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音乐史上真是一个贡献颇多的国家,它为世人孕育了太多太多的音乐家,巴赫、亨德尔、贝多芬、舒曼、瓦格纳……德国这片土地孕育了他们,他们也同样令德国荣耀。当时间定格在浪漫主义时期,除瓦格纳的**席卷全世界之外,仍然有一支清新唯美的音乐之歌响彻德意志的土地,绽放出一朵朵淡雅却又沁人心脾的音乐之花。
一、门德尔松:蕴含诗情画意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如同莫扎特一样,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的才华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这位发现巴赫的慧眼伯乐在有限的38年的生命中将典雅、恬静的音乐从天国带到凡间,谱写了一部部纯净清晰、洁白无瑕的音乐作品。
门德尔松的一生没有颠簸,一直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他出生在一个非常富裕且极具修养的家庭,祖父是著名的哲学家,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母亲具有广博的文艺修养和音乐才能,姐姐在音乐方面也极具天赋,门德尔松与家人特别是姐姐的关系非常亲密。在门德尔松家的家庭聚会中,我们常能发现一些知名人士的身影,歌德、海涅、黑格尔、韦伯等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都是他们的朋友,在这种上流社会的贵族家庭中,门德尔松受到了非常良好的熏陶,家人给予他的关爱以及众人对他的尊重使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和苦涩。门德尔松的钢琴天赋从小便得到发展,9岁开始公开演奏,10岁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便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20岁不到就成为声名远扬的指挥家。在各国游历期间,他创作了《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等作品。1837年他与塞西尔·让莱诺结婚,几年后他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了莱比锡音乐学院。之后的几年中,门德尔松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而姐姐的病故使他深受打击,不久便与世长辞。
门德尔松的音乐以精美、细致、纯净而著称,结合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特点,被誉为是“抒情风景画大师”。他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构思于1838年,完成于1844年,与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并称为四大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为他的好朋友——格万特豪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费德南·大卫所作,这位演奏技艺高超的演奏家身上集中了古典主义的严谨和法国音乐富有内涵的演奏特点,门德尔松为他量身制作,将费德南的优势都融入作品之中,好似浑然天成一般。在这位大师的手中,将音乐中的浪漫主义的情怀融入了古典主义的传统因素,既简练又充满诗意。作品一共有三个乐章,没有拖沓的引子,甩掉了以往古典乐派协奏曲中的双呈示部的写法,而直接开门见山由独奏小提琴奏出无限畅想的抒情主题动机,乐队在之后重复时旋律中又增添了几分**。随后,独奏小提琴带着无限涌动的情绪再次进入,从平静到热情、从优美到激昂,让人感到这是对大自然的由衷赞美。第二主题出现在长笛和单簧管之中,随后在不同音色间变换。独奏小提琴在重复第一主题后进入了华彩部分,快速涌现的音符在乐队的抒情演奏中显得格外突出。这部作品中的华彩部分都由门德尔松亲自创作,他多次与演奏家详细探讨,使得费德南在演奏华彩部分时既能自己掌控又不必为作品的统一性担忧。华彩部分的这种写法是对古典协奏曲创作的一种革新。这一乐章的再现部分也是由长笛和单簧管静静地引出小提琴旋律,随后犹如湍流不息的河水,在冲向瀑布的一刹那结束。第二乐章是行板,但门德尔松赋予这段行板以非常缓慢的速度,加上柔和幽静的旋律,使第二乐章非常优美深情,三段体的中段由抒情转向庄严,但双音中始终依附着动人的旋律。第三乐章开始时,是以第二乐章的音乐情绪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5小节序奏,随后音乐转向明朗欢快、跳跃活泼的风格,旋律富有谐谑的民间舞曲风格。在节奏动力的推动之下,自然与清新的旋律犹如春风拂面。这部作品有着典型的门德尔松式的音乐风格,性格鲜明的同时悦耳动听,充满诗情画意,不愧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佳作。
除了这部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13岁时还创作过一部《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献给自己的老师里茨,作品热情洋溢,足见门德尔松的音乐天赋,这位莫扎特之后的天才的音乐之中流露出的高贵气质就如他本人一样,单纯且具有绅士风度,他孜孜不倦地用善意回报世界对他的恩惠。他用音乐语言来表达对人间的爱,用自己全部的精力来发扬人类的音乐文化事业。他给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像《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样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将美、将爱、将一切人性中最闪光、最善良的部分毫无保留地播撒在这一片需要美、需要关怀、需要爱的人世间。
二、勃拉姆斯:让人魂牵梦萦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人们把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与巴赫、贝多芬并列为“三B”,尽管这种提法的意义不够确切,但它说明了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中的地位。
勃拉姆斯1833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但一直未曾得到赏识。直到20岁时,他结识了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约·阿希姆将这位极具音乐创作能力的年轻人引荐给舒曼,在舒曼的竭力推荐下,勃拉姆斯才开始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在舒曼的家中,勃拉姆斯对比自己年长14岁的克拉拉一见倾心,这个优雅美丽的女钢琴家给勃拉姆斯一生带来无数的创作灵感,更是令勃拉姆斯终生未娶。为了报答舒曼的知遇之恩,勃拉姆斯在舒曼快要离世的两年多中一直陪伴克拉拉照顾舒曼。舒曼去世后,情感内敛的他选择离开,直到克拉拉去世前才赶回来,但却因为情急之下坐错火车而未能见到克拉拉最后一面。
勃拉姆斯稳重、隐忍、坚定的性格使他的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情感变化强烈、充满幻想的时代中独树一帜,成为喧嚣闹市中一片宁静的绿洲,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这绿洲中的一部分,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77)完成于1878年,具有匈牙利音乐的风格,是为约·阿希姆创作的作品。最初勃拉姆斯写了四个乐章,最后将中间两个乐章删掉又加上了慢板乐章,他在创作期间时常与约·阿希姆交换修改意见,终于,1879年,作品举行了首演,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作品的三个乐章对比非常强烈,音乐包含了丰富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第一乐章是结构规整的古典奏鸣曲式、不太快的快板,沉稳的开头预示着这一乐章庄严的基调,音乐语言非常理性和朴实、热情而有节制,约·阿希姆曾经说:“我越来越对这部作品感到满意,特别是第一乐章。”这一乐章中的第二呈示部中,小提琴出现了长达40小节的华彩部分,充满**且具有浪漫主义气息,小提琴的技巧性出尽风头,萦绕在高音区的琶音、高低八度的转换演奏,以及在一段让人魂牵梦绕的美妙旋律后,以快速的琶音带出铿锵有力的和弦结束第一乐章,都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绪。第二乐章是柔板,这是勃拉姆斯音乐作品中著名的抒情乐章。勃拉姆斯内敛的性格在这一乐章中化为柔情似水的音乐在流淌,三段体的第一段由乐队奏出第一主题,优美柔和,像是一曲动人的牧歌,淡雅却韵味十足。随后小提琴以不断变化的静谧姿态,表现出情绪内在的涌动,像是心中掺杂着很多不同的情感,但却始终带着忧郁和深沉,在安静中进行,直到本乐章结束。第三乐章情绪上出现与第二乐章巨大的反差,是整部作品中最具有创造力的部分,欢快、活泼的快板在具有吉卜赛特点的舞曲中进行,这是勃拉姆斯在向身为匈牙利人的约·阿希姆致意。作品中热烈的气氛随处可见,仿佛是人们聚集在一起,热情地歌唱和舞蹈。回旋曲的主部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反复出现,无论是独奏还是协奏,都显得十分奔放和激昂。副部主题在小提琴上出现,与主部主题不同,这一主题短小而轻盈,像是调侃和戏谑。最后的尾声部分变为急板,大提琴演奏的三连音音型重复主部主题,再由小提琴接入,反复变化再现,速度提升,力度加强,最后以富有匈牙利特色的三个有力和弦作为结束,恢宏明亮。这部作品虽然与之后勃拉姆斯更为沉稳的音乐作品相比起来显得明朗许多,但勃拉姆斯稳重大气的性格特点还是在音乐中显露无疑,作品富有交响性,明朗真挚,意境开阔,是勃拉姆斯对于生活理想性的描绘。
三、布鲁赫:唯美且富有活力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美国音乐学家保罗·亨利·朗曾在他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中提到布鲁赫时说:“恪守门德尔松的古典主义理想,调和了一些舒曼的浪漫主义,同时添加了北方德国交响乐的学院主义。”布鲁赫(Max Bruch,1838—1920)的名字并没有前两位这么享誉中外,但他纯熟的创作技巧和简单明快的动人旋律,依然使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卓越的音乐大师。他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堪称精品。
布鲁赫出生在一个警官家庭,他的音乐启蒙来自作为业余歌唱家的母亲。布鲁赫11岁时便创作出了《E大调七重奏》,14岁时获得了莫扎特基金会奖。他先是作为一名指挥家活跃在音乐舞台上,1865年到1867年,布鲁赫成为德国科布伦茨宫廷的乐长,就是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这部作品也是作曲家献给约·阿希姆的作品,经由约·阿希姆精湛演绎后成为传世名作。作品一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以《前奏曲》的标题,打破了习惯的写法,用自由奏鸣曲的形式,在木管乐器的衬托之下,由小提琴奏出犹如宣叙调一般的优美旋律,似乎是在陈述一个古老的传说,随后,小提琴奏出富有**的第一主题,乐队则与小提琴展开对话,一应一答,极为生动。第二主题转为优美柔和的旋律,乐队只是低声吟唱,烘托出小提琴美妙的音色。这个乐章一气呵成,结束部又奏出古老的回忆。第二乐章是慢板,如歌的旋律再次出现,但与第一乐章不同,徐缓而甜美,旋律气息悠长,连绵中带有一些即兴的色彩。其中有三个主题,作曲家巧妙地将这三个主题结合,自由地交替,充满了创造力。第三乐章是一个有力的快板,热烈且富有**。舞曲性的节奏型非常突出,小提琴常以强有力的和弦做起音,在乐队热情且富有动力的节奏型推动下,既有气势,又充满了欢乐的情绪。作品最后在急板中结束,畅快淋漓。这部作品的形式非常具有个性,旋律也充满新意,是许多音乐会的保留曲目。
布鲁赫一生共创作了三部小提琴协奏曲,其中第二协奏曲献给了萨拉萨蒂。布鲁赫与著名的小提琴家约·阿希姆、萨拉萨蒂、大卫等人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许多小提琴作品都是受到这些演奏家的影响而创作的,但由于身处在追求个性的年代,低调的布鲁赫的许多作品都已经被遗忘。
对自然的热爱、对未来的幻想是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共同追求,但在德国这片土地上,严谨、纯净、朴实的音乐风格似乎为浪漫主义音乐增加了几抹亮色,这种唯美的音乐风格出现在个性与情感宣泄的时期更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在耳畔响起时更让人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