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的特点

字体:16+-

(一)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与结果多用数字形式呈现

在科学研究中,搜集到的数据都是以一个个分散的数字形式出现的,离开了数字就没有统计的存在。在心理和教育科学领域中,大量研究工作是通过科学实验或调查进行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对所欲研究的事物进行观察或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测量,然后将观察和测量的结果用一定的数量化方式加以表示,即用数字方式来记录观察和实验的结果。如果观察和测量的结果可靠、准确,那么,这些数据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征。但是这些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有时并不一目了然。

(二)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

在心理和教育科学领域,因研究人员、研究工具、研究条件的变化,研究获得的数据资料具有一定随机性质。研究数据的这种特点,称为变异性。即便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观测同一事物,只要是进行多次,那么获得的数据就不会完全相同。随着测量工具的完善和精确,数据的这种随机性变化就更明显。例如,人们对同一年级或同一年龄儿童甚至对同一个人进行同一学科的学业测试,或对同一个心理特点进行评量、观察多次,得到的数据绝不会全然相同,这些数据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造成数据变异的原因,出自观测过程中一些偶然的不可控制的因素,称随机因素。随机因素使测量产生的误差称作随机误差。由于这种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得在相同条件下观测的结果常常不止一个,并且事前无法确定,这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称这类现象为随机现象。在教育和心理科学的各类研究中,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内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不仅由客观上一些偶然因素会引起测量误差,由实验者和被试主观上一些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也会造成测量误差,这些偶然因素十分复杂,因而造成的随机误差就更大,也就使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得到的数据具有更明显的变异性。

(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具有规律性

尽管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数据受随机因素的影响,呈现随机变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变异性,但随着实验观测次数的增加,这些变异性很大的数据总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可以通过大量的观察揭示出来。就某一项研究的某一次观测而言,其结果受随机误差的影响,数值是不能事先确定的,因此称它为一种变量。但通过大量的观测,可以揭示出这一随机现象的规律性。怎样从大量纷繁的随机数据中,找出其所反映的事物的特征和规律,这是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目标是通过部分数据来推测总体特征

统计学的研究目标是总体而不是个别事件,这是一切统计的共性。比如,研究儿童智慧的发展,其对象可能是某一学校,某一班组或某一年龄组的几个儿童,但研究的目标则是这些对象所能代表的全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有普遍意义。在实际研究中,由于人、财、物、时间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对某一心理属性或教育现象的全体进行研究,只能研究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对象,但最终的目标是希望通过这些部分数据,对所要研究的全部心理属性或教育现象做出有效可靠的推论。例如,在学业成就测验中,想了解某地市所有小学生的平均成绩,通常是抽取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来推论该地市所有小学生的平均成绩。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科学实验或调查,总是在一定局部范围内进行,研究观测的数字资料一般总是由局部获得的,如何通过从局部得来的数据资料推论全局的情形,得出合乎规律的科学结论,只有借助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提供的科学方法才能实现。

另外,除心理和教育科学实验中经常遇到大量的数据要处理外,教育管理人员也会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据。为了更好地了解教学及教育工作的进展情况以指导工作,各级教育领导机构常常要向下级机关进行调查,接触数字资料,这些数据也有很多具有变异性与规律性的特点。总之,在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中,以及教育管理工作中,所获得的数据都具有变异性与规律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