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军事战略同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1919—1945

一、缅北攻势

字体:16+-

驻华美军司令兼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和东南亚盟军司令蒙巴顿分别派代表团前往华盛顿,试图影响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对缅北作战行动将作出的决定。事实上,在两个代表团抵达华盛顿之前,罗斯福和军方决策者已有了结论。史迪威主张缅北作战行动的观点得到了罗斯福和美国三军参谋长的支持,但丘吉尔支持蒙巴顿反对缅北作战行动,主张经马来亚和苏门答腊发起反攻。丘吉尔认为:“但是整个缅甸,不论南北,都离日本太远。倘若使我军踏上这条岔道,陷在那里不能自拔,那么我们在远东的胜利中将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相反的,我却希望将日军遏制在缅甸,而采用突破或穿过作为荷属东印度的外围的那些岛屿形成的弧圈,向前进军。”[59]

然而,“罗斯福对这个计划毫无兴趣,认为该计划是迂回的,而且有新殖民主义色彩……史迪威的进攻很受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青睐,因为消除密支那的威胁被认为是对超远程(VLR)轰炸至关重要的,而在吕宋—台湾—广州三角区的战役中又需要这个轰炸计划的帮助”[60]。

此时,一支包括7艘战列舰的较强大的日本舰队从中太平洋驶往新加坡,3月8日日军在缅北主动发起攻势,目标直指英帕尔并试图切断阿萨姆—孟加拉的铁路交通线。面对日军的进攻,英美双方暂时搁置争论,史迪威和蒙巴顿都急忙采取行动阻止日军在缅北的攻势。4月14日,在罗斯福多次停止美援的威胁下,蒋介石最终命令在云南的中国军队赴缅甸参战。

就在盟军迫使缅甸日军节节败退的时候,中国战场的地位却因太平洋岛屿争夺战的快速进展而进一步下降。对美国军方的计划人员来说,维持中国继续抗战越来越多的是出于政治和心理影响方面的需要,而非军事战略上的价值,美国军方对占领整个缅甸的热情在不断削减。4月19日美国陆军部作战局局长托马斯·汉迪指出:“过去几个月内,打败日本的战略计划已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从印度提供支援而在中国进行大规模陆上战役,现在看来是不需要了,并且从印度发起一次大规模的两栖登陆行动以支持向菲律宾—‘福摩萨’—中国海岸线推进,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值得怀疑。”[61]

5月3日,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史迪威下达新的指示。他的新使命是:肃清缅北敌军和占领密支那,使中缅印战区能够为美军在菲律宾、琉球群岛以及台湾等中国沿海即将展开的作战行动提供空中支援;在不妨碍诸如占领密支那这样更重要的行动的前提下,为菲律宾棉兰老岛的进攻行动提供间接支持。[62]这样,史迪威的任务不再是配合英军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以及帮助中国军队提高战斗力,而是将整个中缅印战区变成美军在太平洋作战的空军支援基地,继续打通滇缅公路是为了这一目的服务,并作为在太平洋作战不利的情况下依旧可以选择的作战方案。

巴巴拉·W·塔奇曼认为:“实际上,尽管没有明说,但是这已经表明英美在亚洲的努力已经悄悄分开了……直接通过太平洋的穿插和史迪威为了对穿插提供支持在穿过缅甸向中国进攻的先头部队现在已经是既定方针;这将无视大英帝国试图在边缘作战的企图。”她还指出:“现在美国的意图是,攻击日本应当是由美国人做的事。特别是海军想把英国排除在外,这部分是因为在利益上有分歧,但主要还是因为有了新式航空母舰的海军不想受到又旧又慢的英国战舰的拖累。”[63]

6月3日,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向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下达正式命令:东南亚战区的任务是利用本战区的资源,发展与中国的空中联系,以支持太平洋上的作战行动,同时加大对敌优势以利用通往中国的陆上交通线。[64]这样,中缅印战区在太平洋远东战略中的地位至此最终确定,即成为配合太平洋上作战行动的空军基地。福雷斯特·C·波格指出:“麦克阿瑟和尼米兹的部队向菲律宾和马里亚纳群岛的推进,看来是为了获得空军和海军基地,这样必将减弱中国在美国对日最后进攻中的重要地位。”[65]

然而,中国牵制大部分日本陆军的战略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罗斯福总统在1945年1月6日承认:“我们也忘不了中国人民在7年多的长时间里怎样顶住了日本人的野蛮进攻和在亚洲大陆广大地区牵制住大量的敌军。”[66]有中国学者指出:“这种战略牵制饱含了中国人民以鲜血和生命对‘先德后日’战略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德后日’战略的成功与中国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代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67]可实际的情况是,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重视,中国成为“被遗忘的盟友”[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