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参考文献

字体:16+-

[1] 艾皓德:《近代汉语以“时”煞尾的从句》,《中国语文》1991年第6期。

[2] 鲍 红:《安徽安庆方言“着”的虚词用法》,《方言》2007年第3期。

[3] 蔡镜浩:《重谈语助词“看”的起源》,《中国语文》1990年第1期。

[4]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5] 曹广顺:《〈祖堂集〉中与语气词“呢”有关的几个助词》,《语言研究》1986年第2期。

[6] 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7] 陈宝勤:《语气助词“在”“有”的产生及消亡》,《汉字文化》2004年第4期。

[8] 陈宝勤:《试论“着”的语法化过程》,《语文研究》2006年第1期。

[9] 陈妹金:《汉语与一些汉藏语系语言疑问句疑问手段的类型共性》,《语言研究》1993年第1期。

[10] 陈妹金:《北京话疑问语气词的分布、功能及成因》,《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11] 陈前瑞:《“来着”的产生与主观化》,《中国语文》2005年第4期。

[12] 陈前瑞:《句末“也”体貌用法的演变》,《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3] 陈士林:《楚辞》“兮”字说》,《民族语文》1992年第4期。

[14] 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出土文献研究(三)》,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 陈贤纯:《句末“了”是语气助词吗?》,《语言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1期。

[16]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7] 戴庆厦:《景颇语的实词虚化》,《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8] 戴昭铭:《从“也”到“啊”》,《中国语言学报(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9]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20] 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词汇特点及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研究上的价值》,《中国语文》1999年第2期。

[2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

[22] 方 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23] 方 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24] 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

[25] 方绪军:《语气词“罢了”和“而已”》,《语言科学》2006年第3期。

[26] 方一新、王云路:《读〈佛经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1期。

[27] 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8] 高列过:《东汉佛经疑问句语气助词初探》,《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4期。

[29]〔日〕高岛谦一:《殷代贞卜言语的本质,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110册》,1989年第10期。

[30] 谷 峰:《从言说义动词到语气词》,《中国语文》2007年第3期。

[31]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32] 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33] 郭孝珍:《晋语的提顿词与话题结构》,徐烈炯、刘丹青主编:《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4] 何琳仪、房振三:《“也”“只”考辨》,《上海文博论丛》2005年第3期。

[35] 何乐士、敖镜浩、王克仲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36] 何乐士:《论〈左传〉前八公与后四公的语法差异》,《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

[37] 何乐士:《〈左传〉的“焉”》,《古汉语研究(第一辑)》,北京,中华书局,1988。

[38] 贺 阳:《试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2年第5期。

[39] 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40] 胡明扬:《语气助词的语气义》,《汉语学习》,1984年第6期。

[41] 黄伯荣(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类编》,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42] 黄国营:《句末语气词的层次地位》,《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43] 黄晓雪:《说句末助词“在”》,《方言》2007年第3期。

[44] 贾齐华:《疑问句尾的“为”词性演变探略》,《中国语文》2003年第5期。

[45] 江蓝生:《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语文研究》1986年第2期。

[46] 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47] 江蓝生:《时间词“时”和“後”的语法化》,《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48]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年第5期。

[49] 江蓝生:《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50] 蒋 瑞:《也说〈周礼〉“柴”与〈楚辞〉“些”》,《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

[51]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2] 蒋宗许:《语气词“那”考索》,《古汉语研究》1996年第1期。

[53] 蒋冀骋、龙国富:《汉译佛经中表疑问的语气词“那”》,《汉语史学报(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4] 蒋冀骋、龙国富:《中古译经中表尝试态语气的“看”及其历时考察》,《语言研究》2005年第4期。

[55] 劳 宁:《语助词“看”的形成时代》,《中国语文》1962年第6期。

[56]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7] 李崇兴:《湖北宜都方言助词“在”的用法和来源》,《方言》1996年第1期。

[58] 李崇兴:《元代北方汉语中的语气词》,《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9] 李锦芳:《茶洞语概况》,《民族语文》2001年第1期。

[60] 李锦芳:《巴哈布央语概况》,《民族语文》2003年第4期。

[61] 李锦芳、徐晓丽:《比贡仡佬语概况》,《民族语文》2004年第3期。

[62] 李永燧:《哈尼语语法》,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63] 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中国语文》2005年第2期。

[64] 李宗江:《近代汉语完成动词向句末虚成分的演变》,《历史语言学研究(第一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65] 李讷、安珊笛、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66] 李泰洙:《〈老乞大〉四种版本从句句尾助词研究》,《中国语文》2000年第1期。

[67] 李佐丰:《上古汉语“也”、“矣”、“焉”》,《上古汉语语法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8] 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9] 李达良:《若干文言语气词源出上古时期的推测》,《中国语文研究》1980年创刊号。

[70] 李 倩:《宁夏中宁方言的虚词“着”》,《语文研究》1997年第4期。

[71] 李先耕:《〈诗经〉中的“兮”字》,《求是学刊》1984年第2期。

[72] 李小军:《语气词“唦”的来源及其方言变体》,《语言科学》2008年第4期。

[73] 李小军:《从句法语义及语气词系统特点看“无”取代“不”》,《北方论丛》2008年第4期。

[74] 李小军:《从指代到语气,从句法到语用》,《汉语史学报(第七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5] 李小军:《语气词“得了”的情态功能》,《北方论丛》2009年第4期。

[76] 李小军:《语气词“好了”的话语功能》,《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

[77] 李小军:《邵阳方言的“吗呢”问句》,《中国语文》2009年第6期。

[78] 李小军:《语气词“已”“而已”的形成、发展及有关问题》,《汉语史学报(第九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79] 李小军:《有关语气词“尔”研究的几个问题》,《语言学论丛(41)》,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80] 李小军:《有关疑问域的一点历时思考》,《中国语文》2010年第6期。

[81] 李小军:《“云尔”流变考虑》,《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6期。

[82] 李小军:《语气词“在”的形成过程及机制》,《南开语言学刊》2011年第1期。

[83] 李小军:《语气词“着(著)”的形成及相关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84] 李小军、刘利:《语气词“者”的形成及其语气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5期。

[85] 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86] 李学勤:《关于师组卜辞的一些问题》,《古文字研究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0。

[87]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中国语文》2004年第4期。

[88] 梁银峰:《祈使语气词“来”的形成过程》,《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89] 梁银峰:《〈祖堂集〉中的语气词“摩”及相关问题》,《汉语史研究辑刊(十二)》,成都,巴蜀书社,2009。

[90] 廖秋忠:《〈语气和情态〉评介》,《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

[91] 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92] 刘付靖:《“柴”“些”考辨》,《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93] 刘利、李小军:《主观性与语气词“焉”的语法化》,《汉语史研究辑刊(第十辑)》,成都,巴蜀书社,2007。

[94] (清)刘淇:《助字辨略》,《章锡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

[95] 刘坚、江蓝生、白维国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96]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中国语文》1995年第3期。

[97] 刘晓南:《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3期。

[98] 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来源》,《方言》1985年第2期。

[99] 刘勋宁:《〈世说新语〉〈敦煌变文集〉中“着”之比较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4期。

[100] 柳士镇:《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1] 龙国富:《姚秦译经中疑问句尾的“为”》,《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02] 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03]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1期。

[104] 陆俭明:《现代汉语中一个新的语助词“看”》,《中国语文》1959年第10期。

[105] 陆俭明:《现代汉语里的疑问语气词》,《中国语文》1984年第5期。

[106] 罗 骥:《北宋语气词及其源流》,成都,巴蜀书社,2003。

[107] 罗 骥:《论语气词“著”的来源及与动词形尾“著”的关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108] 吕叔湘:《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第1卷。

[109]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42。

[110] 吕叔湘:《文言虚字》,上海,开明书店,1944。

[111]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2] 吕叔湘:《疑问·否定·肯定》,《中国语文》1985年第4期。

[113] 吕叔湘:《语文常谈》,《吕叔湘文集(第五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14] 罗自群:《汉语现代方言“VP+(O)+在里/在/哩”格式的比较研究》,《语言研究》1999年第2期。

[115] (元)卢以纬:《助语辞》,《王克仲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8。

[116] 马建忠:《马氏文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7] 马学良:《马学良民族研究论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18] 梅祖麟:《汉语方言里虚词“着”字三种用法的来源》,《中国语言学报(3)》,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19] 梅祖麟:《梅祖麟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0] 孟子敏:《句末语气助词“也”的意义及其流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121] 〔日〕木村英树:《“的”字句的句式语义及“的”的功能扩展》,《中国语文》2003年第4期。

[122] 潘悟云:《汉语否定词考源——兼论虚词考本字的基本方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4期。

[123]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54。

[124] 彭小川、张秀琴:《粤语阳江话是非问句句末的“麽”、“呢”连用》,《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125]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26] 钱宗武: 《〈尚书〉无“也”字说》,《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2期。

[127] 钱宗武:《〈尚书〉句首句中语助词研究的几点认识》,《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2期。

[128]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气词的语用范围和语用特征》,《古汉语研究》2001年第4期。

[129] 钱宗武:《今文〈尚书〉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0] 乔全生:《试论北京话、晋南话对唐以来助词“着”的类化作用》,《语文研究》1996年第2期。

[131] 乔全生:《从洪洞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方言》1998年第2期。

[132] 瞿霭堂:《论汉藏语的虚词》,《民族语文》1995年第6期。

[133] 裘锡圭:《关于殷墟卜辞的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

[134] 裘燮君:《〈诗经〉足句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135] 裘燮君:《先秦早期不同文体文献在语气词运用上的差异》,《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136] 屈承熹:《汉语篇章语法》,潘文国译,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137] 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138] 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39] 沈 培:《殷墟甲骨卜辞语序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2。

[140]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14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142]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4期。

[143] 沈家煊:《语用原则、语用推理和语义演变》,《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44] 沈 力:《汉语的直陈语态范畴》,《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45] 石毓智:《汉语研究的类型学视眼》,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146] 石毓智:《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外语研究》2004年第6期。

[147] 时兵、白兆麟:《从合助助词再论古汉语语气助词的功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48]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9] 宋金兰:《汉藏语是非问句语法形式的历史演变》,《民族语文》1995年第1期。

[150] 宋玉柱:《关于时间助词“的”“来着”》,《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

[151] 孙宏开:《独龙语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

[152] 孙汝建:《语气与口气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53] 孙锡信:《语气词“麽”的来历》,《中国语言学报(七)》,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4] 孙锡信:《近代汉语语气词》,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55] 〔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6] 汤炳正:《〈招魂〉“些”字的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157] 唐小薇、李小军:《也谈语气与语气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58] 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1999年第2期。

[159] 王 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0] 王 力:《汉语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61] 王 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62]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63] 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164]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

[165] 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166] 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167] 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8] 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9] 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170] 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171] 吴欣春、张瑞英:《语气词“邪”与“耶”使用情况调查》,《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72] 伍 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173] 向 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4] 项 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5] 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76] 谢季祥:《也谈疑问句末的“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77] 心 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

[178] 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179] 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0] 徐启庭:《析“何以……为”句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81] 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182] 徐晶凝:《语气助词的语气义及其教学探讨》,《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183] 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4] 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85] 徐时仪:《语气词“不成”的虚化机制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6] 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7] 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8] 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89]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0]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91] 杨成凯:《关于“指称”的反思》,《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2] 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193] 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

[194] 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195] 杨永龙:《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

[196]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197] 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8] 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199] 余志鸿:《〈蒙古秘史〉直译体汉语后缀“咱”及其他》,《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200] 于涛:《〈祖堂集〉中的祈使语气词及其语法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版)》2005年第4期。

[201] 俞理明:《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02] 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203] 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204] 俞理明:《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05] 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6] 俞 敏:《〈经传释词〉札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

[207] (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 中华书局,1989。

[208] 袁毓林:《“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09]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210] 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211] 张 斌:《疑问句四题》,《语文学习》1987年第5期,又见《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12] 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213] 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

[214] 张定京:《现代哈萨克语虚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15] 张军、王述峰:《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16] 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7] 张 儒:《也说疑问句尾“为”》,《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218] 张 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53。

[219] 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0] 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221] 张玉金:《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

[222]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223]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语言科学》2010年第5期。

[224] 张小峰:《先秦语气词“也”的语用功能分析》,《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

[225] 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26年第3卷第2期。

[226]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27] 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228] 赵 新:《论“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29] 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230] 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231] 〔日〕志村良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

[232] 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233] 朱承平:《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的组合及组合层次》,《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234] 朱德熙:《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35]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之、所”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方言》1983年第1期。

[236] 朱冠明:《关于“VP不”式疑问句中“不”的虚化》,《汉语学报》2007年第4期。

[237] 朱歧祥:《由对贞句型论殷墟卜辞有属问句考辨》,《甲骨文研究》,台北,里仁印书局,1998。

[238] 朱庆之:《关于疑问语气助词“那”来源的考察》,《古汉语研究》1991年第2期。

[239] 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1992年第4期。

[240] 朱庆之:《汉译佛典语文中的原典影响初探》,《中国语文》1993年第5期。

[241] 朱庆之:《佛教混合语言初论》,《语言学论丛(二十四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42] 祖生利:《〈疑问语气词“呢”的来源〉补说》,《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期。

[243]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中助词的特殊用法》,《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244] 《民族语言简志》,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245] 《少数民族语言概况》系列论文,陆续载于《民族语文》杂志。

[246] Bussmann: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47] F.R.Palmer: Mood and Modalit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248] Jeanette K. Gundel: Universals of Topic-Comment Structure,In Michael Hammong et al.,1998.

[249] John Haiman:Conditionals are Topics,Language,1978(54):564-589

[250] John Haiman:Ritual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In W.Pagliuca(ed.):Perspectives on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251] He Baozhang: Situation Types and Aspectual Classes of Verbs in Mandarin,Doctoral Dissertation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2.

[252] Otto Jespersen:《语法哲学》,何勇、夏宁生等译,北京,语文出版社,1988。

[253] S.A.Thompson:“A Discourse Explanation for the 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Grammar of Interrogation and Negation” ,In Anna Siewierska and Jae Jung Song (eds.):Case,Typology,and Grammar,Benjamins,1998.

[254]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Stein & Wright,1995.

[255]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The Ro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a History of Grammaticalization,Paper presenged at ICHL XII,1995.

[256]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The Rhetorical Counter-Expectation in Semantic Change:A Study in Subjectification.,In Blank & Koch(eds.),1999.

[257]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Berna Heine: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Vol.1,Amsterdam,Benjamins,1991.

[258] Andreas Jucker:Historical Pragmatics,Amsterdam,Benjamins,1995.

[259] John R.Taylor: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60] Ronald W.Langacke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261] William Croft:Typology and Universal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62] Paul J.Hopper,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63] M.A.K.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 Ltd, 41 Bedford Square,1985.

[264] Joseph H.Greenberg:Universals of Human Language,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265] T.Givón: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1.

[266] T.Givón:Syntax:A Functional-Typological Introduction,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67] Holger Diessel:Demonstratives:Form, Func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

[268] Nikolaus P.Himmelmann :Demonstratives in Narrative Discourse:a Taxonomy of Universal Uses,In Barbara A.Foxed:Study in Anaphora,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6.

[269] Alice C.Harris, Campbell Lyle:Historical Syntax in 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