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原理(第2版)

[深度阅读书目]

字体:16+-

1.[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4.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5.[波]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6.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1] 参见冯友兰:《新原人》,43~5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 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据[波兰]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13~75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 [美]爱米·托马森:《艺术本体论》,彭锋等译,见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65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 [美]爱米·托马森:《艺术本体论》,彭锋等译,见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66~69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 [英]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14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6] [法]萨特:《想象心理学》,褚朔维译,284页,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7] 参见[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王柯平等译,204~206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8] 参见[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王柯平等译,20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9]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15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 [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16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1] 参见[英]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刘建基译,299~30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2] 参见[美]约翰·费斯克主编:《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161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3] 《淮南子·泰族训》,转引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97页,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 徐悲鸿:《全国木刻展》,载《新民报》,1942-10-18。

[15] 参见[美]F.大卫·马丁、李·A.雅各布斯:《艺术和人文:艺术导论》,包慧怡、黄少婷译,68~76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16] 参见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142~148页,上海,上海书店,2003。

[17] 参见[美]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6~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8] 其实,在边缘领域内,还有一种重要的媒体组织,那就是互联网。克兰的《文化生产》写于1992年,尚未关注到网络社会的兴起,因此,本书这里做了一点补充。

[19] [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82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0]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180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21] 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转引自(清)刘熙载撰、袁津琥校注:《艺概注稿》,645页,北京,中华书局,2009。

[22] 参见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72~76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3] 参见蒋勋:《美的沉思:中国艺术思想刍论》,79、82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5。

[24] 参见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19~20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5] 参见陈世骧:《陈世骧文存》,154~155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6] 王一川:《审美体验论》,236~237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7] 宗白华:《美学散步》,7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8] 转引自王一川:《文学理论》,54~55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9] 转引自王一川:《文学理论》,87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0] [美]罗曼·雅柯布逊:《隐喻和转喻的两极》,周宪译,见《激进的美学锋芒》,419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1] 参见[美]詹尼弗·范茜秋:《电影化叙事》,王旭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匈]伊芙特·皮洛:《世俗神话》,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32] 参见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484页,济南,齐鲁书社,1995。

[33]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5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4] 参见[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5] [美]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李渝译,18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

[36]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7] [德]温克尔曼:《希腊人的艺术》,邵大箴译,18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8] 参见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187页,济南,齐鲁书社,1989。

[39] 参见李壮鹰:《逸园丛录》,316~318页,济南,齐鲁书社,2005。

[40]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冯至、范大灿译,77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1] [德]席勒:《秀美与尊严》,张玉能译,23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2] 参见[德]席勒:《秀美与尊严》,张玉能译,7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3] [法]福柯:《这不是一只烟斗》,邢克超译,42页,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44] [俄]列夫·托尔斯泰:《什么是艺术》,丰陈宝译,见《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14卷,17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5] [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6] 欧阳予倩:《发扬我国舞蹈艺术的优良传统》,见《欧阳予倩全集》,第5卷,205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7] 蒋勋:《苍凉的独白书写:寒食帖》,40~42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48] [美]巫鸿:《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文丹译,10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9] [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10、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0]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概论》,36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51] [英]查德威克:《象征主义》,郭洋生译,2页,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89。

[52] 参见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5~9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53] [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朱光潜译,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朱光潜在译文正文中将之翻译为“特性”,但在脚注中说明:“或译‘特征’,近于‘典型的’。”这里一律改动为“特征”。

[54] 高名潞:《墙: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与边界》,6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5] 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192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6] 宗白华:《美学散步》,6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7] 参见王一川:《文学理论》,269~270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58] 王国维:《文学小言》,见郭绍虞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4卷,37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9] 林怀民:《云门舞集与我》,16页,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60] 宗白华:《美学散步》,6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61] 参见[法]让·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67~8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62] 参见[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218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3] 参见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4版),277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4] [德]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第3卷(上),37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65] [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译,14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66] 参见[德]威克纳格:《诗学、修辞学、风格论》,25页,见《文学风格论》,王元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67] (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见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18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8] (北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见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25~26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69] [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9~10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0] [美]温尼·海德·米奈:《艺术史的历史》,李建群等译,15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1] 参见[瑞士]H.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15~18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72]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见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297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3] 《荀子·乐论》,见陈世宁、周积寅主编:《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辑注》,312页,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4] 参见[俄]谢·斯克列勃科夫:《音乐风格的艺术原则》,陈复君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