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名人一起讀書

劉震雲 忘不了的“瘋子”和媽媽

字體:16+-

劉震雲其人

劉震雲,當代作家。1958年生於河南。1973年至1978年服兵役。1978年至1982年就讀於北京大學中文係。1988年至1991年在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讀研究生。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青聯委員、一級作家、《農民日報》文化部主任。

198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故鄉天下黃花》、《故鄉相處流傳》、《故鄉麵和花朵》(四卷),作品集《劉震雲文集》(四卷),中短篇小說《塔鋪》、《新兵連》、《一地雞毛》、《溫故1942》、《官場》、《官人》等,共400多萬字。作品多次獲獎,並被改編、翻譯和評介。

“自從有了手機之後,人的語速和話語量都提高了。我們經常能看到一個人在街上,走著走著開始自言自語,又哭又笑,挺恐怖的。”劉震雲說,到有了手機這階段,成了話語喧囂的一個階段,手機把人的距離瞬間縮近了之後,人就特容易說假話。

劉震雲身上充滿了喜劇色彩,一方麵他像隻好奇的貓一樣,勇敢地表露對生活的新鮮感;另一方麵是他講話時身體語言豐富,恨不能將場景現場演繹一番。

劉震雲認為,《一地雞毛》主要關心人的身體,對物質層麵的關心比較多,就是吃喝拉撒睡,具體到“小林家一塊豆腐餿了”;到了《故鄉麵和花朵》和《一腔廢話》是關心人精神的東西多一些,主要說人的胡思亂想;到了《手機》,關注的則是物質和精神之間這一夾縫對接處的東西,最大的體現就是話語了,話語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質的,聽得著但看不見。

“有句話叫‘口是心非’,其實是和非之間有很大的灰色地帶。語言學家統計,人一天從睜眼到睡覺大概要說2700多句話,其實每天真正有用的話不會超過10句。”

劉震雲說他作品的話語速度是不一樣的。《一地雞毛》語言的流速基本上與人生活中說話的語速接近,用的是一天2700多句的速度。《故鄉麵和花朵》、《一腔廢話》因為說的是胡思亂想,速度突然提上去,用的是27000多句的速度。這兩部書好多人說看不懂,和小說語速突然提高有很大關係。到了《手機》,速度又降下來了,比正常的語速還要慢一些,大概700多句的速度。小說《手機》是好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