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画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这与它所使用的绘画工具有极大的关系。这种工具首先是毛笔。
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起源很早。现在考古发掘的毛笔实物,是春秋时期的,是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出土的。就其形状看,与现在的毛笔没有什么区别。
中国最早的文字书写,是在甲骨上刻字,用的应该是刻刀;后来用竹片取代甲骨,书写的工具仍然是用刻刀。毛笔取代刻刀来进行书写,应该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因为毛笔集拢起来的毛具有吸水性,它在吸一次墨后可以书写数个字,这就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同时,毛笔是柔软的圆锥形,有尖锋、中锋,在受压后可以变形,并形成侧锋,这就使它可以集多种功能于一身。这就与西方后来发展出来的油画笔非常不同,油画笔是扁平的,它没有尖锋、中锋。毛笔在垂直使用时,是画线条的最好工具,它可以做多种曲线变化。在非垂直条件下使用,则可以用来平涂。
中国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如果我们把两者加以比较,中国的象形文字是把形抽象成了线条,用线条来构成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则是直接把事物的形画出来,就像把实物摆放在那里一样。所以,中国的象形文字其实已经是一种线条的抽象了。
中国用毛笔书写的文字,其实就是一种用抽象的线条来画画。
但中国的绘画线描,并非直接起源于象形文字的书写。真正把象形文字的书写与绘画的线描联系在一起,是在汉代。
应该说,文字的书写与图像的描绘,在刚开始的时候,都掌握在巫师的手里。当文字的书写变得越来越重要后,图像的描绘就沦落为艺人的事情,文字的书写却是贵族和士人的权利。他们进行的文字书写蕴涵着一种用线条造型的魅力,但刚开始的时候,这一点并不被他们所认识。
秦始皇统一中国,然后统一文字,把丞相李斯、太史令胡母敬和内臣赵高的小篆作为官方书写的标准文字字体,文字的书写不仅成了官员们的一项技艺,也成了衡量修养的一个方面。官员们在交换文书和阅读文书时,就有了欣赏文书文字的线条痕迹的机会。对痕迹的个性及其魅力的欣赏,是书写成为书法的前提。中国象形文字的线条书写,则为这一前景提供了可能性。
汉代取仕,要求17岁以上的人写9000字,写不正者不取。汉代主要书写方式是隶书,并发展出了草书。草书在汉元帝时由史游草创,当时称为“急就”,显然是公文急迫所需要的书写方式,所谓“务简而便”。后来汉章帝特别喜欢草书,杜度更进一步发展了它。这样,就出现了集大成的书法家蔡邕,草书大家崔瑗、张芝。
士大夫所掌握的是书写的线条,艺人掌握韵是绘画的线条。当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中国画或称国画。但这其中也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这就是文人进入到了绘画的领域,绘画成了文人、士大夫个人生活的重要方式。中国绘画才进入全盛时期和较高的境界。
最初出现文人书写技法与绘画技法结合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汉代书法的发展,应该说为这一时期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书法是一种用毛笔进行的线条的舞蹈,是书写者个性、修养在书写痕迹中的显露。书法不在于所写的文字的内容,而在于书写所留下的线条的跳跃、流动、凝结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艺术为什么如此迷恋线条的原因。就其作为痕迹而言,它是具体感性的,就其所追求的是痕迹的韵味而言,它是一种抽象的、只以“言外之意”存在的艺术。这一直在引导着中国绘画的发展。
至于对墨趣的探索,则是到了唐代文人画的时期,才加入到了“笔”的线条韵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