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名人一起读书

思想融进书 写作求通俗

字体:16+-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几件重要事情。然而,对于梁小民来说,开门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读书。上学如此,上班如此,退休后也是如此。

现在,梁小民已经从北京工商大学退休,但他依然很忙碌,经常应邀前往各地讲课,所以他现在大部分时间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旅店里,要么就是在开会。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要想安安静静地看会儿书是很难的。但就是这样,梁小民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看了无限多的书。梁小民说,阅读是他的生命。外出讲课,无论在宾馆、候机厅,还是在飞机上、睡觉前,甚至看电视时,都是他看书的黄金时间。

作为经济学家,专业书籍当然必不可少,但凡有新出的经济学著作,梁小民一定先拿来翻一下。除此之外,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梁小民也是广泛涉猎;很多报刊更是经常阅读。与一般读者阅读只为消遣不同,梁小民的阅读目的性极强,他通过广泛阅读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他说:“如果没有阅读文学书籍,我可能就写不出这些作品来,因为文学作品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报刊可以让我了解国内外的一些最新事物,有些文章写得相当不错,为我写文章和讲学提供了一些丰富的素材。”

当然,梁小民也不是对每一本书都这么“势利”。比如吴清源《中的精神》一书,梁小民认为,此书不是教人怎样做学问,而是教人怎样做人,对提高人生修养有很多帮助;还有他最喜欢的当代自由主义大师、哲学家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一书,因为那里有民众的声音;而对他幼年时代印象最深的是《三毛流浪记》,后来有钱后还专门买了一本,因为他觉得小三毛的身上有一种正义感。

梁小民把这些思想也带进了写书当中,和他的经济学专业融在了一起,他不愿为了提高自己的学术地位而用名词解释去堆砌他的著作,而是把它当作科普读物来写,力求让更多的朋友读懂,比如他出的《经济学是什么》一书,就可以让只有小学文化的普通百姓和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能看懂。

梁小民书语

如果没有阅读文学书籍,我可能就写不出这些作品来,因为文学作品有很深的经济学原理;报刊可以让我了解国内外的一些最新事物,有些文章写得相当不错,为我写文章和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梁小民现象

“梁小民现象”之一:经济学家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自我谋生和“致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几十年,风起云涌,社会变化不可谓不大,但学者们(包括经济学家)的生存方式依然未发生显著变化。梁小民先生则开创了经济学家个人在市场中谋生的先河。梁先生退休几年非但没有清闲下来,反而更忙了,他频繁出入各大学,给总裁、经理们讲授经济学;他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又顾又问,充当智囊;他的大多数时间还是独坐斗室,写出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著作、散文。这些教书讲课、顾问智囊、读书写作的工作为梁小民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也为他带来了不菲的财富。

“梁小民现象”之二:经济学著作可以成为畅销书。学术著作与畅销书历来泾渭分明,井水河水两不相犯。但是,如果学术著作的作者能够放下架子、调整思路、苦练内功,把学术著作写得好读好看、引人入胜,作者又能够赚钱,岂非两全其美。在这方面,梁先生可谓身体力行、贡献卓著。他的许多著作如《宏观经济学纵横谈》、《微观经济学纵横谈》、包括新近出版的《寓言中的经济学》、《读经济学书》、《话经济学人》,一开印就是几万册,广受欢迎,也为他赚得大笔版税。

“梁小民现象”之三:经济学家能够做一个有社会价值的“隐者”。经济学家的传统道路是受雇于政府,按照政府的要求和规范按部就班地搞研究、写论文,并以此求得人生的辉煌。在这条道路上,梁小民算不上成功,因为他没写过多少有影响的经济学论文,也没有搞过多少政府课题,没有写过多少官样论文,不担任什么政府职务,属于闲云野鹤的散淡之人。他能把故事讲得很生动,把经济学弄得很好看,醉心于琴棋书画、品酒论茶,连住所都搬到了远离都市喧嚣的郊外山下,颇有些隐士风范。但他绝不是脱离现实的隐者,而是直面现实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