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化钟神秀——景观美

(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字体:16+-

杭州向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而杭州的出名又因其美丽的西湖(如图8-20)。苏轼的《饮湖上雨后初晴》是吟诵杭州西湖的千古绝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图8-20 杭州西湖[20]

杭州是中国古代的著名都城之一,五代的吴越和南宋王朝都曾在这里建都。西湖位于杭州城西,得名于唐朝。大唐之前,此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又因苏轼的名句被称为“西子湖”。

西湖,早在汉代之前是一个与钱塘江相通的浅海湾。由于潮汐对这个海湾日夜不停的冲刷,带来了大量泥沙。退潮时水流减缓,泥沙逐渐沉积淤塞,变成了沙洲。在长期的积累扩展中,大海被隔断,内侧形成泻湖,经过泉水、雨水的长期冲灌和历代人工的疏浚治理,早期“西湖”才现雏形。到隋代,湖泊的形态基本固定。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鉴于西湖日渐壅塞,湖水干涸,农田受旱,就组织民工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筑捍湖堤(后人称白公堤)。宋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西湖葑草芜蔓,当时任杭州知州的苏东坡“募民开湖”,对西湖进行全面整治,筑长堤(后人称苏堤),建三塔,使西湖面貌焕然一新。至明朝,西湖年久失治,杂草丛生。当时的杭州郡守杨孟瑛又浚湖开拓,使西湖重放异彩。正如《西湖游览志》所说:“西湖开浚之绩,古今尤著者,白乐天(居易)、苏子瞻(东坡)、杨温甫(孟瑛)三公而已。”可见,西湖美景是自然与人力的共同创造。

西湖风景可概括为一湖(西湖)、二峰(北高峰、南高峰)、三泉(虎跑泉、龙井泉、玉泉)、四寺(灵隐寺、净寺、圣因寺、昭庆寺)、五山(宝石山、孤山、玉皇山、吴山、凤凰山)、六园(湖滨公园、柳浪闻莺清波公园、花港观鱼公园、太子湾公园、曲院风荷公园、中山公园)、七洞(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紫云洞、金鼓洞、黄龙洞、灵山洞)。作为西湖主景区的西湖(如图8-21),略呈椭圆形,环湖15公里,湖水清碧如玉,平均深度近2米。湖内有岛屿、长堤。兀立山中的孤山,是西来的天目山伸入湖中的余脉,东西狭长,形如水中卧牛。山的东麓有白堤与湖岸相接,是西湖的文物荟萃之地,也是赏湖的最佳处。苏堤、白堤纵横湖上,宛如两条绿色缎带漂浮在清凌凌的水面上。湖的四周繁花如锦,绿树浓荫,数不清的亭台楼阁隐现花树丛中,似一个巨大的花环卫护着一湖秀山,使西湖更加迷人。

图8-21 西湖[21]

自古以来,人们把西湖胜景归为“十景”或“八景”或“二十四景”,以“西湖十景”最为著名,并传之于今,即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双峰插云。

苏堤春晓被康熙皇帝列为十景之首。苏堤是衔接西湖南北景区的大堤,为苏东坡当年浚湖时所筑,全长2 800米。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堤边间种杨柳桃花。阳春三月,苏堤上绿柳粉桃,芳草如茵,游人漫步堤上,柳丝拂面,落英沾衣,远望群山含翠,近观湖水漾碧,满目秀色,如在画中游。

平湖秋月在西湖白堤西端,是一座湖滨的楼台建筑,绮窗临水,高阁凌波,三面接水,是欣赏湖景的佳处。特别是到秋天,天高气爽,湖水澄澈,浩月临空之夜,月色皎洁,湖平如镜,沿湖华灯点点,灿若繁星,灯月波光,浑然一体。正是“万顷湖平长似镜,四时月好最宜秋”。

断桥残雪中的断桥指白堤东端的独孔拱形桥,两侧为青石栏杆。传说从孤山而来之路到此而断,故而得名。从旁边湖滨遥望断桥,如湖光波影上的飞虹。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就是在此与许仙相会,演绎了一段悲欢离合的爱情,至今脍炙人口。每当冬雪初霁,湖平如镜,长堤、虹桥一片银白,玉树琼枝乍散冰花,格外静谧洁净。现桥东北角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曲院风荷在苏堤跨虹桥西北。南宋时,这里原有一家酿造官酒的作坊,称为“麯院”,院里种了许多荷莲。荷花盛开之时,香风四溢,故名“麯院风荷”。至清代,酒作坊已不存在,但这一带临湖处遍植荷莲,盛夏时十里荷香,景色宜人。据说是康熙皇帝南巡时,把“麯院风荷”改题为“曲院风荷”,此名沿用至今。清代许承祖有诗赞道:“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

花港观鱼位于苏堤的映波、锁澜两桥之间的绿洲之上。花港得名于从花家山上流经于此注入西湖的小溪。南宋的内侍官卢允升曾在这里建造别墅,营造园林,凿池引水,蓄养奇鱼,所以有“花港观鱼”之名。康熙游西湖时,亲题“花港观鱼”四字并重建亭池,扩园造景,使之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这里池鱼欢跃,四时花开,水流环绕,景色绝佳。

柳浪闻莺地处西湖东南岸。早在南宋时,这里是御花园,沿湖植柳种花,修建亭台楼阁。春日里柳浪翻腾,黄莺飞鸣,故得其名。现有闻莺馆、聚景园和“柳浪闻莺”碑亭,满园垂柳,亭廊相连,是欣赏三面云山和一湖秀水的好地方。

雷峰夕照指西湖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之上的七级高塔,为吴越国王钱俶所建,称雷峰塔。又因国王是为王妃黄氏而建,也叫黄妃塔。旧时当夕阳西照时,宝塔金碧辉煌,因而被列为十景之一。1924年雷峰塔倾覆,此景只留其名至今。

南屏晚钟指南屏山麓的古刹净慈寺。此寺始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原名慧日永明院,南宋时改称现名。寺分前、中、后三殿,前临雷峰,后依南屏,规模宏大。初建时寺内就有一铜钟,明代时重铸一口大钟。每当夕阳西下、暮色苍茫时,寺钟敲响,附近山谷回**着浑厚的钟鸣。

三潭印月是西湖中的一个花岛绿洲,有“小瀛洲”之称。它是明万历年间以淤泥堆积而成,经造园绿化和整治,已成为西湖的著名游览地。岛上绿树环抱着亭台楼阁,九曲长桥架于碧波之上,花草扶疏,奇石玲珑,处处有景。岛旁湖中有3座小石塔,本是苏东坡当年疏浚西湖时在湖中最深处建立的标志,当时规定了3塔之内不准种菱植藕,以防西湖淤塞。原塔已毁,明代补建。塔高2米,塔身中空,呈球形,球面均有5孔,塔顶为葫芦形,造型别致。每逢月夜,在塔内置烛光,光透圆孔,投映水面,宛如无数个小月亮,与湖中明月投影相映成趣,蔚为奇观。明代诗人张宁有诗赞道:“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双峰插云指临近西湖的南高峰与北高峰。两峰耸立对峙,峰顶时隐时现于轻岚薄雾之中,盘桓飘忽,直插云霄。双峰雄姿与西湖美景互相依傍,故也为十景之一。

西湖不仅有山水之胜,更有历史文化之深蕴。西湖周围有重点文物古迹30多处,为西湖增添了无尽的神韵。

灵隐寺在西湖西北的群山中,背靠北高峰,面临飞来峰,周围竹密林深,溪浅泉清,环境十分幽静。相传东晋咸和初年,一位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见这里山秀峰奇,惊叹道:“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因此建寺,取名“灵隐”。清代康熙皇帝南巡游灵隐寺时,为寺题名“云林禅寺”,故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五代时,灵隐寺香火盛极一时,当时有“七十二殿堂,九楼十八阁”,房屋1 300间,僧众3 000人。之后,盛况历代不衰。

灵隐寺前有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峰高209米,古木参天,石奇洞多,泉水淙淙,风景绝佳。清代汪适荪在《游飞来峰》一诗中写道:“峰峰形势极玲珑,灵根秀削摩苍穹。一峰已尽一峰起,奇峰面面无雷同。我来绝顶徘徊久,天风飒飒吹襟袖。怀疑羽化欲登仙,此峰自令名灵鹫。”山上有龙泓洞、玉乳洞、青林洞、藏六洞等,据载共有72洞,但有许多已被埋没无存。山峰洞壁上还遍布着自五代至宋元时代的大小石刻造像338尊,其中南端青林洞右侧岩壁上的弥陀、观音、大势至3尊佛像雕于五代后周,年代最古。临溪岩壁上的弥勒佛最大,造于宋代。300多尊造像中元代的最多。飞来峰的石窟艺术在南方享有盛誉。

苏堤北端有岳飞墓,埋葬着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和其子岳云的忠骨,墓前有巍峨庄严的岳王庙。墓园之中古柏参天,浓荫蔽日,进门处栏杆内左右分跪着4个铁铸像,即陷害岳飞的奸臣秦桧夫妻、张俊与万俟卨,日日被游人指点唾骂,因而墓旁石联写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墓前有石人、石兽、石桌。墓园南北两厢各有碑廊,南廓壁刻有历代名人题词,北廓为岳飞诗词。整个墓园庄严肃穆,传达出“精忠岳飞”的浩然正气。

孤山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又名“孤屿”,因多梅花,也叫“梅屿”。这里荟萃许多景点与文化胜迹,西至西泠桥,东连白堤。山上有西泠印社,是初创于清光绪年间的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社址,庭院幽雅清静,景物小中见大,匠心独具。山后有中山纪念亭,南麓有文澜阁,北麓有放鹤亭。还有六一泉、秋瑾墓等。到处丛林掩映,花木扶疏。严冬时节,瑞雪之中腊梅吐芳,更显清雅。

保俶塔屹立于西湖北面的宝石山上,为六面七级砖塔,高约45米,塔形俊秀挺拔。此塔建于北宋开宝年间(公元968年—公元975年),据载当时吴越国王钱俶降入朝,其母舅恐被留,发愿建塔,以祈保之平安归来,因此得名保俶塔。现塔为1933年所建。青山俊塔,更添西湖之美。

西湖西南的大慈山下,有著名的“虎跑泉”。相传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高僧寰中居此,苦于无水。一日,“两虎跑地作穴”,水涌如泉,因此得名“虎跑”。虎跑泉水自岩层裂隙中源源不断地渗出,水质纯净,味甘洌,有“天下第三泉”的美誉。西湖龙井茶叶与虎跑水,号称“双绝”。

在钱塘江北岸,有著名的六和塔,塔高近60米,平面为八角形,塔身内为7层,外层木檐为13层,自塔底沿台阶而上共有220余级。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是吴越国王钱俶为镇钱塘江潮而建。现存的7层砖结构塔身,为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重建时的原物,塔内雕刻和石刻也是南宋遗迹。外廓木结构飞檐,是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加工改建的。六和塔塔形浑厚雄壮,13层飞檐却增添了塔的灵动与秀丽,它使钱塘江与江边青山更加如诗如画,而登塔远望,又可鸟瞰钱塘江大桥与江上风光的绚丽画卷。

西湖的秀山丽水、人文胜迹难以尽举。自古以来,杭州西湖就被誉为“人间天堂”,不是没有道理的。白居易的《春题湖上》已经写出了西湖的如画美景和人们对西湖的无限眷恋:“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而如今的杭州西湖更具现代风姿,名扬四海。

[1] 王旭晓摄。

[2] 王旭晓摄。

[3] 王旭晓摄。

[4] 王旭晓摄。

[5] 来自《中国旅游指南·峨眉山》,61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6] 来自《中国旅游指南·峨眉山》,6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7] 王旭晓摄。

[8] 王旭晓摄。

[9] 吴光明摄。

[10] 王旭晓摄。

[11] 王旭晓摄。

[12] 王旭晓摄。

[13] 王旭晓摄。

[14] 王旭晓摄。

[15] 王旭晓摄。

[16] 来自《中国旅游指南·张家界》,39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17] 来自《中国旅游指南·张家界》,5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18] 来自《中国旅游指南·张家界》,43页,北京,中华书局,2000。

[19] 谷维恒摄,见《中国自然景观》,204页,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1991。

[20] 王旭晓摄。

[21] 王旭晓摄。