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四)武夷山奇秀甲东南

字体:16+-

武夷山位于闽北,是一座以“丹崖碧水”的独特自然风貌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而著称的名山。

“丹崖碧水”中的“丹崖”,是指武夷山典型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在中国红层盆地中发育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在武夷山70平方公里的景区内,那紫红的、浅绛的、赤褐的、苍黑的36峰、99岩千姿百态;那“碧水”,是指绕峰抱岩、蜿蜒曲折的九曲碧溪(如图8-7)。山水相依,构成武夷特有的“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的美妙景观,山的风骨与刚健和水的动感与灵性构成了无穷的柔情与神韵。武夷山主要的景观就在九曲溪怀抱着的峰岩之中,乘竹筏游九曲溪,有行舟观山、移步见奇的妙趣。

武夷的第一奇峰——大王峰,耸立在一曲溪畔。此峰山体粗壮,上大下小,形如擎天巨柱,确有大王的威严与强壮。二曲溪畔,有一外形挺拔秀丽的山峰,山体白皙,顶上有绿色植物,宛如一插花的少女,在碧水溪畔亭亭玉立。这就是武夷山的象征——玉女峰(如图8-8)。把玉女峰作为武夷山的象征,突出了武夷的秀美。大王峰与玉女峰遥遥相对,成就了武夷的一段佳话。但横在大王峰与玉女峰之间的一座苍黑色的峭壁——铁板嶂,却被认为隔开了大王与玉女的深情而留下了千古骂名。

图8-7 武夷山九曲碧溪[7]

图8-8 武夷玉女峰[8]

四曲溪畔有一厚重的石峰,名大藏峰。紫褐色的石山体上寸草不长,更无路可行,但高高的悬崖峭壁上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却隐约可见,还有船棺停泊在山顶岩洞中,给人们留下一个深深的谜,也使大藏峰隐藏着无限的玄机。相传是武夷君用仙术给生活在这里的武族和夷族人民带来了丹崖碧水,受到王母娘娘的赞扬,因而引起了大耳佛的不满,连降了三天三夜瓢泼大雨,把武夷山淹成了汪洋大海。两族人事先听了武夷君的劝告,纷纷架起用楠木古柏做的船只逃命,才免于一死。从此,两族人就在山顶居住,在群峰之间,用旧的木船架为桥梁,相互往来通婚,成为武夷人。根据祖传的风俗,武夷人视楠木船为吉祥物,死人的棺木也做成船形,放置在洪水淹不到的岩壁洞穴里。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亲自爬到岩洞里把传说中的“仙船”看了个究竟,判定这是武夷山少数民族部落的遗物。后来的考古也说明,这是古越民族的特殊葬俗,史书上称为“岩棺葬制”或“船棺葬制”。四曲北岸还有一壁巨岩,是闻名遐迩的题诗岩。满壁的书法杰作,或稳重端庄,或苍劲有力,或秀丽妩媚,或酣畅淋漓,使这里的山石溪流有了浓重的文化意味。

试剑石也在四曲溪,巨石上的裂缝平直而整齐,像用利器劈开,于是就有了仙人试剑的传说。还有仙钓台,相传是仙人垂钓的地方。这么多的仙迹,使人感到武夷真是神仙世界。

五曲溪畔有一黄褐色的峰岩,像极了一只倒立的酒坛。这么巨大的酒坛被倒了过来,也就是有神力的仙人才能办到。于是,传说中就说这是被铁拐李一怒之下踢翻的,坛中的酒也自然流入了九曲溪中,或者说,九曲溪水就是酒坛中源源不断淌出的玉液。看着这只大酒坛,似乎能闻到浓郁的酒香。五曲溪还有仙迹岩,山石上有两窝似以膝盖跪出的痕迹,于是就说这是仙人跪拜太姥时留下的。

六曲溪畔有武夷第一巨石——晒布岩(如图8-9),是一段浅褐色的平顶山体,称平尺台。山体却如斧劈刀削般有一个个垂直平行的溶沟,仿佛是从巨大的平尺台上垂下的布匹,晒布台因此得名。溪南有响声岩,临水的岩石出现一个又深又大的空洞,水声、人声传至此处会有浩浩的回声。岩上有20多条摩岩石刻,对响声岩作出了种种解释:如果说“空谷传声”描述了响声岩的物理现象,那么据说是朱熹的手迹“逝者如斯”则使响声岩有了更深的意味——岁月虽如眼前的流水般逝去再不复还,但这岩洞里永远延续着历史的回声。

图8-9 晒布岩[9]

七曲溪高岩上刻有“放生潭”三个大字。这本是宗教的一种仪式,但这三个大字确实像是一种警示,使得九曲溪有了不成文的规定:禁止捕鱼,溪内的生灵由此得以安全自由地生活、繁息。七曲溪北还有武夷的最高峰——三仰峰,由三列单斜崖并列组成,从高到低一律翘首向东,形如三把巨剑斜插碧霄,又似三面旌旗迎风招展,气势蓬勃。高山仰止,是一种高度,更是一种境界。

八曲溪北有品字岩,又称三教峰,是由三块巨石作“品”字造型而得名。自古以来,武夷山三教同山,儒、道、释和平相处,三花并蒂,自然作证,有了这神妙的三教峰,似是三教同山的立体展示。溪北还有磨盘石,两块圆形的巨石叠合在一起,是两扇磨盘,磨盘缝中还流淌着一束束的乳白色的浆液。只有法力无边的仙人才能使用这么巨大的石磨吧?这石磨中流出的是琼浆玉液还是九曲溪甘美的清泉?

天游峰被称为“武夷第一胜境”,从“不登天游,等于白游”之说可以看出天游峰的重要。位于六曲溪北的天游峰不过是一块巨石,既不高,也不险,但登峰时可令人览尽群峰秀拔的雄姿,更可以收尽九曲溪的绰约风姿,似乎是武夷最好的观景台。也许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位置,使得天游峰深受人们的喜爱。

天心永乐禅寺左侧还有象鼻岩,由五座次第排列的巨大岩石组成,每一座巨石都像极了大象,有的垂着象鼻站着,有的勾着象鼻趴着,有的甩着象鼻跑着……但它们都面向东方,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所以,它们又被称为“五象朝圣”。还有仙榜岩,平整的岩壁上布满了龟裂的痕迹,像神仙书写的“天书”。人们如果能从上面辨认出自己的名字,那“金榜题名”就不再是人生的大事了吧?又有“三姑石”,是一座上方裂开为三块巨石的峰丛,传说是由三个仙女幻化而成。当旱魔侵袭武夷山水时,是三位仙女引来了倾盆大雨,浇绿了禾苗,她们自己也不再离开这块土地,永远站在了这里。“一线天”,是二曲南面的峰岩裂开的一道长缝,约100多米。人们可以从岩缝底部进入,在里面曲曲弯弯地登高爬低,岩缝黯黑幽深,需用手电照明,但仰头可见从岩顶漏下的一线天光。

武夷胜景还有许多,山北北径的鹰嘴岩名符其实,颇像一只翘首蓝天、振翅欲飞的巨大雄鹰。山北东径有著名的水帘洞,两股清泉从数百丈高的悬崖顶上飞泻而下,万千水珠飘飘洒洒落入深潭,潭边植有芭蕉数丛,增加了“雨打芭蕉”的景观。最妙的是悬崖上大书“活泉”两字,显然来自朱熹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而在武夷生活了40余年的朱熹,这名句是否来自对水帘洞飞泉的感悟呢?

武夷山是许多历史名人的盘桓之地,最有名的当属一代理学宗师南宋朱熹。他在这里著书、讲学、生活了40余年,使武夷山成为当时东南文化学术的中心。李商隐、杨时、范仲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戚继光等都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印痕。大王峰脚下有朱熹纪念馆。大厅中央是朱熹的雕像。他手持卷书,用睿智的目光凝视着远方,仿佛在思索着关于人生与世界、文化与自然的一个个重大命题。“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学大师,他曾在道南理窟讲学,至今仍有朱子精舍与紫阳书院,《九曲棹歌》也与之有关。

武夷山集道、佛、儒教于一身,三花并蒂,和平相处。有历代修筑的300余处寺庙、宫、观、亭台、书院、楼阁,被称为“洞天仙府”。有400多处摩崖石刻,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大观园。

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会议批准武夷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的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