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名人一起讀書

卡夫卡的中國傳人

字體:16+-

殘雪有一種非凡的自信,她的創作也給人一種很有把握的感覺。這種信心來自哪裏?一方麵,她說她的寫作不依賴於靈感。她給自己布置了勞動定額,規定時間寫,很少依賴突發性的衝動。我們通常所說的“靈感”這個典故來自古希臘,靈感不是來自人本身,很多作家都說自己是一個媒介,一個傳輸的通道,或者說是靈媒,一種神秘的力量通過作家來表達和宣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殘雪的寫作不依賴飄忽不定的靈感,她隻依賴自己,她對自己的強力很有把握。另外,我們會發現,她的小說獲得了哲學的力量,這種力量尤其體現在她的讀書隨筆中。她有意識地把自己對詞語的使用及文學的創作置於一個更遼闊的人類精神曆史之中,因此她的概念比別人更清晰。

殘雪的哲學力量是怎樣獲得的?殘雪被稱為卡夫卡的中國傳人,她的《山鄉之夜》與卡夫卡的《城堡》、《審判》神似。卡夫卡和博爾赫斯的書顯然對她影響巨大,而這二人都有著很強的哲學與宗教意味。

另外,我想這一點更重要:殘雪的哥哥叫鄧曉芒,他是研究康德幾十年的著名學者,並且從德文直接翻譯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是現代哲學的源頭,殘雪的藝術觀和世界觀有著康德的影子。康德的哲學是在西方的宗教背景下發生的,殘雪在她對人與文學的認識中有了更多的參照和融合,她動搖了東方世界的小說觀念,給東方那種平麵、唯美、世俗、無神的小說注入了新血液和新能量。

如果說殘雪跟其他中國女作家有什麽不同,我想這一點是最重要的。

殘雪書語

到70年代末,中國終於也翻譯現代派文學了,但那時我二十七八歲,看了也不太懂,然而,即使不懂也堅持看。大約在三十歲左右,有一天忽然有了一種非常親近的感覺,突然理解了。那是一種衝擊性的變故,突然感到倘若那樣,自己也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