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會見:聆聽古典

到台北看《女武神》

字體:16+-

前奏:到台北看《女武神》

台灣行與瓦格納歌劇有了聯係,而且是與《女武神有聯係。到台北看《女武神》。

事情發生總有起因。那一日,出發前第16天,閑來無事,我翻了翻《簫台》第101期“樂清文化人台灣行”專輯,在張誌傑兄寫的《台北書店印象及其他》一文裏發現“音樂廳”、“戲劇院”字眼,隨即上網查看,從7月1日台北愛樂樂團將在中正文化中心台北戲劇院連續三晚上演瓦格納歌劇《女武神》(Die Walküre,《尼伯龍根的指環》第二部),指揮呂紹嘉。十日晚剛好是我在台北停留的最後一夜。今年是瓦格納誕辰兩百周年,北京國家大劇院從去年開始演出瓦格納歌劇《漂泊的荷蘭人》,導演強卡洛的多媒體舞台風格引起頗多爭議。上半年上海紀念瓦格納誕辰隻有幾場零星的音樂會。2010年我在上海看過科隆歌劇院版《女武神》,其歌其劇堪稱“完美瓦格納”。全球都在紀念瓦格納,遙遠的英倫三島BBC Proms逍遙音樂會7月22日始將上演全套瓦格納。但是,南方的我,拿什麽來紀念他呢?到台北看瓦格納。這是一句詩。NSO版《女武神》的亮點是邀請到了1972年為碧納·鮑許(Pina Bausch)開啟名聲的德國導演漢斯-彼得·雷曼(Hans-Peter Lehmann)。次日我在台北戲劇院網站上訂了一張票,座位10排27號(主啊,我的生日),票價為新台幣三千元,折合人民幣615元,比我在上海大劇院看的那場要便宜二百元左右。小提琴家穆特來上海我沒心動,鋼琴家席夫來上海音樂廳我沒心動,我去台北,瓦格納使我心動:台北、《女武神》、呂紹嘉、10排27號。我去台北,為的是一夜“瓦格納”。我給戲劇院打電話,詢問取票方式,電話通了,聲音柔和、低緩,是久違了的80年代台灣電影裏的聲音。如果聲音也可以傳遞文化氣韻的話,那麽這位音樂廳裏的工作人員使我重獲了多年前從父親收音機裏聽“敵台”的記憶,每一個夏季,在鄉下、在河埠頭的大榕樹下,—“光華之聲,光華廣播電台”,戲劇院女士溫柔的聲音讓我與想象中的台灣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