅读,一种供人查阅。你认为这种分法合适吗?为什么说供人阅读的书不会消亡?

2.阅读卡尔维诺的《马科瓦尔多逛超级市场》《黑羊》《良心》等短篇小说,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在其作品中体现“快”的文学价值观的。

3.结合最新出现的数字媒介(如网络、手机等),谈谈传播媒介对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辅助阅读材料】

1.卡尔维诺.新千年文学备忘录.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卡尔维诺.美国讲稿.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3.让-菲利清·德·托纳克.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J.希利斯·米勒.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5.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7.欧阳友权等.网络文学论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童庆炳.全球化时代的文学和批评会消失吗?∥童庆炳.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赵勇.媒介文化语境中的文学阅读.中国社会科学,2008(5).

[1] 参见欧阳友权主编:《网络文学词典》,18页,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

[2] \[法\]米兰·昆德拉:《笑忘录》,王东亮译,163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 参见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文艺争鸣》,2010(5)。

[4] \[美\]约翰·费斯克:《粉都的文化经济》,陆道夫译,见陶东风主编:《粉丝文化读本》,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起点中文网等实行的VIP收费阅读制度一般规定前20万字免费,以后按每千字收费,网站、作家分成。单本连载总字数基本上都要达到300万字左右才比较划算。参见邵燕君:《媒介新变与“网络性”》,《人民日报》,2014-4-8。

[6] 李师江:《短信文学是什么玩意儿》,http://www.sg.com.cn/2004style/YLZM/t20040817_77695.htm.

[7] 舒晋瑜:《来了吗,短信文学时代?》,http://www.phoenixtv.com/home/zhuanti/fhxd/show/yuedu/200409/22/331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