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概论教程(第2版)

第四节 蒙太奇和长镜头

字体:16+-

一、蒙太奇

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这样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那么究竟什么是蒙太奇呢?

(一)蒙太奇概念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本是建筑学领域的术语,意思指组合、安装、装配和构成。自从被著名导演路易·德吕克引荐到电影范畴以后,如今蒙太奇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通行的、指称电影画面和声音组合结构方式的重要用语。但即便如此,到底应该如何科学地界定蒙太奇的概念和含义,至今世界电影史也没有出现一个简明准确、权威统一的说法。

不过在世界电影百年发展过程中,对蒙太奇进行定义的尝试却从来没有中止过,形成了比较丰富的解释蒙太奇的长廊。其中最为人所知、最具反响的说法有以下三种:库里肖夫在《电影导演基础》一书中说:“把动作的各个镜头在一定顺序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这就是蒙太奇。”[5]普多夫金在《论蒙太奇》中说:“把各个分别拍好的镜头连接起来,使观众终于感觉到是完整的、不间断的、连续的运动——这种技巧就是蒙太奇。”[6]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说:“蒙太奇就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把镜头连接起来,其中不仅是各个完整场面的互相衔接,并且还包括最细致的细节画面,这样整个场面就仿佛是由一大堆形形色色的画面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成的。”[7]夏衍在《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一书中说过,“蒙太奇实际上就等于文章的句法和章法”,“所谓蒙太奇,就是依照情节的发展和观众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把一个个镜头合乎逻辑地、有节奏地连接起来,使观众得到一个明确的印象和感觉,从而使他们正确地了解一件事情的发展的一种技法”。尽管上述说法表述方式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镜头”“连接”却是共同的核心关键词。由此推断,我们大体可以得到蒙太奇的基本含义。

从狭义角度理解,蒙太奇专指对画面、声音、色彩等诸元素进行编排组合的手段,即电影中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是声音和画面之间的组合结构方式,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从这层意义上说,正如巴拉兹所说,蒙太奇就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连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可见,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声音等同的构成元素,而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的修辞手法和技巧。这些手法和技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著名电影导演兼理论家张骏祥在文章《关于电影的特殊表现手段》中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诠释。蒙太奇“起码有这几方面:1.画面(镜头)的组织关系;2.音响、音乐的组织关系;3.画面和音响、音乐的组织关系;4.由这些组织关系而发生的意义和作用”。[8]这就是我们研究蒙太奇的主要内容。

从广义角度看,蒙太奇不仅仅指声画的组合结构方式,还包括了镜头、场面、段落等编排与组合的全部艺术方面,指一部电影从开始到完成、达到反映现实的整个艺术思维过程,即电影的影像思维,也称蒙太奇思维。

正因为核心的概念是连接和组合,所以蒙太奇在电影中的首要功能是创造连续的运动、创造自由的时空和创造叙事的连续性、流畅性、好看性。其次,通过镜头与镜头的对列和组接,场面与段落等的编排,蒙太奇还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剧情节奏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蒙太奇发展过程

据研究,蒙太奇作为一种规则之所以产生,是和人的视听知觉形式以及综合、联想、回忆、想象等思维活动分不开的,是契合于人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同时和人眼不断追寻新图像、寻找新角度、接触新事物的生理、心理需求也是分不开的。虽说蒙太奇产生有合理的客观、主观方面依据,但是蒙太奇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世界电影诞生之初,是没有蒙太奇技巧的。当时所谓的“电影”,都只是现实生活或舞台剧的原始纪录,一个场景用一个固定视点的镜头拍摄下来、然后用机械的手段连接在一起就算完成,而没有任何分镜头的概念,以电影创始人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最为典型。

后来梅里爱在偶然的机会中,发现了灵车变汽车的停机再拍技巧,又挖掘了特技、多次曝光等技巧,并开始将不同场景拍摄下来的镜头连接起来叙述故事,使得电影开始慢慢具有了分解和组合的特征。1902年,美国人鲍特在剪辑影片《一个消防队员的生活》时发现素材不够,采用演员扮演方式补拍一些镜头,然后剪接在一起。另外同时期英国布莱顿学派电影也在尝试新电影方式,1900年威廉逊在诬蔑中国义和团运动的电影《中国教会被袭记》中,首先尝试了交替剪辑的追逐救援场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些影片代表了蒙太奇手法的最早出现。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使用蒙太奇、将蒙太奇手法与技巧发展完善的人,是美国导演格里菲斯。为此,格里菲斯进行了一系列自觉的尝试。1908年,他在电影《道利冒险记》首先创造了闪回手法。1909年在影片《凄凉的别墅》中首次尝试了平行交叉蒙太奇剪辑手法。之后1915年在经典名作《一个国家的诞生》结尾部分,他用纯熟的技巧将受攻击的一家、黑人施暴者以及增援队伍在同一时间的不同表现交替剪辑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叙事的**张力,在电影史上被誉为“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这一手法在此后1916年的影片《党同伐异》中得到更成熟的运用,影片同时将母与法(母亲力救被误认为要犯的儿子)、耶稣的受难(犹太长老让罗马军队抓耶稣)、教堂屠杀(圣巴尔特雷米对新教徒的大屠杀)、巴比伦的陷落(山村女子爱上王子、解救王子)四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故事交叉剪接起来,深刻阐释了哲理化的内涵。这就是格里菲斯建立的蒙太奇语法,不过这个阶段尽管运用娴熟,但还仅仅处于为使影片好看而挖掘技巧的阶段,没有形成自觉的理论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苏联电影人吸收了格里菲斯的经验,并经过了很多的实验,终于使得蒙太奇有了早期有意识的理论尝试,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库里肖夫和普多夫金。库里肖夫认为,电影的本质在于影片的构成,在于怎样由一个镜头转换到另外一个镜头,以及前后两个镜头之间的时间关系、意义关系等。于是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库里肖夫首先进行了“创造性地理学”实验,将男子从左向右走来(国营百货大楼前)、女子从右向左走来(果戈里纪念碑前)、他们相遇握手而后男子指点远方的景物(大剧院附近)、白色的建筑物(白宫)、两人走下台阶(教堂)等五个不同时空的动作片断组接在一起,利用观众的心理错觉将他们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库里肖夫还做了一个后来被张骏祥先生认为是愚蠢的实验,那就是将同一个男人没有表情的特写镜头与一盆汤、棺材中的女尸、小孩玩具三个镜头分别组接,以探寻镜头累加之后产生的情绪反应和独特含义。同时期普多夫金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一个孤立的物象即便在摄影机前是活动的,但放映在银幕上还是死的,只有将这个物象和其他物象放在一起,作为各个视觉形象组合的一部分被表现时,这个物象才具有生命。普多夫金还在电影《母亲》中,尝试将冰河解冻与游行队伍剪辑在一起。通过实验,他们将蒙太奇的焦点更多地关注在单镜头和片断之间的关系,而非格里菲斯时期的两个戏剧场面之间的关系。

真正使蒙太奇理论系统化、完善化的,是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的两个实验,成为了爱森斯坦建立系统蒙太奇理论的重要依据。他据此研究强调指出,把无论两个什么镜头对列在一起,就必然产生新的表象、新的概念、新的形象。也就是说通过镜头的对列冲突,必然会产生新的意义,引导观众进行理性思考。之后他将理论探索付诸于电影的实践,在《战舰波将金号》中切入了三个与剧情毫不相干的石狮子镜头,在《十月》中插入了沙皇铁像和拿破仑雕像的镜头,表达哲理隐喻。这就是他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理论的核心思想。爱森斯坦关于蒙太奇的理论论述非常丰富,提出了多种分类,并且进行了阐述,将蒙太奇理论真正推向系统和成熟。他提出了蒙太奇的至理名言:“两个蒙太奇镜头的对列,不是二数之和,而更像是二数之积。”[9]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中最独特的表现手段,它带来了电影中特有的时间、空间及其综合效果。电影中的时间,通过蒙太奇处理,不仅能对现实的物理时间做等时、延长、缩短、停滞或复现等各种不同的艺术表达,而且能把过去与未来、现实与回忆等不同形式的内容交错组接;电影中的空间,通过蒙太奇处理,不仅能对现实空间做真实再现、艺术改造,还能将各种不同的空间自由转换,以至创造出现实中并不真正存在的想象空间。

(三)蒙太奇的分类

就像蒙太奇的定义至今没有统一一样,电影蒙太奇的分类迄今也没有明确标准,呈现出名目繁多、错综复杂的状况。比如爱森斯坦主要将蒙太奇分成度量蒙太奇、节奏蒙太奇、调性蒙太奇、理性蒙太奇;贝拉·巴拉兹将蒙太奇分成思维蒙太奇、理性蒙太奇、隐喻蒙太奇、节奏蒙太奇、诗意蒙太奇、形态蒙太奇、寓意蒙太奇、主观蒙太奇等。

由上述名称可知,这些分类标准非常混乱,有从功能入手的、也有从表现手段等入手的。为了便于学习和掌握,下面着重从功能出发,将蒙太奇大体分成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等三大类进行详细介绍。

1.叙事蒙太奇

叙事蒙太奇,也称为叙述蒙太奇,是以展示事件、交待情节、表现冲突为主要宗旨的蒙太奇手法。叙事蒙太奇的核心作用就是叙述故事,基本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来引导观众理解剧情。这种手法在电影中最常见,也是由格里菲斯最先创立的。

(1)线性蒙太奇

线性蒙太奇,又称连续蒙太奇,指沿着一条单一的情节线索,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有节奏地连续讲述故事。比如伊朗电影《小鞋子》,哥哥丢失了妹妹的鞋、然后兄妹俩共穿一双鞋上学、最后哥哥参加田径比赛只求赢得球鞋的故事,按照时间先后的单一线索娓娓道来,顺畅连贯,真实感人。

线性蒙太奇在电影中最为普遍,是推动剧情发展和情绪演变的基本手段。但是有时也会因为顺序发展缺乏情节张力,使得故事陷于平铺直叙。因此为求更好地适应情节展示,线性蒙太奇也经常和下面的平行、交叉蒙太奇混合使用。

(2)平行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指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或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或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中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并列展现,既分头叙述又统一在同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中;或者指多个表面毫无联系的情节或事件相互穿插表现,又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中。

比如韩国影片《生死谍变》中,足球比赛之前刺杀总统的行动还未开始,朝鲜间谍分头准备暗杀行动,韩国特工也在努力发掘线索阻止暗杀,敌我双方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行动,平行蒙太奇的处理使得本来独立的双方产生了间接的情节张力,扣人心弦。美国影片《查理的天使》中三个天使的生活、执行任务的前期准备活动,都是以平行蒙太奇方式交代的。再如前面仔细介绍过的格里菲斯影片《党同伐异》,就是将四个主题统一、但时间地点截然不同的四个故事平行叙述、并列展示。

一般电影中,平行蒙太奇的运用比较广泛,因为它可以将剧情发展的整个过程比较集中,既扩大影片的信息量,又加强情节段落的紧张节奏,整体上增强影片的艺术效果和情绪感染力。

(3)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又叫交替蒙太奇,是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情节线索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各条线索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既相互依存又彼此促进,其中一条线索的发展往往影响或决定着另外数条线索的发展,最后多条线索汇合在一起的蒙太奇手法。

交叉蒙太奇可以说是平行蒙太奇的发展,后者只要求多条线索之间情节统一、剧情联系或主题一致,而前者则强调明显的因果关系和同时性。两者常常先后使用,因此许多人也统称为平行交叉蒙太奇。韩国影片《生死谍变》结尾刺杀总统段落,朝鲜间谍的努力行刺和韩国特工极力保护的激烈对抗,被交叉蒙太奇精彩地对垒在一起,**起伏,动人心魄。美国影片《毕业生》结尾,女孩在教堂结婚、男主人公快跑奔向教堂、直到最后抢回新娘的段落,是非常典型的格里菲斯“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交叉蒙太奇例子。

交叉蒙太奇,一般用于剧情的**段落,可以营造紧张激烈的气氛,加强矛盾冲突的尖锐性,造成强烈的悬念效果,有效地把握观众的情绪特点,并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

(4)重复蒙太奇

重复蒙太奇,又称为复现式蒙太奇,相当于文学创作中的重复手法和复叙方式,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场面或元素会在影片情节进行的关键时刻反复出现,造成强调、对比、呼应或渲染的艺术效果,以此来强调含义、深化主题和刻画人物。

影片《月光宝盒》中,至尊宝三次使用月光宝盒,使得时间一次次地倒退重来,直到最后救成白晶晶为止,这里月光宝盒的反复出现,不仅使得情节充满了想象性、变化性,也达到了关于电影时空后现代的解构内涵。影片《红色娘子军》中银元多次出现,第一次洪常青救出吴琼花给她银元、第二次洪常青牺牲前交党费,可以说银元构筑起了吴琼花成长的革命故事,也构筑起了吴琼花和洪常青之间亦朋友、亦战友、亦恋人的情感故事。影片《紫日》中八音盒的多次使用,也是这样的功用。

重复蒙太奇中,构成电影的各种元素,如人物、景物、动作、细节、语言、音乐、音响等,都可以通过精心的构思反复出现。但每一次重复一般在内容上或形式上稍微有所信息量的增减,也就是要有一定的变化,这样才能真正产生特定的艺术效果,独具匠心。

2.表现蒙太奇

表现蒙太奇,是将前后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镜头进行对列和组接,通过相连或相叠相互对照、对比或冲突,从而产生单个镜头本身不具有的丰富含义,来表达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蒙太奇手法。换句话说,表现蒙太奇是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蒙太奇类型,重在表情达意功能。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隐喻蒙太奇

隐喻蒙太奇,是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指通过镜头或场面的对列或交替表现进行类比,达到含蓄而形象地表达某种寓意效果或事件的某种情绪色彩。隐喻蒙太奇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电影比喻,常常将不同事物之间某种相类似的特征凸显出来,激发观众利用联想和想象力真正领会影片的寓意和情绪。

影片《三毛从军记》中,导演总是把一群鹅摇摇摆摆地走动的镜头,和三毛以及战友们笨拙训练的场景剪接在一起,两者之间形成了非常幽默喜剧的对应效果。苏联影片《母亲》中,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与春天河水解冻的镜头相互组接,用以比喻革命觉醒和革命形势不可阻挡的含义。

隐喻蒙太奇中,用以比喻的事物应在情节发展、人物刻画中有机融入,要求运用自然、贴切、含蓄、新颖,不能脱离情节主体生硬插入、牵强附会,要具有巨大的概括力和简洁的表现力。

(2)对比蒙太奇

对比蒙太奇,也是表现蒙太奇的手法之一,主要指通过镜头、场面或段落之间在内容上(如爱恨、贫富、生死等)或形式上(景别大小、色彩冷暖、声音强弱等)的强烈对比,来产生相互冲突、相互强调的作用。

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黑白部分表现儿子回家乡为父亲办丧事,来凸显彩色代表的过去时光中父母纯洁的爱情故事。影片《小花》中,黑白与彩色的用法正好相反,插入的12段黑白段落回忆了童年成长,彩色部分又分成红、绿、蓝三种颜色来展现,红色代表战争、绿色代表和平和亲情、蓝色代表人物的幻想。

对比蒙太奇,类似于文学中的对比描写手法,主要通过对比、对照,来实现表达影片某种寓意和强化主题的目的。

(3)抒情蒙太奇

抒情蒙太奇,又称为诗意蒙太奇,指在一段叙事段落完成之后,适当地插入带有情绪情感意味的空镜头,或者通过画面、声音或声画之间的组接,创造出独特的诗情画意。

影片《伤逝》中,美丽的藤萝花、桃花的画面,多次出现在主人公爱情顺利的时候,而萧瑟的荒野镜头又穿插于婚姻的困境之中,既唯美又含蓄。

抒情蒙太奇,重在通过诗意的画面插入,展现人物的情感心理和影片的情感基调,更好地感染观众。

(4)心理蒙太奇

心理蒙太奇,指通过镜头组接或声画有机结合,直接而生动地展现人物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回忆、梦境、幻觉、潜意识等。

影片《野草莓》中教授动身领奖前的晚上以及领奖去的路上,声画段落直接展示出他看见棺材中的自己的梦境、看到初恋情人摘草莓的幻觉等,反映出教授内心对于死亡的恐惧、对美好情感的怀念等精神活动。影片《等候董建华发落》中,几个回归之前犯罪的少年因为未成年而没被确切判刑,但却坐了比一般犯人都要长的牢,回归之后他们向记者回忆犯罪现场情况,以争取特首的关注和定案,片中回忆成为了刻画人物心理的最主要手段。

心理蒙太奇,是电影中心理描写的重要手法,多用交叉、穿插的方式出现,主要特征是声画形象的片断性、叙述的断断续续性和节奏的跳跃性,并带有浓郁的主观色彩。心理蒙太奇,在现代电影中被广泛使用。

3.理性蒙太奇

理性蒙太奇,指不通过纯粹的环环相扣的连贯性叙事、而通过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组接关系来表情达意的蒙太奇手法。理性蒙太奇由苏联电影大师爱森斯坦所创立,注重画面之间更理性更抽象的内涵表达或主题阐释,影片画面即使是客观事实,在导演的结构下也是一种主观视像,主观性特征比较明显。

(1)杂耍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又称为吸引力蒙太奇,主要指为了表达作者某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和主题含义,而在影片中刻意使用脱离现实、叙事情节、人物轨迹的画面镜头,来创造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表意明确的电影文本的方法。

杂耍蒙太奇是爱森斯坦在1923年提出的理论。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美国人格里菲斯创造的蒙太奇技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列宁的电影工具论以及苏联的形式主义理论。这在爱森斯坦纯理论的构架中是非常重要的。

杂耍蒙太奇,比较常规的多存在于镜头与镜头、段落与段落之间。比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三个石狮子镜头的使用,寓意了革命群众从愚昧中觉醒、自觉反抗沙皇的抽象意味。但并不绝对,杂耍蒙太奇也可以出现在单镜头内部或声画之间,产生特殊的表意效果。比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黑白画面中那面人工手绘的红旗;美国影片《辛德勒名单》中黑白画面中,辛德勒的视线一直追索着可爱的小女孩的红毛衣,单一镜头内部通过颜色的特别插入具有了深刻的主题含义。再如纪录电影《普通法西斯》,片中运用了许多声画反差的表现手法,画面出现的是希特勒法西斯残害犹太人、犹太人被害后的骨灰等照片,但音乐却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乐曲《洛拉》小调,同时音乐在特定时刻要高于解说词的声音,以突出声画之间的反差而表达出强烈的主题含义。

杂耍蒙太奇一般人为的痕迹非常重,一旦做到极致,就会因为太过抽象而导致整个剧情过程令人费解,从而破坏整部作品的表现力,使得影片与观众之间产生接受差距,间离的负面效果比较突出。比如苏联影片《十月》中,将孔雀开屏的镜头生硬插入来表达克伦斯基的好炫耀,突然插入弹竖琴的手的镜头来表达老调重弹、迷惑听众,太过牵强附会。

正因为如此,杂耍蒙太奇在现代电影中已经很少使用,反而在声画形式眩目多样、视听效果极其张扬的广告片、MTV音乐中,运用得更为广泛和充分。

(2)思想蒙太奇

思想蒙太奇,主要指利用一些旧新闻影片中的文献资料,重新编排来表达特定中心意义的蒙太奇方式。

苏联导演米·罗姆导演的纪录片《普通法西斯》是最典型的作品,利用德国法西斯以前拍摄的新闻资料,重新编排组合之后,完全为表达反战反法西斯的核心主题所服务。中国纪录片《较量》中也有异曲同工的处理。

思想蒙太奇主要是由苏联纪录片导演维尔托夫创立,完全是一种抽象的形式,需要观众理性的参与,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智慧与银幕形象联想起来,才能真正地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