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中的生死課

一粒困惑的種子/

字體:16+-

張茵萍(原《心理月刊》編輯、旁聽者)

張茵萍微信:昨天的課,給我播下了一粒困惑的種子:生命教育到底要怎麽做才能盡量產生積極影響?我覺得星老師對孩子悲傷情緒的關注和處理不夠,有點擔心這樣強烈的生命教育也許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的。畢竟是他主動做的這件事。責任,不僅是孩子對小P,還有老師對孩子的生命責任。

【陸曉婭說】如果你是星老師,在送走小P之後,你覺得可以做些什麽?

張茵萍微信:想到三件我覺得可以做的事。

1.上一節手工課,讓每個同學從“P舍”取一個物件,改造成可以留存在自己家裏的有用的東西,並與大家分享——就像小P的生命和愛可以用別的方式延續。

2.同學們一起創作一本《給小P同學的畢業紀念冊》,畫畫、寫作、音樂等都可以。主題參考:“和小P一起的日子”“小P帶給我的”。作品結集後每人一份。

3.開家長會,告訴家長孩子們經曆了什麽,了解孩子在家的情緒狀態,發放基本的哀悼、悲傷處理常識的資料,一段時間內保持與家長的溝通,一起幫助孩子度過可能的坎兒。

另外,最好能把也照顧過小P的三年級同學包含在這些活動中。

【陸曉婭說】看到茵萍的微信,特別感動。到底是《心理月刊》的編輯,她所關注的不僅是這件“事”怎麽樣了,還有“情”如何了——這個過程,包括事情結束之後對孩子長期的心理影響。我特別喜歡她提出的第一件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創意,讓小P用另外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長。

本周生死事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1] ]參見王繼新等:《非線性學習:數字化時代的學習創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175頁。

[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時任四川都江堰某中學教師的範美忠先於學生逃生,並因此向學校辭職。22日他在天涯網發帖《那一刻地動山搖——“5·12”汶川地震親曆記》,細致地描述自己在地震時所做的一切以及過後的心路曆程,掀起軒然大波,引發了一場關於“師德”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