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后,英国仍然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强大的海军,但胜利是以沉重的代价换得的。在《凡尔赛条约》还未签订之时,英国内阁就已经开始考虑裁军问题,尤其是裁减海军军备。当时海军部提出的170 901 500英镑的1920—1921年度军费净预算,遭到财政部的否定。财政部认为相比上一财政年度的1.492亿英镑,在和平时期,这个数字是不现实的。[64]在“10年规则”不惜压缩国防开支以确保经济复苏的浪潮下,1920—1921年度各军种的军费总数最终被限制在3.5亿英镑。[65]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10年规则”的施行意味着英国一定会放弃传统的海上霸权,甚至可能会允许自身实力落后于美国海军。[66]
1919年8月,前外交大臣格雷勋爵(Lord Grey)被提名出任驻美大使,他声明坚决反对英美两国海军相互为敌,指出英国无力阻止美国建立一支与英国海军力量相当甚至实力超过英国的海军,主张英国海军以欧洲国家为标准。格雷并不乐意出使美国,原本打算通过以上言论让政府取消对他的任命,但首相劳合·乔治在海军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了格雷的政策观点,只是作了一项保留——“美国海军政策也要作出同样的反应”。[67]1920年2月13日,海军大臣沃尔特·朗向内阁提交了一份海军部的备忘录。备忘录主张维持英国的海上优势地位,如果美国不放弃或不修改1915年的海军计划[68],英国应继续建造军舰以保持平衡,同时加强“英日同盟”。但备忘录指出,以“英日同盟”来反对美国是难以想象的,应该努力在海军实力平等的基础上与美国结成同盟,强调“有必要明确规定,针对其他最强海军国家的一强标准,是同我们广泛的海上需求相符的最低标准”。[69]
格雷和沃尔特·朗观点得到了内阁的认同,意味着英国政府已决定放弃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
3月17日,沃尔特·朗在议会下院指出,在战后德国海军被打垮的情况下,十分值得庆幸的是,唯一接近皇家海军实力的是美国海军。一方面,英国政府已向美国政府表达了不愿意彼此展开海军军备竞赛的意愿;另一方面,如今要维持英国海军传统的“两强标准”,实际难以做到。尽管如此,“以往各届政府的海军政策,无论它们代表哪一政党,至少包含了这一共同的原则,即我们的海军不应低于任何其他国家海军的实力,当前的政府牢牢坚持这一原则”。[70]议会通过了政府的这一政策调整,标志着英国就此放弃了传统的海军“两强标准”。
在英国决策者看来,由于唯一能同英国海军抗衡的美国被排除在假想敌名单之外,在“一强标准”之下,英国海军的实力至少不低于美国海军;战时,在远东对付日本的同时,完全能够在欧洲对付另一海军强国(最初对象是法国,但英法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一定意义上英国海军实际仍保持着“两强标准”。
“一战”后,英国海军在欧洲没有强大的对手,但从“一战”中渔利的美国和日本却在不断扩充海军力量,这让英国政府十分担忧,担心海军军备竞赛让自己力不从心,最终可能连“一强标准”也难以支撑。尽管英国愿意实行海军“一强标准”,但在同时约束美国海军和日本海军之前,英国依然要阻止这两个国家,尤其是阻止美国取得海上霸权地位。[71]而且此时的美国和日本并没有因为英国施行海军“一强标准”而停止本国的海军扩大计划。
早在1916年8月29日,美国国会就通过了《海军法案》,支持总统威尔逊建造世界最强大海军的计划。然而由于对付德国潜艇的需要,美国当时集中力量建造驱逐舰和其他战舰,该计划遭到搁置。1918年12月战争刚结束不久,威尔逊便提出继续执行1916年的计划,而且要求双倍规模予以扩大。按威尔逊的计划,到1925年美国海军至少拥有39艘一流的战列舰和12艘战斗巡洋舰。但是,战后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国会拒绝通过总统的计划,仅仅同意恢复1916年的海军建设计划。即使这样,美国的海军军费支出仍从1917年的8.5亿美元增至1921年的24.5亿美元,几乎占整个国家预算的1/3。[72]
美国的海军建设计划足以使英国政府感到震惊、忧虑和愤懑。在巴黎和会上,英国试图迫使美国放弃新的海军建设计划,并以不支持美方建立国联的提议相要挟,而美国则要求英国放弃它的海上霸权,“必须使美国拥有和英国同样数量的海军”[73]。威尔逊总统会前甚至宣称:“如果他们(英国人)不限制海军军备,我们将建造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这将导致另一场更加可怕和血腥的战争,英格兰将被从地图上抹掉。”[74]结果在巴黎和会上爆发了一场“巴黎海战”,一度影响到整个会议的议程,最后双方同意在《凡尔赛条约》签订以后,再讨论两国海军问题。这个问题直到华盛顿会议才得以解决。
另一方面,在英国政府宣布放弃海军“两强标准”后,不仅美国似乎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日本国会也于1920年通过了海军建设的“八八舰队计划”。1921年,日本国家财政支出的32%被用在了海军建设上。[75]
美国和日本的海军扩建计划使英国不甘落后,不得不进行一场海军军备竞赛。首相劳合·乔治甚至宣称:“英国将花掉最后一个金币以使其海军优于美国或任何其他国家。”[76]1921年3月,英国政府把“10年规则”暂时抛在一边,提出在建造4艘战列舰后,还计划建造史上最强大的4.8万吨的战斗巡洋舰4艘,作为对美国和日本扩建海军的回应。[77]
英国政府虽有雄心壮志,但冷静下来盘算支出,感到力不从心。英国政府派人向华盛顿试探,建议召开裁军会议,并允诺与美国共同维持海军均势。此外英国担心战后的凡尔赛体系没有就远东太平洋的格局进行划定,美国和日本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竞争愈演愈烈,而英国和日本存在同盟关系,一旦美日发生冲突,英国必然被牵扯进去。虽然1911年《英日同盟条约》续订时,作了如果美日发生交战英国不牵涉其中的修订,[78]但即使如此,英国也难免被美国所猜忌和敌视。1921年又面临着“英日同盟”续约的问题,英国政府虽然对“英日同盟”难以割舍,但迫于美国的压力和出于改善同美国关系的考虑,同意与美国磋商此事。
这时,美国也出现了参议员威廉·博拉(William E.Borah)发起的裁军运动,要求总统授权召集一次限制海军军备的会议,结束军备竞赛。1921年5月和6月参众两院先后通过了博拉提出的议案,要求政府同英国和日本进行裁军谈判。在日本,海军军费预算约占国家财政支出的近1/3,“这样下去必然导致财政危机,有识之士也强烈要求裁军。日本政府决定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实现裁军和维持日英同盟这一历来的基本方法,因此便答应出席这次会议”[79]。因此,“对于英国和日本来说,他们之间于1902年签订的军事同盟条约正好到期,美国的提议正合他们的意,除了裁军之外,他们还希望把讨论扩大到整个远东的事务”[80]。
1921年11月12日华盛顿会议召开,次日美、英、法、日签署《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规定条约生效后,“1911年7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81]。1922年2月6日,英、美、日、法、意签订《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确定了主力舰5∶5∶3∶1.67∶1.67的吨位比例。[82]这样,英国通过条约的方式确定了与美国海军力量相对应的“一强标准”,同时仍然保持对另一海军强国日本的有限优势。
对英国来说,华盛顿会议并不是一次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场胜利。尽管从长远看“一强标准”难以满足承担英帝国广泛义务的需要,但“总的说来,受到英国报刊的好评”[83]。“英日同盟”虽然不再存在,但《四国条约》“既保持了英日之间的友好关系,又增添了同美国协作的新气象。所以,劳合·乔治声称这是英国外交的大成功”[84]。
其次,如上文所述,英国在华盛顿会议之前事实上就已经放弃了“两强标准”。因此,所确定的主力舰吨位的比例并不是英国在会议上的一种无奈的退让,而是“10年规则”和海军新战略的现实体现。英国政府意识到了战后的相对衰落已是不可避免。英国“一强标准”的实质是:即使不能超强,至少也应该是最强,尽管存在两个最强。但是,与“美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经被排除”[85]。因此,事实上英国海军相对于日本海军和法国海军来说,仍是“两强标准”。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指出:“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或多或少地是英国有意识的要求,希望在管理世界事务中与美国享有同等的伙伴地位”。[86]
另外,英美虽在《五国海军条约》中作出不在太平洋西部新建或扩建海军基地的重要让步,但新加坡没有包括在其中。而且英国依据条约削减的是一些过时老旧的军舰,反之,美国和日本则主要是较现代化的舰只。
所以,英国一方面避免了今后被动地卷入代价高昂、财力难以支撑的军备竞赛,另一方面通过条约限制了其他国家的海军发展,至少使美国的海军力量暂时不能超过它的水平,同时保持对另外三国的海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