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多少人年少时目标远大,到头来却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庞中华虽然从小字写得不错,当过校黑板报主编,但他毕竟没有家承师教,没受过正统的书法熏陶。如今,虽然确定了理想,但一切都要自己从头琢磨。庆幸的是,庞中华没有停留在美好的理想中,他立刻开始了实际行动。
首先从临摹开始。因为古人曾说:学艺首先要继承传统,有扎实的功夫,然后才能创造。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过:艺术家首先必须是个匠人,要有匠人的手艺,然后必须是个诗人,要有诗人的思想。因此,庞中华大量临摹中国古代历史名家的作品。他从小喜欢手工制作,临摹不是难事。他的模仿能力很强,很快就练得颇有名家风范,但这不是他的目的。
庞中华认为,抄书是练习书法最好的方式。因为徐特立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因此,庞中华每读一本书,都会抄笔记。
《鲁迅全集》、《艾青诗选》他都全文抄过。刚开始时不讲究方法,什么都抄,后来发现,这样的笔记像一个大仓库里堆满乱七八糟的什物,理不出头绪,抓不住重点。后来,他改变了方法,他把读书的内容全记录在一本《读书笔记》中,然后又根据习字的进展情况,在日记和笔记中,分别用楷书、隶书、行书、草书,这样就把日记和书法、阅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现在,只要翻开以前的日记,就能看到庞中华各个时期书法的进展。日记本不但是庞中华钢笔书法驰骋的天地,也是记录他对钢笔书法艺术的实践、理想和追求。
读书一定要读出思想,这是很多人明白的道理,却不一定能做到,庞中华做到了,他把读出思想当作读书的原则。庞中华说:“我如果没有成为书法家,就算是个做大饼的,我也要做和别人不一样的大饼。这就是书中教我的。就是说必须要有自己的东西。”
庞中华书语
阅读可以给人生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
读书最深的感悟是不当模仿者。
一代硬笔书法“教父”
庞中华对中国硬笔书法的开拓性贡献在于钢笔楷书。在“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河南从事地质工作。地质勘探队的生活是枯燥的,几乎每天都是与石头、泥土打交道。这种宁静的环境,促使庞中华开始潜心研究起了书法。可是,他发现,所有的书法字帖全部都是毛笔字。可是现实情况是多数人都在用钢笔写字。能不能使钢笔写的字成为书法?他将自己的想法讲给朋友们听,结果遭到了一番嘲笑,“就连当时的女朋友也不理解我,称我为空想家。”庞中华自嘲。
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一句“诗到唐代已做完”的话,让庞中华联想到书法,古篆、汉隶、魏碑、草体,此后再也没有什么创新字体。自己若想在书法艺术中有所作为,必须创新出一种过去没有、并且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书法。“毛笔字练得再好,能超过王羲之吗?我想,这个创新的书法应当是硬笔书法。”从此,他潜心于钢笔书法的研习。庞中华借鉴各种字体,视其结构,揣其笔意,谙其精神,从中汲取营养。他精读清代学者黄自元的《间架结构帖》,领略方块字的一般规律,并观摩王羲之、柳公权的墨迹。
经过艰苦的磨练,庞中华在钢笔楷书笔法上为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的技法开创了先河。在其名著《谈谈学写钢笔字》中,庞中华首先阐述了钢笔楷书“顺锋”或“露锋”起、收笔的笔法。在此之前只在较少的书法家在钢笔字帖中论述到楷书技法。毫无疑问,这种露锋笔法为今后硬笔书法的技法开拓与完善,起到了指导作用,使今日的钢笔书法运用露锋技法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也是使庞中华成为中国现代硬笔书法艺术奠基人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