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皮书:2013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

二、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理念不清晰

字体:16+-

(一)意识形态诉求大于经济诉求

在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一直较为注重电影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宣传功能,着力点更多停留在宣传、推介、展映的层面,没有把电影产品当成商品进行营销,对 国外市场定位不清、目标市场不够明确。[4]电影局副局级巡视员栾国志曾表示,目前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方面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电影产量多,但真正能够实现国际传播的少;参加公益性对外交流的多,实现商业输出的少;进入国外艺术院线的多,能够进入国外主流商业院线的少。[5]的确如此,我国电影的海外推广官方诉求强烈,许多电影节展活动依靠财政拨款支撑,不需要考虑经济回报。即使是努力寻求市场渠道的海推公司自身也问题重重,存在着“政策上财政补贴少、内外收税、通关困难”等难题。[6]加之公司由于没有影片的版权和专项资金支持,在海外推广过程中只能起助推作用而并非“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二)缺少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顶层设计

近年来,为了转变经济结构,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大力提倡发展文化产业,并出台了多项优惠措施以促使其早日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如2009年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出口的指导意见》,按照“各部门组织推荐,进出口银行独立审贷”的原则,政府各部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搭建文化、金融合作平台,以支持文化企业和项目“走出去”为重点,全面支持文化贸易发展。2010年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了更加全面和完善的政策措施。在鼓励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出口方面,2007年出台了《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指导目录》,并于2012年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提到对那些年出口金额50万美元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信誉良好的电影企业在出口方面予以支持。不过,以上这些扶持政策多是从宏观角度,对众多文化产业门类给予“道义”支持,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产业,在其中均有所涉及,但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明确将中国电影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提出了加快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10项主要措施,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是10项措施之一。《指导意见》颁布后,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扶持国产电影创作生产的鼓励政策。如陕西省对获得国际电影节金像奖、金棕榈奖、金狮奖、金熊奖等国际大奖的电影作品予以表彰奖励[7]。西安曲江新区规定区内企业影视剧等出口业务可按照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影视劳务出口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等。[8]但是这些散点式的具体鼓励政策更多是地方为促进本地影视发展而制定,从国家层面还没有制定鼓励电影“走出去”的顶层设计方案。

相比之下,美国、韩国政府对电影出口的扶持政策和模式更加成熟和完善。美国政府为本国电影的出口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提供支持和保护,如颁布法律支持好莱坞在海外市场的联合和垄断,构建以美国电影协会为主导的全球版权保护机制帮助本国电影应对盗版威胁,商务及外交部门联手帮助好莱坞消除海外贸易壁垒,税务部门提供减免税收等方式为本国电影的传播减轻负担。韩国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对于本土电影出口采取“奖励”的方法。韩国政府2002年起设立“出口奖”,由文化观光部和文化产业振兴院评选出的获奖机构除得到奖金外,还获得在国内外经营出口方面的多种优惠。此外,韩国重视完善有关文化经济政策,利用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扶持本土电影的海外传播。[9]

其他国家的电影出口扶持政策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即电影出口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目标,政府也应倾其所有为之扫除障碍,当然我们不提倡财政直接出钱,而是通过法律法规等各项政策的制定、完善,帮助本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站稳。期间,需要财政、金融、海关、司法等政府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目标统一、减少内耗,才能真正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对电影企业起到帮助作用,而这些目前在我国还很难做到。

(三)电影企业海外传播主动意识不强

一方面,中国电影在海外发行上缺少对电影国际发行模式、策略的了解。很多中国电影在生产制作阶段并不考虑未来如何销售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在海外销售的问题,这造成本应联动的环节脱钩。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的饶曙光直言:“很多电影人还停留在为完成项目而拍电影的阶段,对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和关注,甚至连符合国际惯例的宣传预告片也拿不出手。”[10]真正专业的发行(尤其是海外发行)应根据具体的影片内容、市场环境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和投放。反之,如果与海外资讯接触不畅,让一些影片以极低的价格被买断全球版权,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票房成功,国内出品也难以分得一杯羹。[11]

另一方面,中国的影片制片方往往缺乏主动出击的意识。很多制片方抱着只要守住国内市场即可的想法,在投拍电影之初根本不考虑海外发行,最终导致影片不具备在国外的上映条件。国际电影销售公司弗铁西摩联合总裁麦克·华纳曾抱怨,中国电影人往往拎着片子跑遍三大电影节后才来询问能否做海外发行。“这太难了,专业的电影营销,应该在影片制作初期就介入到发行,一部电影应参加哪些电影节、如何参加都是有策略的。”[12]相比之下,国外制片方一般在创作初期就考虑到国际发行问题,至少提前半年把海外发行所需要的宣传片、预告片等准备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