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与色的魔幻——绘画美

(一)光影法的造型——《蒙娜丽莎》

字体:16+-

同《最后的晚餐》同样出名的一幅达·芬奇的画作,是一幅画佛罗伦萨一位贵夫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图5-1)。这幅名画一千多年来,一直都在吸引着西方人和东方人的目光。如果要评世界上谁吸引目光最多、谁的“回头率”最高,那一定非蒙娜丽莎莫属。无论是你去法国卢浮宫站在这幅画的面前,还是你在明信片、招贴画、还是广告上看见这幅画,你都能同样感受到她的栩栩如生,仿佛这位世间美女就站在你的面前,和你交换着神秘、复杂的眼神,她还给你以温柔的微笑,她的微笑中包含着说不尽的韵味,仿佛暗示她对你的眼光表示理解和宽容,又仿佛对你那毫无顾忌的热辣辣的眼光表示嗔怪。当你看得久了,你就会发现,不是你在看她,而是她在看你,看所有看她的人,这时她的目光既有女性的温柔,又有圣洁的冷静,既有宽容,又充满嘲讽,既**你,又拒绝你。她的神秘的目光和微笑让你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还不仅如此,你每次看这幅画,都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会形成不同的印象,仿佛蒙娜丽莎在不断改变着自己,不断变换自己的面孔。一幅伟大的艺术杰作不就应该这样吗!

图5-1 《蒙娜丽莎》

显然,达·芬奇明确知道,他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和怎样的处理技巧,来达到他想取得的效果。他对人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规律,有比以前的人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成熟的训练。虽然凡·艾克、马萨乔等已经熟练掌握了透视法,也能够对人体做非常精细真实的描绘,但他们的画看上去还是有些雕塑感,仿佛他们对他们所画的人物和风景施加了符咒,让他们静止在那里,因而显得僵硬和刻板。大家可以回顾我们前面所分析的凡·艾克的《阿诺芬尼的婚礼》中的人体姿态。但是,达·芬奇找到了自己的解决办法。他的办法就是不要把轮廓画得过于明确,让形状有些模糊,仿佛不同的面和形在阴影中形成了奇妙的过渡,这样面与面之间过渡的生硬、枯燥就会得以避免。这就是“渐隐法”——一种通过虚隐的处理,使一个面逐渐融入另一个面、一种形状逐渐融入另一种形状中。

在《蒙娜丽莎》的描绘中,达·芬奇的“渐隐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家看他对人物左面部的渐隐法的处理,是多么细腻、微妙而慎重,几乎没有失去任何精细之处。而在人物面部表情中,有两个地方是最具表现力和最丰富的,那就是嘴角和眼角。达·芬奇对蒙娜丽莎眼角和嘴角的画法,是用了精妙的阴影,这些微妙的阴影让它们模糊,并逐渐在柔和的神秘中过渡。画画背景中的景色也同样处理得如梦似幻,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争论这个背景的景色到底是在哪里。正因为达·芬奇掌握了“渐隐法”,他创造了蒙娜丽莎那神秘的、高深莫测的微笑。这种奇妙的、细腻的处理阴影过渡的方法,只有在有了透明的颜料后方为可能,过去的鸡蛋混合的颜料是不可能获得这样的效果的。

这幅名画中另外一处被谈论最多的,是蒙娜丽莎那无与伦比的手,我们不知道是这位美丽夫人的手本身是上帝的创造,还是达·芬奇绘画技艺的鬼斧神工,它们是那样完美、那样生动、那样有血有肉,使你不相信那是画出的,而是造化之工。达·芬奇在画这双著名的手时,也同样使用了“渐隐法”。蒙娜丽莎抱在胸前的手的姿态、手指的伸展弯曲,都是那样自然、天趣,没有任何一点儿别扭和不真实。这显示了画家的观察之细致,对手的解剖结构的完美的知识。这种观察和解剖的知识也同样体现在他对蒙娜丽莎身上衣饰的皱褶的精妙描绘上。所有这些神奇的绘画语言,是达·芬奇这样的天才向后来者所展示的。它一直召唤着后来的人们努力去获得这种巧夺天工的、仿佛富有魔法的神奇力量的绘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