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經典文獻導讀書係:戲劇卷

劇作法

字體:16+-

阿契爾

■導讀

阿契爾(William Archer,1856—1924),英國批評家。他在愛丁堡大學接受了高等教育,並在1876年拿到碩士學位。他曾為《愛丁堡晚報》《倫敦費加羅》《世界》這三個報刊撰稿。他在當時的學界非常有威望,曾把易卜生的劇作譯成英語,並使英國人接受和欣賞這位劇作家。阿契爾還提攜過蕭伯納。他自己也創作過戲劇,但成就不是很高。阿契爾在戲劇理論方麵貢獻很大,主要著作有《當代英國劇作家》(English Dramatists of Today)、《戲劇界》(The Theatrical World)、《劇作法》(Play-Making)等。《劇作法》的成就最高,論述了戲劇創作中的主題、布局、人物、突轉、結局、對話等問題。《劇作法》的第三章為《戲劇性與非戲劇性》,闡述了“激變”說,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本書的選讀就是這一章。

布輪退爾曾經斷定,戲劇是意誌與意誌之間的公開鬥爭。這一定義在戲劇界具有很大的影響。阿契爾也肯定了布輪退爾的定義的作用,但他指出,“它雖然說明了許多戲劇的實質,但卻並沒有確定任何一種為一切戲劇所共有,而為其他創作形式所必無的真正的特征和特色”。阿契爾列舉了一些具體的劇作來反駁,他認為《阿伽門農》所展示的“並不比一隻蜘蛛和一隻落入它網中的蒼蠅之間的鬥爭更多”。他發現《俄狄浦斯王》《奧賽羅》等著名戲劇都沒有體現多少自覺的意誌,就劇作中的個別場麵來說也是如此。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陽台的那場戲,“要旨並不在意誌的衝突,而是意誌的極度融合”。這就說明布輪退爾的戲劇定律有一定的局限性。布輪退爾還認為小說是“意誌鬆弛”時代的產物。但阿契爾發現,《魯濱孫漂流記》等傳奇小說比很多偉大的劇作更加體現了自覺的意誌。可見布輪退爾的小說觀也有問題。布輪退爾還把意誌所遇到的障礙看做戲劇的不可少的成分,甚至是判斷戲劇種類的標準。阿契爾對這種障礙比較肯定,但他指出,現實和人物的目標之間的障礙必須是真實而自然的,不能是為延長情節而人為地加進去的,否則的話,“我們感覺到根本沒有任何真正的障礙阻止戲劇走向無可避免的愉快結局,幕布在第一幕中間落下或者在第三幕末尾落下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