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魔幻——绘画美

(二)游目的和透视的空间

字体:16+-

绘画的“立象留痕”,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的,这个平面或是帛、岩面、陶器表面、墙壁、画布、纸等,它们都只有长和宽,但没有厚度,绘画就是在这样的平面来确立“象”,这“象”或是抽象的形式,或是具体的物象,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可能像雕刻那样,在平面上创造真实的立体之“象”。即使透视法通过明暗对比画出富有立体感的“象”,它们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平面的空间,其立体感只是一种通过明暗对比所形成的幻象。

这样,大家就可以确定,绘画的“立象留痕”是一种创造平面空间艺术。这一点,可以通过绘画与雕刻的比较获得深刻的印象。

我们知道,雕塑、建筑、绘画,都是空间艺术,也就是说,它们“立象留痕”的方式,是在空间中进行的,是在空间中成“象”的。

人类绘画的天命,就是创造平面空间的“象”,或者说,绘画是一种空间语言,它阐释出一种有意义的平面空间,其阐释的方式就是在平面上“立象留痕”。

原始绘画就是在平面上,创造了最初的平面空间,它从来没有突破过其平面空间的天性。有时,为了能在一个平面上描绘复杂的内容,当时的画家们就把复杂的内容拆散,然后按照平面布局的方式,把它们安排出一个井然的布局秩序。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中国彩陶画、古埃及壁画和希腊瓶画中看到。中国佛教壁画的平面分层布局,依然延续着这样一种适应平面空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内容分层安排。

原始绘画的“立象留痕”,是描绘人们知道的“象”,而不是当下看到的“象”,“立象留痕”的主要标志就是把事物的主要特征刻画出来。因此,“象”是否是立体的,是否有透视感,是否具有人们看到的真实等,都是不重要的。

为了获取事物形象上的主要特征,人们是从任何一个最佳视角来把握事物的。我们的祖先决不会把自己局限于某个固定的视角,让事物只以某一面向自己展现,他们会按照不同的视角来观看,并把不同视角所看到的东西综合为一个单一的、统一的整体形象。因此,所有的壁画,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中国的,都不确立固定的视看角度以限制自己,而是总给观看者留下一个可以自由变化其视点的可能性。

只要我们明白这一点,大家就会发现,绘画在平面空间中成“象”,是否用透视的方法,就不那么重要了。

中国的绘画,就从来没有试图去形成所谓的透视空间。

那么,中国绘画的空间布局是什么样的呢?中国绘画的空间布局不是透视的,而是“游目”的。什么是“游目”的空间呢?就是画家不是站在一个固定的视点来把握要画的事物,而是让自己的视角处于自由变动的状态,在同一幅画里,既有平视,有仰视,也有俯视,画家把这些不同视点所看到的形象,融合为一个整体的平面空间造型。

中国绘画所用材料形制,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轴,又称立轴、图轴,就是左右短,上下长;一种是卷,又称长卷、图卷,就是左右长,而上下短。无论是哪一种形制,它都不固定视点。

就立轴而言,它往往是把俯瞰、仰视、平视等视点结合为一个整体,所以,在一幅画中,就能看到不同角度所看到的视角图像。中国画过去讲“平远、深远、高远”,所谓“平远”就是平视,“高远”就是仰视,“深远”就是要把景物后面的景物也要画出来,如画山,不能只画山前,也要把山后面的景致画出。所以,看中国绘画中的立轴,你自己的视角就会不由自主地上下游动。立轴的画幅总给我们这样的印象,仿佛我们是在一个自动升降机上上下移动来观看一座山。

在卷或图卷的形式中,视看的眼睛却主要是左右游动,尤其是在长卷中,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展子虔的《游春图卷》、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卷》等,就最典型地体现了中国画之“游目”的平面空间布局。观看这些长卷,观者的视点是随图卷的展开而不断移动,仿佛是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而不是静止于某一点所看到的固定的某个确定视野中的景致。

无论是立轴的上下移动,还是图卷的左右移动,中国画不固定视点,不让自己的眼睛局限于某个界线明确的图像,而是让视觉处于自由运动的状态,所以,它的平面空间就是一个自由的、“游目”的空间。这种“游目”的空间布局,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创造的空间,而不是一个实际看到的空间,它是一个“中得心源”的空间。

所以,中国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让人能够“卧而游之”、“迁想妙得”。

中国画这样的“游目”的空间,在空间布局上,总是非常注重留白,讲求意到笔不到,笔有尽而意无穷,让观者的目光和心灵,有一个穿透物象的可能性。因此,中国画不仅是一个“游目”的自由空间,也是一个气韵流动的空间,有学者把它总结为“灵的空间”。清代著名画家恽南田在《画评》中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结庵灵想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所以,中国画以灵、透、空、淡为其构成的原则,它不是一个实体的空间,而是一个悟知的空间,一个心灵可以在其中贯通的空间。中国诗学讲究“神与物游”、“神用象通”,绘画也是如此。因此,所谓“游目”,其实也是“游心”,是可以“神游”的心灵空间。

这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游目”的空间之美。它使观者领会到一种物我两忘、物我齐一的境界。

西方绘画最早所创造的平面空间也不是透视的,而是西方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

根据透视法分析,是在画布的平面空间上形成了一种视线、光线和透视角度综合所形成的一个客观的、真实的物象空间图像。

譬如,按照透视法,一个本来有长度的东西,在透视法的视觉中,这个有长度的东西,长短就产生了变化。同样,按照视觉透视法,眼前的一片树叶也会比远处的山大。按照透视法,所有视觉中看到的事物都向远处的一个焦点汇聚,并按照视觉规律消失在一个点上,绘画教学上叫“焦点透视”。

这就是说,透视法所处理的空间和物象,其实是一种视觉透视的真实,而非事物本身的真实。

大家可以把一幅中国“游目”空间的画,与一幅按透视法形成平面空间的画,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虽然诸如平衡、对称等平面空间的布局形式,它们两者都会用到,但“游目”的空间布局却不是遵循视觉透视的视角以及距离等规律,而是遵循心灵悟知的需要,安排画面的平面布局。也就是它不按照视觉规律来安排图像,而是按照心灵悟知意境来安排空间布局。它是一个自由的、灵知的空间。

透视法所画的画,却是严格按照透视中视角、距离等之间形成的规律,来布局一幅画的平面空间。简单说,它是一种按照视觉变化的规律形成的空间,这也就是为什么透视法要求严格的模特儿观察训练。

但是,无论是单一的平面空间、“游目”的空间,还是透视的具有立体感的空间,都是绘画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空间阐释的方式,是各有所长、各有特点。

我们前面说了,绘画的“立象留痕”经历了原始抽象、古典的具体形象和现代的抽象三种方式。古典的具体形象作为一种绘画之“立象留痕”的空间,主要用的是“游目”的空间或透视的空间。但无论是原始的抽象图像,还是现代的抽象图像,都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创造出一个平面布局的空间。

平面布局的空间美或韵味,是绘画“立象留痕”所应该给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