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读书

要读一流的作品

字体:16+-

周国平称自己的阅读资源多来自西方。“中国的东西我只是翻一翻,还没有比较系统地去研究中国的文化。但我总体上感觉中国应该更多地去学西方的东西。中国自己的当然要发扬,但有很大的弱点。”周国平还反对过分强调民族性这个东西。他说:“首先,人是分层次的。在根本的层次上,人首先是一个人,是个人,其次才是民族国家的一员,是文化传统的一员。你不能用民族文化的层次去反对人类的层次,这就是根本的错误。在一个人类的前提明确了之后,在这个前提下,你当然可以谈你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了。”

周国平的阅读经验非常丰富。他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涉猎广泛。他曾在郭世英的推动下,读了大量俄罗斯文学,几乎读了屠格涅夫的所有中译本。当时郭喜欢读陀斯妥耶夫斯基,周则喜欢读托尔斯泰。“后来的昆德拉的作品,我也很喜欢。”关于哲学书,周国平说他喜欢那些不是很体系化但是却很有灵感的哲学家,比如尼采、蒙田、帕斯卡,他们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哲学家。他还喜欢叔本华,叔本华是非常体系化的,但他真正精彩的东西不是体系化的东西,而是灵感化的东西。“我对康德兴趣很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是源头性的哲学家,他是西方现代哲学的源头。我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上下过工夫,但他的体系太体系化了,所以许多东西很勉强。”

周国平说,他读书不像某些人那样,对某些书有比较忠贞的爱情,爱上哪个作者就永远不变了。他也没有戏剧化的经历,比如一本书改变了一生这样的事情。这表明他基本上是一个灵活的不迷信的阅读者。

周国平认为,一个人要读书,最好要读经典,读大师。现在的出版物很多,励志类和财富类的书籍是最流行的,大量的书以相同的方式摆放在书架上,会让人产生错觉,使读者认为这些书的质量和地位都是相同的,因此难以鉴别。书太多了,既是好事,又是坏事。不过与过去的年代相比,值得读的东西还是不少。“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选择标准和一定的阅读基础,真的会眼花缭乱,所以在这个时代做一个阅读者,就要把底子打好,底子好了就可以区别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了。”

怎样把底子打好呢?“就是你一开始就要读好书,要读一流的书,二流三流的书不要读,这样就可以识别了。”周国平建议读者先从大师的书读起。

周国平书语

阅读对培养领悟能力很重要,以前的哲学大师都是一些领悟能力极好的人,阅读他们的作品,你自己的悟性也可以被启发出来。

一个人要读书,最好要读经典,读大师。

哲学的通俗化还是庸俗化?

周国平是一个大人物。有人评价周国平把高深的哲学知识从学术殿堂里带到了菜市场。这句话既是对周国平的学术道路的评价,也带有一种调侃意味。周国平本来是搞尼采研究的,后来却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如具体指导大学生们的就业、婚配、娱乐与其他生活细节,让大学女生一片痴迷。这种平民化的写作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商业化的风潮。于是周国平的一些灵巧的思想进入千家万户,为学术的平民化立了功,他自己也借着这个商业化狂潮赚了个盆满钵溢。据说在中国哲学界,能这么赚钱的,除了李泽厚,就是周国平了。学术界人士成为明星,这是一件好事吗?这是一件坏事吗?网上网下为此曾发生过很多争论。

但是学术中人却对此不以为然:他本是社科院哲学所的,现在却似乎成了作家协会的了。你在某个专业的领域有什么大建树吗?关于这方面的争执,似乎一直或明或暗地出现在中国文人圈里,当然现在还是没有定论。但是,从网上的评价来看,大家对周国平的赞赏和正面评价远远多于批评。因为很多网民(尤其是年纪大的)都受到了周国平的影响,周国平是他们青春回忆里的一个重要元素。而且,哲学有很多种,在柏拉图时代,哲学是在街心花园里对着大众讲的,不是什么书斋里的玄虚的秘术。退一步来说,当很多专业人士把学术搞得越来越像咒符和密码一样时,偶尔出来一个周国平调节一下气氛,又有什么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