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2版)

[深度阅读书目]

字体:16+-

1.[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3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美]卡罗尔:《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美]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陈燕谷译,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 参见[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1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 [古希腊]德谟克里特:《著作残篇》,见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1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参见[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学诗艺》,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4] 参见[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学诗艺》,3、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 参见[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学诗艺》,8、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6] 参见[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见《诗学诗艺》,1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7]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 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4~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参见[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2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28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2] [英]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见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2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3] [英]柯尔立治:《诗的本质》,刘若端译,见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1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 [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49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5] [奥]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杨业治译,50页,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16] [英]王尔德:《谎言的衰朽(对话录)》,杨恒达译,见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127、132、13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7] [英]王尔德:《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杨慧林译,见赵澧、徐京安主编:《唯美主义》,174、175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18] (北宋)黄庭坚:《与洪甥驹父》,见蒋述卓等:《宋代文艺理论集成》,34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9]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237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20] (清)叶燮:《原诗》,见王夫之等撰:《清诗话》,下卷,56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1] 参见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美学丛编》中卷,319~340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22] [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见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一),39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23] [日]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见遍照金刚撰、卢盛江校考:《文镜秘府论汇校汇考》(一),132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6。

[24] (清)郑燮:《题画》,见《郑板桥文集》,吴可校点,146页,成都,巴蜀书社,1997。

[25] [英]贝尔:《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4页,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

[26] 参见[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见《美学原理美学纲要》,21页,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27]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译,14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8] [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译,14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9] [美]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22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30] 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226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31] 肯尼克:《传统美学是否基于一个错误?》,见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239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

[32] Arthur Danto.“The Artworld,” in Aesthetics:Classic Readings from Western Tradition .ed,Dabney Townsend.Beijing:Thomason Learning an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2:333.([美]汤森德编:《美学经典选读》,英文影印版,33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3] [美]迪基:《艺术的体制理论》,见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115、116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4] [美]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16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5] [美]高特:《作为簇概念的“艺术”》,见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33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6] [美]高特:《作为簇概念的“艺术”》,见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34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7] [美]高特:《作为簇概念的“艺术”》,见诺埃尔·卡罗尔编著:《今日艺术理论》,殷曼楟、郑从容译,38~39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8] [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2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39] [美]贝克:《艺术界》(Art Worlds,1982),转引自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3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0] [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3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1] [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4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2] 参见[英]亚历山大:《艺术社会学》,章浩、沈杨译,4页,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43] Harold Innis.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1:33.

[44] Harold Innis.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51:34.

[45] M.McLuhan.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4:23.

[46] 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见《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25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4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8] 参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见《毛泽东选集》,第3卷,8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9] (梁)钟嵘:《诗品》,见徐达译注:《诗品全译》,12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0]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见承载译注:《历代名画记全译》,2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51] 参见Arjun Appadurai.“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al economy,”in Theory,Culture and Society,7:296;[美]阿帕杜莱:《全球文化经济中的断裂与差异》,陈燕谷译,见汪晖、陈燕谷主编:《文化与公共性》,528~53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2] (梁)钟嵘:《诗品·序》,见钟嵘著、徐达译注:《诗品全译》,10页,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53]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见吴文治主编:《宋诗话全编》,第1卷,214~215页,南京,凤凰出版社,1998。

[54] (明)恽向:《道生论画山水》,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下卷,767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55] (清)方薰:《山静居画论》,见俞剑华编著:《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上卷,24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