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观众认为中国类型电影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中国类型片市场尚未成熟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2013年中国类型电影评分系统的总分是9分,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给出的平均分是5.7分,总体评价中等。得分最高的是功夫片和动作片,得到了6.8分,得分中等偏上。得分最低的恐怖片、音乐片得分未超过5分。中国类型电影依然主打动作片和功夫片,其他电影类型缺乏吸引观众的有效因素。
中国功夫片和动作片已经发展出比较成熟的类型特征。但是,成熟不代表可以坐享其成。如果不加强创新,很可能被外国观众抛弃。中国动作片和功夫片除了动作效果、拍摄技巧等方面需要不断创新,更重要的是理论创新。从李小龙功夫片到《卧虎藏龙》不仅是功夫片风格的改变,也是功夫片理论的进步。从《卧虎藏龙》到新一轮热潮的关键是找到理论上的突破口。
其他类型电影需要吸取国际上成熟的制作经验,研究受众需求,明确类型特征。将中国特色文化与类型电影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类型电影。
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应当形成以功夫片、动作片为主打,其他类型电影各具特色的类型片市场。
2.中国电影节距离真正国际化尚有较大差距
由2013年数据可知,中国电影节在国际上知名度很低。超过57%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任何中国电影节或者知道一点但不了解。上海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电影节和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电影节,但是低于19%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了解这些电影节。香港电影金像奖创办于1982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于1993年,两个老牌国际电影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依然较低。北京国际电影节创办于2011年,虽然非常年轻,但是知名度已经可以与香港和上海的老牌电影节比肩。背靠北京丰厚的文化资源,北京国际电影节更有希望成为真正国际化的电影节。
中国电影节的国际化首先要解决定位的问题。北京、上海、香港分别植根于“京派”“海派”及国际化的文化区域,具有不同特色。北京、上海、香港国际电影节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三大电影节在定位上既要突出国际化,也应当彰显中国文化元素,既要有相互竞争,也应当相互合作,共同推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
一流国际电影节最重要的是能够吸引国际一流水平的作品,制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明星。国际化的根本立足点还是国内电影业的发展。中国电影节应当立足国内,大力推广中国电影作品,鼓励年轻导演和演员创作,成为国际明星的制造厂。
3.提高功夫片创新水平能够直接促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功夫片具有成熟的类型特征,拥有众多爱好者,一直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力。中国的国际明星如李小龙、成龙、李连杰都是功夫片明星。由2013年数据可知,外园观众重视功夫片的武打效果,武打效果是他们选择功夫片最重要的因素。喜爱功夫片的外国观众希望到中国旅游、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
功夫片为了达到良好的武打效果设置了武术导演职务,发展了源于神怪片的威亚技术。武打效果是功夫片最重要的类型特征。武打效果的创新能够直接推动影片的上座率,许多国外电影如《黑客帝国》也不断吸取中国功夫片的元素,帮助影片获得票房成功。
尽管武打效果是观众最为看重的因素,但是武打效果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功夫片传承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爱国的优良传统,融合了中国哲学观念,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如果抛弃了这些仅仅追求武打效果和故事情节,难以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的功夫片。
功夫片的传播直接吸引外国观众到中国旅游,促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即使某些功夫片在国外没有取得良好的票房,但是对中国旅游的发展依然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功夫片可以提高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学汉语、学功夫的兴趣,能够快速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功夫片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主力,应当加强功夫片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从资金和政策对功夫片的国际传播予以支持。
4.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难以吸引外国观众
由2013年调研数据可知,受访者普遍对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感兴趣。但是,受访者普遍表现出对中国的社会和现实生活的兴趣。这说明,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创作和传播上存在较大问题。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是对生活机械的反映,而是通过摄像机捕捉现实生活中闪光的瞬间,融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缺乏打动外国观众的力量,说明它无法满足观众了解中国社会的需求,没有成为反映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特渠道。
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作者应当认识生活、记录生活、干预生活,在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认识上达到社会学家的高度,按照历史学家的标准记录生活,以奉献社会的热情干预生活,努力将电影打造为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了解中国社会的渠道。
5.不同母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态度迥异
中国与美国、英国等英语国家文化交流频繁,文化交流提高了英语区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兴趣。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受访者中,来自英语区的受访者比例最高。英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打分高于来自法语区和韩语区的受访者。英语区的受访者首选电视和免费网站作为观看中国电影的渠道,他们认为互联网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朋友推荐是英语区受访者选择中国电影的主要依据。英语区的受访者受中国电影的影响最想到中国旅游,他们认为中国文化非常独特。香港电影金像奖在英语区受访者中知名度最高。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接近,文化颇有渊源,因此韩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较高,有高达97%的韩语区受访者表示看过一部以上中国电影。数据显示,韩国人观看中国电影更容易受到电视广告的影响。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节的了解程度高于英语区和法语区。中韩虽然文化交流频繁,但是也存在文化地缘政治上的竞争,因此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价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由于韩国恐怖片、谍战片等类型片制作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韩国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流行,韩语区受访者对中国恐怖片等相关类型电影评价较低。尽管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低,但是愿意到电影院或收费网站观看中国电影的韩语区受访者高于其他两区。韩语区受访者虽然也喜欢中国功夫片,但是学功夫的兴趣远远低于英语区和法语区的受访者。韩语区的受访者对中国的印象集中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发展中的国家。
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纪录片的兴趣较高,他们更习惯从电视上观看中国电影,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法语区受访者观看功夫电影时感兴趣的因素,他们学功夫的热情高于其他。在法语区受访者中北京国际电影节知名度最高。法语区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了解程度最低,但是兴趣最浓厚,应当加强对法语区的中国文化传播。
6.汉语掌握程度越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接受程度越高
通过将不同汉语掌握程度的受访者进行对比分析可知,汉语能力强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更高。
由2013年数据可知,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看过20部以上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没看过中国电影的比例最高。随着汉语能力的提高,受访者观看中国电影的数量提升。随着受访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明显提高。能够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明显高于不懂汉语的受访者,汉语能力直接影响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认知。这说明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的总体评价提高。
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更愿意进入电影院观看中国电影。通过汉语的学习,受访者了解中国社会的意愿增强。他们不满足于电影提供的信息,希望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现实的中国。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兴趣越来越具体,了解的越来越深入。随着汉语程度的提高,受访者对中国的态度更友好,兴趣更浓厚。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能够把握中国现实主义电影比较微妙的部分,因此对它的兴趣高于汉语能力较低的受访者。熟练掌握汉语的受访者对待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更加理性。
7.网络是外国观众获得中国电影信息、观看中国电影的主要渠道
2013年数据显示,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类型电影的评分较高、观看数量较多,他们选择中国电影更看重网上预告片的质量,认为中国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具有独特性,能够反映中国社会现实。香港电影金像奖是网络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国电影节。在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的受访者对中国电影和中国文化的评价比较正面、积极。
中国电影在海外直接进入院线和电视媒体的机会有限,网络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互网络上观看中国电影突出了受访者的主动性,他可以主动搜索自己感兴趣的电影观看,还可以在观看的过程中随时了解其他人对电影的评价,搜索更多有关电影的背景资料,对电影的了解更加深入。
网络能够为电影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持,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信息共同描绘了一部完整的电影。从电影被观看到观众对它进行评价,到再次被其他观众观看,中间评价的环节对电影的传播越来越重要。重视网络传播效果、积极探索网民的行为特征对中国电影国际传播非常重要。
8.外国观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评价比较中性
在评价中国国家形象的时候,外国观众普遍选择了“古老”“文化独特”“神秘”“发展中”为关键词。尽管中国对外开放以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其他国家的文化、经济往来不断扩大,但是许多外国观众对中国的印象依然是“东方神秘的文明古国”。中国电影在用影像描述中国形象的时候,应当突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主流,肯定中国发展成就,用影像影响外国观众对中国的评价。外国观众普遍喜欢中国的动作片和功夫片,动作片和功夫片不应渲染暴力,应当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传达正能量上下功夫。
9.外国观众熟悉的依然是成龙、李小龙等功夫明星
2013年调研问卷最后一个问题是写出一个中国电影的关键词。男演员方面有322位受访者写了成龙,106位受访者写了李小龙,95位受访者写了李连杰。女演员方面各有12位受访者写了范冰冰和章子怡。导演方面有28位受访者写了张艺谋,11位写了李安。
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演员依然是3位功夫明星,其中成龙最具知名度。成龙一直活跃在中国影坛,不断有新作品问世。他的功夫喜剧极具风格,受到许多国家观众的喜爱。范冰冰和章子怡是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国际女星。两位女星经常亮相各种国际电影节,她们的东方风情颇引人注目。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导演是张艺谋,多次国际电影节奖项令他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尽管2013年以来,徐峥、薛晓路、赵薇、白百合等年轻导演和演员获得了国内观众的认同,创造了非常高的票房,但是由于他们创作的电影不是外国观众喜欢的功夫片和动作片,因此还没有能够引起外国观众足够的注意。但是,随着中国类型片的成熟,国际传播力度加大,新生代的导演和演员终将占据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