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軍事戰略同盟關係的形成與發展:1919—1945

一、放棄“兩強標準”與應對海軍軍備競賽

字體:16+-

“一戰”後,英國仍然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強大的海軍,但勝利是以沉重的代價換得的。在《凡爾賽條約》還未簽訂之時,英國內閣就已經開始考慮裁軍問題,尤其是裁減海軍軍備。當時海軍部提出的170 901 500英鎊的1920—1921年度軍費淨預算,遭到財政部的否定。財政部認為相比上一財政年度的1.492億英鎊,在和平時期,這個數字是不現實的。[64]在“10年規則”不惜壓縮國防開支以確保經濟複蘇的浪潮下,1920—1921年度各軍種的軍費總數最終被限製在3.5億英鎊。[65]在當時的一些人看來,“10年規則”的施行意味著英國一定會放棄傳統的海上霸權,甚至可能會允許自身實力落後於美國海軍。[66]

1919年8月,前外交大臣格雷勳爵(Lord Grey)被提名出任駐美大使,他聲明堅決反對英美兩國海軍相互為敵,指出英國無力阻止美國建立一支與英國海軍力量相當甚至實力超過英國的海軍,主張英國海軍以歐洲國家為標準。格雷並不樂意出使美國,原本打算通過以上言論讓政府取消對他的任命,但首相勞合·喬治在海軍部不知情的情況下,接受了格雷的政策觀點,隻是作了一項保留——“美國海軍政策也要作出同樣的反應”。[67]1920年2月13日,海軍大臣沃爾特·朗向內閣提交了一份海軍部的備忘錄。備忘錄主張維持英國的海上優勢地位,如果美國不放棄或不修改1915年的海軍計劃[68],英國應繼續建造軍艦以保持平衡,同時加強“英日同盟”。但備忘錄指出,以“英日同盟”來反對美國是難以想象的,應該努力在海軍實力平等的基礎上與美國結成同盟,強調“有必要明確規定,針對其他最強海軍國家的一強標準,是同我們廣泛的海上需求相符的最低標準”。[69]

格雷和沃爾特·朗觀點得到了內閣的認同,意味著英國政府已決定放棄傳統的海軍“兩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