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眉
课堂上大家就乔舒亚的爸爸是否该给孩子那样的希望有很多精彩的发言,另外,晓娅老师又将《美丽人生》与《活着》并列,要大家讨论。
因为在座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准父母,所以,特别想与大家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一、希望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我想从反例说明这个问题。心理学中有个概念,习得性无助,指的是由于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或者说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现在我们来看希望对人们,尤其是希望对孩子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我认为,对孩子而言,大人所给予他的希望是他未来人生的阳光基调,而阳光基调对人的重要性究竟有多大?我的观点:大到能够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活着以及活着是否具备体验幸福的能力!
有阳光基调的孩子是能够经风雨见世面的孩子,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有信心,所以他就敢于去闯这个世界;因为他相信人生的美好,所以他就能够发现甚至创造美丽人生。
关于真实,心理治疗学中有个观点:我们所针对的从来都是心理现实,而不是客观现实。因此,即使从客观上看,集中营就是人间地狱,但是,在乔舒亚爸爸的顽强坚持与努力下,集中营在幼小的乔舒亚眼中,则是一个游乐场。而他,则是一个只要守游戏规则就可以得大奖的孩子之一。
稍微说远点,现在很多年轻人中流行一个算数:要多少钱才可以养(好)一个孩子。很多人被那个结论吓得不敢要孩子。我想,除了拿此做借口满足其做丁克族愿望的人以外,那些被吓着的大多数是不是反映了一种习得性无助?
……
集中营尚且可以创造出美丽人生的信念,这世界还有什么困难是不可以克服的,包括做成最好的自己、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创造一个美满的家庭并且养育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
所以,我个人观点,父母所能够送给孩子的最美好的礼物,就是帮助孩子建立阳光基调,至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大家不必担心(有同学担心如此单纯的孩子会不会在日后的成长中被欺骗等)。人有无限的适应和成长能力,更何况以乔舒亚这样单纯而乐观的孩子,他最懂得信任并且欣赏别人,而被他信任与欣赏的绝大多数人也一定会回报他信任与欣赏。
这样的人,才最容易拥有可以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美丽人生。
二、两个爸爸的比较。
1.他们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爱自己的家庭,他们都爱自己的孩子,他们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孩子(有庆爹为了让孩子多睡几分钟、少累一点,背着孩子上学,乔舒亚的爸爸就不用举例了),希望孩子的未来美好。他们都对未来充满希望。
面对社会悲剧,作为小人物,他们都没有从时代和社会角度去寻找解决办法,他们都是从自己做起。
有庆爹没有做好,就找自己个人的原因。看起来很愚昧、很无力、很软弱,但是,这几乎是每一个小人物在社会悲剧中唯一有可能超越环境的做法!比如我们中国“**”中大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能够考上大学的人几乎都是那些在插队时从未放弃希望、总是坚持自学的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所以,社会悲剧中的个人归因也是有其重要意义的,并不仅仅是病理性社会适应,也是个人有可能超越环境的首要前提。因为只有这样归因,才有希望继续活下去,而只有活下去,才有希望看到或者等到好日子。并且也只有个人归因、内在归因,个人才存在突围和超越时代悲剧的可能性。
2.他们的不同之处。
有庆爹只是忍耐和服从。
而同样不怨天尤人,同样是注重从个人做起的乔舒亚爸爸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他采用了更为灵活而且有效的应对措施。他不是简单地忍耐和顺从(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他是积极地更是智慧地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有效的方法,他是一个问题解决高手。他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纳粹集中营这样集人类不幸之大成的地方,让自己的孩子保持对美丽人生的信念,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苦难与不幸是无法超越的呢?!
社会悲剧中,普通人的力量看起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也正是每一个从不放弃希望的普通人的普通坚持,才是社会悲剧有可能被终结的最本质的原因。所以,活着并且活下去,是一个人能够为这个世界所做的最首要的贡献。
而乔舒亚爸爸让我们知道,原来除了忍耐、除了做内在归因和做自我调整之外,我们还可以有更丰富而富有创造力甚至是幽默的方式去应对我们所面临的苦难,让我们即使在灾难之中也不仅仅只是活着,而是可以充满希望甚至幸福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