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海洋中,没有绝对孤立的时空存在,甚至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单元”。因此,电影与电视剧既然不可能是生活的全部搬演,而只能反映某一方面、某一局部、某一点,就必须对生活作艺术的时空截取。
有论者道:所谓截取,只是传统戏剧性影视作品为构造一个封闭式结构框架采用的手段,而现代影视作品的开放式结构框架,可以无所不包、自然灵动,因此无所谓截取与不截取,完全可以任意采撷,“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地立体再现生活”。
这种论调,确是“论者”之言,也只有“论者”无视或不懂影视剧创作实践而单凭“理性”才能得出此结论。
在影视评论中,确有“封闭式结构”与“开放式结构”之说,也确实有被定为开放或封闭式的影片结构。但是,他们所说的“开放式”或“封闭式”,虽然似乎是针对影片的全部结构形态而言,其实主要是指影片结构的一个方面、一个因素——即影片的情节。比如有的影片所描述的人或事具有传统故事(或戏曲)的特色:矛盾冲突的产生、发展、**至结局,组成相对独立的叙述单元。这类影片,被称为封闭式结构的影片;而另一类影片:没有集中的故事情节,没有“线性”的生活线索,没有集中的场所与中心人物,被称为开放式结构的影片。这种分法,虽含有一定特定指向的道理,但若以此证明:可以有绝对的“开放式”结构体的设计,就难免偏颇乃至谬误了。
因为——
在实际创作中,任何影视剧作的结构体,既没有绝对的“开放”,也没有绝对的“封闭”。
且以公认的开放式结构的长篇小说——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嚣与**》为例说明之:它虽然用五种角度、五个口吻自由展现其庞大复杂、似乎毫无羁系的社会生活内容,但细致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毕竟有一个既定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范围。其空间范围是——密西西比河流域、美国南方一个有着神秘色彩的县城约克那帕塔法;时间限制是——按作品内容表述的先后次序分别是:1928年4月7日、6日、8日和1910年的星期四,这四个日期分别是基督受难日、复活节前夕、复活节和基督圣体的第八天。这样,小说全部内容就成了严格设计好的框架中的填充物:小说四个部分的日期既与基督受难的四个主要日子相关联,而康普逊家在每个特定的日子里所发生的事件也就与基督传说中同一天发生的事联系了起来……小说的结构框架,就是在这样平行的一明一暗的双层轨道上,以五种不同的叙述线索似乎“绝对开放”地组成——试问:这种公认的“开放式”结构没有时空的既定截取吗?!
影视作品的结构也必然要遵循这个原则。无论鸿篇巨制如电影《战争与和平》、《乱世佳人》等,还是长达几十、上百集的电视连续剧,更不要说那些精致短篇乃至影视小品,概莫能外。
适当的时空截取可以使影视作品内容展现得更加精粹、更具艺术魅力。反之,结构必然冗长、杂散,乃至造成作品的失败。
例如这样一个生活素材:一位文工团的女战士,克服严重的高山反应及其他困难,到边疆兵站为普通战士演出,深受战士们的欢迎与爱戴,后来因雪崩而光荣殉职。20年来,她的形象与精神,一直活在边防战士的心中……如果要以它为原型,进行影视创作,可供表现的时空是相当宽广的:
可以先表现女战士在大城市中的舒适生活……接着描述她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主动要求去边疆为战士演出……她如何在高原兵站,倾注全心地为普通战士歌唱……她怎样与战士们打成一片,成为兄弟姐妹般的知心朋友……她的形象及表现如何鼓舞了边防战士们,使大家无怨无悔、充满自豪感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部分,可以浓墨重彩地展示这位女战士英勇牺牲的场面,渲染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瑰丽而壮烈的情境……最后,再以大泼墨的风格,通过蓝天、白雪、高山、长河、雪莲、苍鹰以及声震寰宇的誓言、枪声,充分体现她的精神永在……
这种时空展示自然可以,但是过分宽广力求其“全”,就难免产生杂散冗长之病。纵然有较好的轻重浓淡的艺术处理,使之可以成篇,也会因表现上无特色而归入平庸之作,难以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因为这类题材的这种表现太多见、太寻常了。
对这个素材可以有多种时空截取,除上述“全方位”展示外,只选择其中某几段或某一段时间里的某些或某个局部空间,就可以有多种结构出现、体现不同侧重的题旨内涵并形成多种艺术风格。而且,这种艺术表现上的“少少许”往往胜过“多多许”,能产生更好的效果。艺术短篇《背景》对这个题材的展现就是如此——
它的时空截取异乎寻常。乃至开篇很久,仍使人感觉不出是上述故事的一种演绎:高原兵站上,只有两个兵——一个老兵、一个新兵。雪野荒凉、人迹罕至。只有一张女人的照片陪着他们。女人很年轻、很漂亮,妩媚的眼睛时时刻刻望着他们两个男人……然而,女人只是老兵一个人的远在城市的女朋友。新兵很尴尬,甚至有些嫉妒。尽管如此,这张女人的照片使他们寂寞单调的日子有了某种色彩、某种亲切、某种微妙……除了偶尔路过的汽车给兵站上的两个兵带来难得的欢乐外,漫长的寒冷的日子里,就只有那张照片了……老兵就与新兵讲述20年前来兵站演出的文工团员的故事。俩人都很难过——这是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两个兵谁也没有见过她……早春时节,一位首长骑马来到兵站,在女人照片前,深深地低下斑白的头,致敬。老兵这时才告诉新兵:“自己的女朋友”就是那个20年前在雪崩中牺牲的文工团员……新兵说:我已经感觉出来了。老兵复员了,又来了一个新兵。老新兵对新新兵说:这是我的女朋友……
这就是很具匠心的时空设计了——除了选择侧面角度展示,使作品已经不俗之外,在时空截取上:长达20年的素材,作者竟只表现其间短短的一个冬季;20年中广泛繁多的各种生动的空间场面,本来都可以成为很好的表现内容,却只“吝啬”地择取了没有女文工团员正式出场的只有两个战士的冷冷清清的兵站!然而,看似平淡,却蕴藏着极深的人文内涵与极大的艺术张力:情境优美而传神,人物关系简单而微妙,曲折跌宕、虚实结合、言有尽而意无穷……与平铺直叙、从头到尾、全面、正面地讲述铺排不可同日而语。
上面,是就客观时空的含量截取所作的简要介绍。
下面,介绍在艺术创作中,主观时空含量的设计与截取:
所谓“主观时空”的设计、截取,指作者根据创作题旨,跳出客观时空的局限,而凭主观想象或幻象,将时间与空间“超现实”地进行截取、组织,以产生某种特定的艺术效果。
比如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的著名短篇《瑞普·凡·温克尔》,写农民温克尔进山打猎,碰上100年前发现此地的英国航海家哈得尔带领伙伴们在山中玩九柱戏。瑞普喝了他们的酒,酣然入睡,一觉醒来,猎狗不见了,猎枪生了锈,自己的胡子一夜之间长了一尺——原来他山中一觉,世上已历20年。入睡前的英王乔治三世陛下的臣民,醒来时却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一个自由公民!于是,进入作品的中心内容:让这个20年前的脑袋和20年后的现实发生一系列强烈而富于戏剧性的矛盾。把历史时空拉到现实时空中来,这就明显是种“主观时空”的设计了。
其实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早有这种体现。例如在《述异记》中:晋代王质入山砍柴,遇上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一局未了,斧柄已朽。下山回家后,才知已过百年……
再如马克·吐温的长篇小说《在亚瑟王朝里的康涅狄格州美国人》,让一个铁匠出身的19世纪的美国人汉克·摩根,突然退回到6世纪的英国去生活。受过19世纪资本主义熏陶的摩根,突然面对6世纪英国的愚昧无知、残忍贪婪的贵族、骑士和教会首领,于是引发了一连串所谓“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斗争……
美国科幻片《时间隧道》,长达14集,表现当代美国科学家托尼和道格通过高技术的“时间隧道”,可以超时空地退回到世界历史上任何一时空的事件中去,并与当时人物共事、对话。比如他们刚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又被“时间隧道”送到1812年在美国本土的战争中;从这场战争中脱身出来,又到了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腊,目睹并参与了特洛伊之战……总之,以现代人的眼光,身临其境地审视历史事件的进程与当时人物的思想性格,自然会生出无须多言的历史反思与时代观照——这是将“现在”退回到“过去”的主观时空组合。
“现在”亦可以与“将来”同在。如英国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的《时间机器》,让一个科学家驾驶一种叫“时间机器”的新工具,在时间中遨游。他来到80万年以后——公元802701年的世界,看到了人类已经演化成两种互相残杀的生物:一种是住在地上的艾洛依,另一种是住在地下的莫洛克。艾洛依几十万年来养尊处优,躯体退化成侏儒;莫洛克由于祖先长期在光线昏暗的工厂劳作、终日不见阳光,养成了在地下劳动的习惯。于是,莫洛克白天在地下干活,劳动果实归艾洛依享用,而夜晚他们则爬出来捉捕艾洛依,把他们吃掉……
中国作家陈村的时空设计更具特色:在《一天》中,他将一个工人一生的生活内容幻化到一天之内——工人张三早晨起来还是青年、去接爸爸的班,而随着浑浑噩噩的一天结束,他已成退休的老工人了:这种幻象般的时空浓缩,不由使读者超越主人公日常琐碎平庸的生活内容,顿时产生一种超离的俯视感,进而可以悟出作品的题旨,即对那种混沌麻木的人生态势的怜悯与背弃。
……
主观时空的设计与截取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表现,但要注意一点:无论如何“主观”,还是必须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与事物逻辑之上,不能完全凭作者纯主观的“臆造”而任意打乱时空关系、编织人事秩序,否则,也将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