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欣赏十八讲

20世纪音乐篇

字体:16+-

第十三讲 20世纪小提琴艺术与演奏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浪漫主义音乐在19世纪末走到了尽头,20世纪展开了多元化的音乐局面。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向未来遥望,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崭新的小提琴音乐世界,到底时代赋予了我们什么?是两次世界大战给我们带来的苦涩,还是科技迅猛发展带给我们的进步,这些在小提琴音乐的世界中仿佛都化成一个个音符,为我们逐一演绎出来。

20世纪的前50年是战火纷飞的50年,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是无法计算的,对于西欧来说更是毁灭性的灾难。欧洲迅速衰落,苏联取得了政治与军事方面的全面胜利,美国巩固了西方世界的绝对领导地位,两极格局产生。而伴随战争应运而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则是继前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科学技术的又一次飞跃,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应用。20世纪的后50年,各国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提高国力,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而在艺术领域,一方面,两次世界大战将西方数百年来的连续发展强行阻断,人类社会正常秩序被破坏,战争放大了人性中的恶和脆弱,此时的艺术作品在揭露社**暗面的同时,还倾向于描写具有悲观色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进一步刺激了艺术领域的新事物、新派别层出不穷、大放异彩、争奇斗艳。

一、20世纪小提琴作品的风格倾向

20世纪西方小提琴音乐在思维方式、风格特征、写作技法和表现形式等各个方面均进入了一个发展变化的时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局面。作曲家开始探索音乐表现的新途径,作品往往出其不意,其中更多表现在对传统意义上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等要素的颠覆,即对新音乐语言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派别,小提琴在不同的流派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作曲家们在这个一直以来的以抒情和柔美旋律见长的乐器上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一细数。

印象主义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首先在法国绘画领域里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印象主义音乐就是这一风格影响的产物。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将和声从传统的逻辑中解放出来,以和声的色彩为主要寻找目标,表达了自己的主观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作品中萦绕着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他的《G小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为他人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以其独特的个性为人们展现出一幅美妙而又神秘的色彩画卷,具有非凡的意义与价值。印象主义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拉威尔则更具有古典主义音乐的性格,他的音乐中往往带有明亮的色彩,结构上具有古典主义的特征,旋律线较为清晰,对于和声色彩与效果的追求没有德彪西那样突出,他的《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中蕴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第二章大胆使用蓝调代替慢乐章,新颖而独特,他的《茨冈狂想曲》蕴含着变幻莫测的小提琴技巧和曲调起伏强烈的旋律。法国作曲家福雷以他动人的感染力与和声上的大胆革新著称,作品中充满高雅的气质,深度与境界并存,晚期的创作中技巧性更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代表作品有《A大调第一小提琴和钢琴奏鸣曲》。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在德奥兴起的艺术流派,最初在德国的绘画领域和诗歌领域出现,然后扩展到音乐领域。由于当时德国社会矛盾突出,动**不安,从而使得表现主义艺术家极其主观的情感表达。表现主义音乐具有反传统因素,旋律无连贯性,节拍无规律性,追求力度极端变化,和弦音响尖锐不和谐,结构不明确,最重要的还是运用了十二音体系。这类作品放弃了对周围世界的描绘,强调把内心体验表达出来,直接追求内心深处的感受,主张音乐要表现人们的思想本质和内在灵魂。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勋伯格为小提琴创作了大量作品,他的早期创作中旋律性和抒情性清晰可见,随后他逐渐放弃调性并寻找到新的音乐组织方法——十二音体系,将半音阶的十二个音自由组成一个序列,旋律具有跳跃性的特点,有时欣赏起来会令人不解。他的学生贝尔格则比较容易让欣赏者接受,在运用十二音体系的同时,没有完全放弃调式调性在音乐中的表现,浪漫主义风格也常常渗透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20世纪小提琴协奏曲中第一首运用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品,也是20世纪具有革命性的、划时代意义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新古典主义音乐是20世纪20年代流行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现代音乐派别,又被称为“新巴洛克时期音乐”。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整个欧洲的秩序都遭到了破坏,人们开始进行理智的构想,希望复古,回到从前宁静和平的社会状态,在音乐领域则表现为追求均衡、稳定和理性的音乐,对后浪漫主义音乐中膨胀的主观意识和浓烈的个人情感加以抑制,但是这种新的古典主义音乐因为处在20世纪,其音乐语言不免会有20世纪音乐的某种倾向,如采用扩张调性、无调性技法,和声常夹带新颖的高叠置、不协和的因素。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他是现代音乐的重要人物,他勇于探索,风格多变,经历了俄罗斯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序列主义音乐风格的转变。但他为小提琴创作的作品不多,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创作于新古典主义时期,是这种音乐很好的一个例证,仔细倾听就会发现音乐新颖、诙谐、风趣且极具20世纪音乐风格的特点。另一位作曲家欣德米特,在音乐风格中没有斯特拉文斯基的丰富变化,而是结合德国的传统理论,创造了个性化的和声体系,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即是在自己独特的和声对位理论基础上创作而成的。

民族乐派在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兴起,20世纪,民族乐派在保持本民族音乐语言的基础上开始更加关注民族音乐的艺术性和内涵,新技术手法的使用也层出不穷。捷克作曲家雅纳切克前半生一直在从事教育工作,50岁之后才开始专注于创作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捷克莫拉维亚民间特色,一般不采用西方传统曲式,常以动机的反复构成音乐的整体,乐谱上的调号有时与实际调性不一致,晚期作品甚至不写调号。他的音乐常常以寻求新音色作为对作品发展上的创新。他的小提琴奏鸣曲具有明显的东方音乐风格。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是继斯特拉文斯基和勋伯格之后,一位以自己独特新颖的音乐语言,植根于民间音乐创作领域,继而赢得世界声誉的20世纪音乐大师,他创建了巴托克音阶、和弦拱形结构、不规则的节奏组合等特有的音乐形式,把西方作曲技术的最高成就与匈牙利民间音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的音乐语言。他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一首浪漫深情,一首绚丽辉煌,而他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也将民间音乐特点和个人音乐语言完美契合。波兰作曲家希曼诺夫斯基通过对波兰塔特拉山里人的歌舞和民间音乐进行研究后,创作出一批具有波兰民族精神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作品《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富有异国音乐特点,散发出浪漫主义的迷人魅力。

20世纪的俄罗斯在小提琴艺术上开始崭露头角,最终震撼了整个世界,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比比皆是。最著名的要属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在音乐创作中既有古典、创新、抒情和诙谐的特点,又强调民间音乐特色,音乐旋律抒情,晚年的作品更是尤为深情动人。他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个性鲜明,风格新颖。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则洋溢着舒展宽广的旋律,民族特色突出。肖斯塔科维奇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作品是他人生经历的独白,经受了数次政治风波打击的他,依然用真诚的态度面对人生,面对音乐创作。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旋律高亢,节奏坚定,音乐中既包含美好崇高,又包含了澎湃**,为20世纪小提琴音乐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作曲家们对于新音乐的探索掀起了一个高峰。50年代后序列音乐、简约音乐、拼贴音乐、新浪漫主义音乐等音乐流派也纷纷开始崭露头角,小提琴作品也随之出现了新的演奏形式和演奏特点。20世纪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可谓是异彩纷呈,小提琴的演奏被赋予了更多的特色,多方面开发了小提琴的演奏潜力,使小提琴的演奏更为灵活,进而推动了现代音乐整体的发展。

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新飞跃

20世纪的作曲家们在对演奏技术的追求上也有所变化,摆脱了之前对炫技性演奏技术的过分强调,更加重视自己的音乐语言,也更加注重艺术性上的追求。由于演奏旋律的范围跳出调式调性、协和音的范畴,因此左手手型、把位、指法、音准等传统的方式与概念均有所变化;节奏有时代替旋律成为作品的结构基础,有时多变而复杂;对新音色的探索使小提琴在演奏方法上与传统的发音和运功方式上有所不同,更多新奇的音响,例如爆炸性、敲击性的音响被更为普遍的使用;旋律间的巨大起伏使演奏更具有张力,弓弦的接触点以及演奏的速度都有很大变化,右臂的使用增多;运用特殊的演奏方式,比如最高极限音,在琴马后的弦上演奏琶音,用弓根或指尖敲击小提琴的面板,在琴马上演奏,等等。演奏技术的丰富,使小提琴在音色方面不断丰富起来,似乎每一个部分都被派上用场,拓宽了小提琴的使用范围。

进入20世纪后,小提琴演奏艺术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时期,学派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学派间的融合性增强,演奏艺术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音乐标准和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现代小提琴的演奏要求面面俱到。既要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又要严谨地把握作品风格,对演奏曲目的要求也更广泛。单一的学派演奏风格、有限的演奏曲目早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因此,各学派都在锐意创新,力图在发展的探索中,不断地采撷前人或其他学派的精粹,以滋润、充实和壮大自己,力求风格的日臻完善。本着“集众家所长、为我所用”的艺术精神,各学派的演奏大师们都在不断地发展演奏风格。如克莱斯勒、梅菲茨、奥伊斯特拉赫、梅纽因等,他们都在相互影响,取长补短,采撷众华,丰富自我。实际上,他们在演奏风格的某些方面已经互相接近。

近几十年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文化交流非常频繁,特别是“演奏技艺的国际奥林匹克”兴盛起来,这一现象更加速了演奏派别的融合。为了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可,赢得国际竞争的奖牌,各国的演奏技术情报收集工作大大加强。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出现一种新演奏技艺,很快就会被别人借鉴。同时,许多小提琴教授,每参加一次国际赛会归来,立刻会根据赛会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另外,国际性的交流会,著名演奏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讲学也比比皆是。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众多难得的资料,如克莱斯勒、海菲茨、斯特恩等的演绎版本唾手可得,许多当今活跃在世界乐坛上的著名小提琴家,如帕尔曼、朱克曼、郑京和、穆特等人的演奏视频可随时翻看,他们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术无不直接影响着人们,已经很难说哪种演奏风格、哪个学派独霸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