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读书

成为作家之后追求天然

字体:16+-

成为作家之后,阿来读书的标准更高了。作为一个作家,他与其他人不同,他常说自己是一个远离文学圈的作家,他追求的是天然,就像他最近在读的诗一样。

“中国文明古老到这样的程度,把知识积累、训练看得很重要,人天性的东西就少了,不看重了。同样,许多年来中国人都把文学看成只有通过训练积累才能从事的职业,把它神圣化,诗意化,夸大了它的神秘。从事这种职业的作家更是将自己神圣化,刻意去扮演作家角色。他们的刻意,体现在语言表达和观察方面,养成了不好的习惯。我相信,有些写得好的作家,是他们的天赋发挥得好。我也是这样。作家应发挥自然天生的能力。我最近在读古诗,更有这方面的体会。”阿来从《诗经》开始读,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汉乐府》。“那些诗完全是天然的。他们不是作家,他们可能连字都不认识,他们可能是砍柴的,或是农夫。他们没有刻意,那是他们天性的表达。他们遇到某种情景,要表达某种情感。他们需要表达,他们就说了、唱了。树、河流,以前没人形容过,他们就那样说了,非常天然。而现在我们接触到的都是语义分析、背景分析之类的,自然的、天生的没有了。”

读一本书,阿来的理解或获得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他是很善于学习的。他十分喜欢《诗经》中那种情感与表达完全一致的东西,比如《汉广》,一个砍柴的人,看见一个女孩,要表达爱情,又不能直说,于是文学语言就出来了。文学是非常自然的。“我认为是先有感受,后有语言。这才是文学的自然。”“文学对我来说就像是宗教信仰,是非常纯粹的精神世界。宗教和哲学都是相对虚的状态,宗教追求来世与天国,哲学追求终极真理,都是形而上。我把文学看作宗教,这个宗教崇奉的是美。我用文学追求美。追求自然的美,语言的美,生命的美,以及在艺术当中才能实现而我们的生命并不能实现的美。虽然从根本上来说,美不是一种终极追求,但它是我自己非常内心化的东西,对我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终极的东西了。我在写《尘埃落定》时,就感受到了这样一种永恒的美,极致的美,也享受能够达到这份美好的巨大幸福。虽然,现在许多文学流派都在消解作品对美的追求,但对我来说追求文学本身的美,是我写作的动力。文学对我来说是一种永恒,是我自身内在的需要。当我面对尘世喧嚣、算计、烦恼、压力,我一回到文学,这些就消失了,就如跨进教堂大门或寺院,听见管风琴响起,或念经声响起,我就很自然地在那种状态中了。”

阿来觉得批评家见识可怜得很,他们读书很少,却总喜欢把作家拉入某个体系,这样他们才有说道。如果一个作家把另一个作家作为终生偶像,那么他自己就不可能成为大作家。一个精神世界把你笼罩了,你肯定不能进步。“我不会只喜欢某一个大师,我也不是大师,我可能某一阶段喜欢某一类东西,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前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了但不喜欢,另一种是某一阶段符合我的思考。我不会反复读。我记忆力好,对我影响深的作品我都会记得。在写作的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受影响的作品也不同。比如创作之初,语言不行,我就喜欢语言好的作品。一段时间比较深入地研究某一位作家,对应解决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借鉴吧。但是这个阶段过了,曾经喜欢的作家,也许以后就不喜欢了。”

在读书方面,阿来不想与批评家交谈。他觉得批评家经常误导阅读。阅读所得,应该是感受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批评家所说不是他的需要,他们说对了,他也没感觉,只能自己去感受。阿来常跟一些作家谈读书感受,他认为作家的阅读才是专业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